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的得失】
-------達世奇
(編者按:看到微信上評論不少,多是把電影故事當作社會新聞來討論。好像江哥案,雷洋案,他們的社會意義是什麼,背後的勢力與玄機等等。我的評論是從電影專業的角度,分析電影芳華拍攝的得失。----達世奇)
我看了馮小剛最新電影《芳華》,拍得不錯。許多人贊好,還有人流淚。這表明,該片用情很成功,賺得觀眾的眼淚,或者說是騙得了觀眾的眼淚。
這是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的結構,拍成了濃縮的電影。微信中評論不少,主要在討論劇中的人物。電視連續劇的人物經典設計是:
好人受苦,不斷地受苦,甚至有生命危險。最後,有的好人有好報,有的好人沒有好報。好報這個說法有點俗了,應該說,是劉峰在時代轉變之際落伍了,沒有適時而變。
電影表現越戰退伍軍人沒有得到社會足夠關懷,我看到新聞,北京的街頭有人拉出橫幅標語。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表達訴求,這是電影芳華的額外貢獻。
電影結尾告訴人生哲理: 兩個人都是劫後餘生,能活著,獲得真心相愛就是幸福。人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兩個人的情感車站,可以成為擁有整個世界的溫暖。劉峰與何小萍的愛,塑造得很成功。
我的畫家表哥王力德認為,電影中的劉峰太帥,太漂亮,與小說原作不同,我覺得有道理。我沒有看小說,據說原著的劉峰來自農村,相貌平平,1.65個頭,有傻老冒式活雷鋒的意思,在圈裡被認為另類,被林丁丁拒絕合情合理。有人認為電影前期故事交代不夠,林丁丁與劉峰互動,或者表現單相思的場景不足,劉峰向林丁丁示愛太過突然。
如果劉峰暗戀林丁丁,應該給出劉峰單相思的戲份。林丁丁的形象,在一開始就被何小萍掩蓋,甚至被蕭穗子掩蓋。
我認為,這與整體的電影設計有關。
【芳華】是一部時代社會畫面展覽式的電影,為什麼我說是電視劇的結構,因為這類跨越時代,社會演進的結構,電視劇中已有很多。電視長篇劇,有足夠的時間展現社會變化和人物角色的成長變化。應該說,馮小剛對「芳華」的時代變化濃縮得不錯。特別是在前半段,表現文工團的各種生活畫卷,令人懷舊。我曾在廣州軍區文工團實習兩個月。我姐姐達婉中曾在東海艦隊文工團,我也曾去小住。我在軍藝大學四年,每年到各地軍分區體驗生活,所以對「芳華」中的情節我非常熟悉。
馮小剛在生活寫實和音樂舞蹈中,展現每一個場景和時代的變化,銜接切換節奏拿捏得不錯,看得出他對自己這段生活經歷有懷舊之情。但是電影用時代展覽式,有它的難度。一些導演自認為了解的事情,典型畫面展示點到為止,觀眾並不一定同步。時代車輪轉的多了,對其它沒有歷史背景的人來說,就很難理解了。該影片的中越之戰,知者知之,不知者只能成為局外人。
展覽式的較大困難是人物的刻畫,要面對眾多的人物,會有沾醬油式平均鋪開人物,個別角色,特別是主要人物精緻刻畫不夠。所以出現劉峰突然擁抱林丁丁,讓觀眾措手不及。再說文工團的男女都穿軍裝,看上去形象差不多,電影演到一半之後才確認誰是誰,為劇情進展的清晰度增加困難。
現在說雷鋒式人物。我文革時在上海讀中學,比我大一屆有一個優秀學生,叫劉暠。學校領導號召學生向他學習,口號是:遠學雷鋒,近學劉暠。我同一屆也有一個先進分子,是學校紅衛兵團長。我們這個時期的紅衛兵不再武鬥了,是相當於過去的共青團員。多少年過去了,劉暠聽說去了美國。我同屆的「團長」畢業時要積極表現,去邊疆插隊落戶,後來看到上海的新聞,他回到上海,在某區做了國家幹部。
我的意思是,凡是那個年代的活雷鋒,都會在不同時期努力進步,而且是隨時適應社會,響應領導號召,與時俱進。不說這種雷鋒是否投機真假,但凡有了雷鋒稱呼,就會納入一種心理軌道,力爭上遊。像劉峰這樣的雷鋒應該有兩類,一種是城市化的,如電影那樣處處受到歡迎的小帥哥。另一種是小說里描寫的,長得不怎麼樣,有點傻*,不是女人所愛。電影芳華,是二者合二為一,這種人是很少見的,又帥又傻,放棄進取和提升的機會,是作者理想化的,現實中不會存在。
電影在描寫劉峰時,與周圍女生打成一片,好像是風流才子,有不少美女看似對他有意。在電影環境和氣氛中,男女生不是我們那個文革的年代,相互有隔膜,不多說話,怕有男女授受不清的嫌疑。電影中的帥哥美女如此隨便,劉峰可以隨便捂住女生的手。大家拉拉扯扯,打情罵俏,應該是司空見慣的。為什麼有人在看見劉峰抱女人,第一反應不是笑笑避開,而是像封建村長那樣脫口而出地叫耍流氓?這裡面的觀念落差,沒有在時代和環境中得到統一。
按照小說作者自己的遭遇,15歲的小女生,戀上上級男人,寫100多封情書,在當時年代難以接受,就是現在的軍隊藝術團體,也不能接受。而成年的男女就不同了,在部隊里談戀愛的很多,組織通常比較寬容。像耍流氓或者腐蝕雷鋒這樣的事情,小題大作,在部隊里並不典型。我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美術系和音樂系是成年學員。舞蹈系都是中小學年齡,談戀愛肯定是禁止的。電影芳華演的都是成年男女,關鍵劇情衝突是一個概念化的套路,演得特別簡單,擁抱,被發現,好像是被捉姦,大叫耍流氓,這在長篇電視劇中出現過許多次了,而且不少細節表現得比這個電影要好。
電影怎樣演,應該是出人意料,卻在情理之中,編劇導演要深挖生活細節,利用好偶然性。我假設情節:劉峰在表達對林丁丁的愛意后,林丁丁不置可否。劉峰在徘徊中需要做某件事,意外中跌倒,撞向林丁丁,劉的一隻手無意地摸到林的敏感之處,使林的心態迅速逆轉,以為劉是故意性侵,這時她本能地大叫耍流氓。要想描寫林丁丁的品格,在後面的戲中可以安排她的反覆無常,為了自己清白,坐實劉峰的流氓行為。當然,細節要重現生活場景,看看什麼道具最能體現自然,既合理又令人料想到,然後產生連鎖反應的表演,人性的深入挖掘,這就是電影藝術的功力。
說到概念化,劇中前半部分的小衝突,都有些套路化。眾多人物的平均描寫,減弱了主要角色的深入刻畫,所以我說這個題材更適合電視連續劇的拍攝。作為有時間限制的電影,展覽式歷史時代的畫面,中間貫穿的人物少一些更好。蕭穗子和陳燦等等幾乎是多出來的人物,本來我以為蕭穗子會捲入劉峰的愛情,結果沒有,卻用她來旁白,這個人物佔用了男女主角的戲份。如果電影集中在劉峰,林丁丁,何小萍三個人中,會讓展覽式的劇情畫面更加貫穿統一,人物刻畫更加深入完善。其他人退後成為該劇的背景人物。好像電影《鐵塔尼克號》中的愛情三角關係。
編劇導演可以隨意拍攝,但是電影兩個多小時的限制,給出了電影講故事的規律。要想用故事打動人,說明一些人生哲理,是要有些講究的。
觀眾普遍贊好,我向馮小剛表示祝賀。但是也要冷靜看待,畢竟社會環境不同,產生不同的觀眾。
我說的賺取觀眾眼淚,是指劇情合乎邏輯,苦情戲編排表演得好。我說的騙取觀眾眼淚,是指戲劇故事並不符合邏輯,有明顯的虛假瑕疵,但是被劇情悲劇式的發展所掩蓋,使觀眾不易察覺。
流眼淚的觀眾被情感沖昏頭腦,他們投入劇情,不會在意細節,他們是在感受電影,而不是在欣賞電影。
許多同齡人與我有相同經歷。在文革時代,一部中國早期的電影《地道戰》,可以讓我津津有味地看上十幾遍。那說明,《地道戰》在那個年代是成功的。《芳華》在這個時代能讓觀眾流淚,當然也是成功的,但是我不會去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