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禁忌藝術在中國(中)

作者:達世奇  於 2014-1-25 06: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雜文|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2評論

關鍵詞:禁忌藝術

         (此文上,中,下為完整一篇已發表在《上海藝術家》2013年第6期。附編者按:我們不能漠視我們有些藝術家從一個極端朝另一個極端的極轉現象。他們無視人類基本道德低線,反過來肆無忌憚突破連西方都被視為禁忌的內容,並大量堆砌在自己的作品中,似乎唯此不能顯示其藝術天賦。此風之盛之邪之危,令人擔憂啊。藝術最忌諱忘記藝術創作的最基本原則,那就是大寫的兩個字:道德。)

                           

          宗教

    中國文化獨樹一幟,華人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沒有哪個國家民族能像華人那樣,隨處落地生根,劃地為界自築一城:唐人街,中國城。世界唯一使用未演變拼音文字的華文民族,缺乏融它文字的根基,也使融它文化先天不足。散布世界各地的華人,個個如龍一般能為事業翻江倒海,但也把隨意的自我認知撒向世界:常常只知自我登高,不遠視環顧周圍。

         有一條微博這樣記載:「以色列。海米內哈海灘。藝術家某某實施的行為裝置計劃《死海今卷》。他生活在中國,以色列兩個文明古國,文化語境中常面對大量的轉譯問題和轉譯困難。他將英文舊約和英文新約在死海中浸泡,讓死海之鹽晶滲透並包裹兩本聖經,乃是反思經卷的可讀與傳世神話。」

         整個西方從古代直至近代的文明可以說就是基督教的文明。即使在現代西方國家,教會 還是有不容忽視的重大政治力量。在與伊斯蘭的紛爭中,曾有幾起抵毀穆斯林的案件引起軒然大波,西方國家政府都以宗教平等自由予以遣責。對無論任何宗教的聖物,今天的西方人都會表示尊重和自覺遵守操行,只有一些無知的中國人還不知輕重。       

         聖經新舊約用古希伯萊文寫成,後來成書是西臘文又翻譯成各國文字。該中國藝術家不可能是古希伯萊文轉譯英文再轉中文的轉譯困難。說白了,其實是他英語不好,面臨溝通困難,想用聖經浸海表達自己讀不懂英文聖經的疑問。

          一個不懂英文的中國人面對今天世界閱讀者最多的宗教經書,不知手捧著萬年歷史發展的沉重,卻要反思它的可讀性,未免太無知了。當然,任何宗教經卷都可以訴置語言文字的不同解讀,但當眾以行為拆經浸海毀書,涉嫌冒犯某宗教社群的尊嚴。為此,我在微博中回復:「建議此類作品謹慎於一定尺度。面對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有深刻影響的東西,除非有深刻解讀可與學者平行討論。」

         我覺得還不夠,進一步評論:「有些底線藝術家應該注意,也是該有的世界視野。如果這個創作用古蘭經替代聖經,可能會引起伊斯蘭社區抗議,甚至國際糾紛和引禍上身。聖經是世界第一大教的聖物,望三思。」

         還好,這個作品的曝光率和影響力有限,沒有出現更多不良反應。

 

         動物

         微博里有這樣一條消息:「美國人莫利納博士通過在動物屍體上拼接其它動物,創造了一系列驚人的混和體雕塑,而他本人卻將面臨最高5年刑期以及25萬美元的罰款。莫利納已經認罰,承認自己為了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殘害了許多珍稀動物,面對這些藝術品,他曾說這些超現實藝術品帶給我的感覺是痛並快樂著。」

         我馬上回應:「如果藝術可以為所欲為,太多的創意犯罪會泛濫成災。可以說一個高技量的慣犯就是一次行為犯罪的創作。這不是藝術。」值得慶幸,我得到了許多的轉載支持。這說明在動物權益的問題上,西方禁忌的作品在今天的中國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認同,這是民風進化的結果。

         多年前有個中國藝術家以公母豬公開性交做成行為藝術,想搬到國外展出,被外國的藝術代理阻止,告知他會觸犯動物保護條例,他只能放棄。

         我有個親戚是生物化學家,他的朋友是個國際成名的藝術家,建議他合作試驗不同種類活體嫁接或改變遺傳基因,最後要以活體展示。我建議他首先了解各國法律,然後捫心自問是否過得了道德良心一關。中國在保護動物的認知上,就是這樣在否定和反思中進步。

         不管是英文還是中文,現代藝術帶動整個社會文化的普及提高,同時使藝術的概念被大大的誤解了。建築藝術,傢具藝術,服裝藝術,化妝藝術,園林藝術,乃至社交藝術,銷售藝術,管理藝術,經營藝術,送禮藝術,甚至受賄藝術,行騙藝術,盜竊藝術等等,使人們把形容詞「藝術」混同於名詞的「藝術」。將做任何事的某種獨創方法,聰敏的伎倆獨立成為藝術。棄藝術本來的人文道德內涵於不顧,以為只要找到獨一無二的創舉手法就是藝術,於是犯罪和缺德成了被以藝術為名開闢的另一條通道。

         我覺得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少了一個環節,當今藝術學院只有系統的寫實主義教學傳統和不成熟的觀念藝術教育。在美院畢業后自行探索者為多,僅靠自我靈感閃念的一意孤行,難免出現隨意性的膚淺。如果在中小學和美術學院的教育大家庭里反覆摸爬滾打,對觀念藝術深入研究和實踐,接受教師對創作構思和表現的批評和反覆斟酌,寫創作過程的理論文章,接受評分判斷,可以使學生對現代藝術創作的整體概念有深度的認知。

         在網上學得「語境」一詞,在辭海中不能查到。有人用Contextualism作為英文翻譯,直譯為「上下文主義」。「語境」被廣泛用於各理論專業,在藝術創作中幾乎替代「風格」一詞。二者不同的是,風格是把個人表現特點推到極致,突顯與眾不同,以前的作品在美術史已被歸類,後來的獨創性也有強烈傾向;而語境是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細化,是個體表現的細微自然差別。前者必須有大量專業的學習,後者可以是無質量標準可言的泛藝術,甚至兒童塗鴉都可囊括,因為任何人之間的任何言行都有必然的少許不同。中國流行語境一詞用於藝術創作,是因為對現代藝術學習的科學化和學術化認識不足。用語境一詞解讀創作的隨意性恰到好處,為沒有專業現代藝術教育系統學習的泛藝術作品做理論包裝,給於它們生存的合理性。在西方被禁忌的違法缺德的所謂藝術創作,於是在中國隨意性閃念的泛藝術這片土地上產生了。

         (請續看《禁忌藝術在中國》「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飛鳴鏑 2014-1-25 06:40
無恥藝術!
http://big5.backchina.com/blog/329250/article-194590.html
回復 達世奇 2014-1-26 14:22
謝關注,以拜讀鏈接。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6: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