倍可親

新解孟子第七篇上盡心章句上41

作者:老寒腿7979  於 2025-4-26 06: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新解孟子|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孟子

視頻講座:

          

 

 

相關文案:

主話題:《孟子》第七篇(上)盡心章句上

第四十一章之、——

解析: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通「友」:親愛,相親;通「右」通「佑」:佑助,幫助)如(像……一樣)時(通「蒔」shí:種植;通「司」:掌管)雨(yù:降雨;灌溉)化(融合,融化;造化,感化,教化)之者,有(通「囿」yòu:設立疆界)成(成就;定)德者,有達(薦舉;通曉事理)財(通「才」)者,有答問者,有私淑(修善)艾(養,養護;通「刈」yì:割,剪,砍)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即孟先生講:「居於長上之高位者對其幼下施以仁愛之效法於表率乃身教勝於言教者體現於五個正面且主子對奴才之馴化調教表現為五個反面:正面乃長上對幼下友愛相親像種植莊稼一樣栽培灌溉以使種子與土地有機融化而合一、反面乃主子保佑奴才而像天上雨水掌控地上植物旱澇一樣以造化眾生,正面乃長上者幫助幼下者成就自主恤下之品德、反面乃主子設定疆界以確定奴才被主奉上之品德,正面乃長上者有責任和義務薦舉幼下者創造社會物質及精神財富之才能、反面乃主子拘囿奴才之思想而使通曉事理於被作為私家個人之財產及為主人創造財富實屬天經地義,正面乃長上者心存人文授受之公義而解答幼下者之提問、反面乃主子心存蔓延縱慾之私利而質問奴才之報答,正面乃長上者具有慾望亞心次心之私心卻依照自我本我本心而修善和養護、反面乃主子擁有慾望亞心次心之私心卻依此去修善自我本我本心而割剪砍之。公禮覺悟與私禮迷信都蓄含於這五個正反面,其中有文之道、母之道、君於子之道也有臣子之道、奴才之道、小人之道乃正面是教育自作主之人品而反面是教化被作主之畜品。」

文明開明之公禮覺悟與野蠻愚昧之私禮迷信總是相伴隨行,亦如人之穿鞋戴帽,然而到底是冠上履下還是履上冠下則須界定清楚。

——(完)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6 06: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