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環保
從考古發現到隱士論,詮釋人文環保。
先前,我所撰三篇論文(《揣槍掄刀的僧人——文物考證,驚解八大山人名號之謎》、《開山兜天的僧人——文物考證,驚解八大山人印章之謎》和《翰墨因緣的僧人——文物考證,驚解八大山人還俗之謎》),已得出國風高古之「隱士論」理念。
出於古為今用、學以致用、究以實用之考慮,有必要延伸一下。
「隱士論」核心內涵是「仁人大同,天下大同」,是一席「紳士和平」主張,上承於周公冠禮。
研究歷史者,不難發現一條規律——所有紛爭,其發端並非源自貧窮,而是起於富有。
紛爭分爭,有得爭,才會去分。
孔孟老莊詩經尚書皆出自盛世之秋、亂世之春,辯於其多事春秋。
廣水袤土孕育出列國豪強,各自貪享獨大,遂引狼煙四起而至生靈塗炭。
主權富比富泛濫至窮,王道階級與壓迫肆虐出對抗,此人文環境遭破壞之根本原因。
如同生態環保一樣,人類社會之文明發展,也進化出人文環境與格局。
孔孟老莊詩書作為人文學說之本意應始終貫徹紳士和平思想於自主恤下之人品仁性,其不僅為華夏文明之標識,而更主要者理當是人類社會之共性特徵!
所以「人文環保」早已存在。老有開明,幼有文明,上行下效;邦國盟約,區域自治,高位公責。此人文思想也早已存在。此亦當今社會之人文種子,正在現實當中存在!
有「生態環保」一詞作比較性思維,相信讀者都能理解「人文環保」一詞之含義,至此不再贅述。
總之,「自謙、自律、自主、自強」,始終在衡量世人素質,且作為文明社會維護生存之法則而持續下去,以達更高更遠。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自主之衣冠神獸鬼畜者只能在生態平衡方面作為被環保之對象於既不許滅絕而又不可泛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