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耶路撒冷到底屬於誰?(五)

作者:沁霈  於 2018-5-5 12: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信仰|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再說那些留在歐洲的猶太人,後來的遭遇更加惡劣,不但面臨成文的法律限制,還有來自無形的社會迫害。他們被當作異類隔離起來,甚至被綁上黃色的恥辱標誌。直至進入18世紀,狀況才有所好轉。

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啟蒙運動等一系列的思想改變,特別是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歐洲主流社會開始提倡自由、平等和博愛精神,猶太人終於從英國、荷蘭和法國開始,先後獲得平等的公民權力。1858年,第一位猶太人當選為英國議會的會員;1885年,最後一個猶太人集聚區在義大利杯拆除。一部分猶太人也隨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並嘗試走同化道路。但是,猶太人的厄運並沒有從此終止,因為社會上的反猶思潮仍然存在,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在等待著沉渣泛起的時機。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猶太人在經濟競爭中表現出了超強的優勢和實力。他們從最初的實體產業和商會投資轉向現代金融運作,財富與日俱增,並且與政壇建立起緊密聯繫,社會地位也得到提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羅斯柴爾德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八世紀末在法國從事銀行業發家,後來不斷擴大至歐洲各大主要城市開設分行,並發展成歐洲最大的金融巨頭。這些無疑都遭到反猶主義者的嫉恨和抵制。

從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可以看出,猶太人雖然富裕卻很吝嗇,這點很令歐洲人反感,特別是在經濟危機時期,極易與社會上的仇富和心理不平衡情緒形成對立。法國有位反猶主義作家在書中這樣誇張地寫道,猶太人雖然只佔法國總人口的0.25%,但卻掌握著法國50%以上的財富,並指這些財富都是經過不正當手段非法牟取的。反猶政客也乘機將經濟危機的禍首轉嫁到猶太人身上,聲稱是猶太人的不公平競爭,導致了大量小商人和手工業者等平民的破產和失業,因而贏得了公眾的支持。另外就是製造陰謀論。有人偽造了一份「猶太人賢士協定書」,書中顯示全球的猶太人領袖集合組成了秘密組織和機構,並制定了意圖統治世界的計劃。據說該書還在美國等世界許多國家出版,而且成為反猶主義者以及後來的希特勒法西斯反猶意識形態的重要依據。

地理大發現后,隨著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和殖民主義的不斷擴張,一些國家出現了帝國主義傾向,特別是歐洲人中產生了一種「白人至上」的觀念,認為白人應該享有一切優先權,將猶太人在內的所有其它民族都視為劣等人種。在查看資料時發現,有的政客居然還以這種種族優越論贏得了選舉。由此可見,當時歐洲人的傲慢和狂妄到了何種地步?!這也是二戰時納粹為何能夠發起那場駭人聽聞的法西斯暴行的社會基礎。希特勒在他的書中宣稱,雅利安人是地球上最優秀的人種。猶太人則是雅利安人和世界的敵人,是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是人類生活秩序的破壞者。在納粹語言里,雅利安有時指非猶太裔的白人,但多數時候單指日耳曼人。他把這些觀點作為二戰時屠殺猶太人的理論根據,導致600多萬猶太人被殺,超過當時世界猶太人總和的三分之一,更是當時歐洲猶太人總數的67%,成為猶太人歷史上最殘酷的滅頂之災。直到今天,猶太人的總人口也沒有恢復到二戰前的數目。據相關資料顯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猶太人總數為1660萬,截止2015年是1420萬。另外,二戰期間,幾乎所有猶太人的家產都被洗劫一空。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的反猶主義浪潮再度回升,特別是188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后,因涉嫌者有猶太人而引發了一場更大規模的反猶運動,幾乎所有的非猶太俄國民眾都參與了這場由政府縱容或者組織的血腥暴行,首開了歷史上集體迫害和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先河。從1881年至1921年間,俄國人先後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反猶運動,有10萬猶太人被殺,另有250萬人被驅逐,其中的大部分去了美國。同時在德國也有20萬人簽名,向當時的卑斯麥首相遞交請願書,要求把猶太人從政府各部門中清除出去,其中還有受馬丁路德反猶思想影響的基督徒們。從此可以看出,當民眾處於極端無知的情形之下,非常容易被老奸巨猾的政客或領袖所操縱。歷史上的每次反猶運動,包括後來共產國家的紅色運動,幾乎都是這樣被掀起的。這也是現代民主政治應該吸取的深刻教訓。

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歐洲猶太人就這樣周期性地被迫害、屠殺和驅逐。隨著反猶主義浪潮的不斷升級,一些資產階級階層的猶太精英們開始探索和尋找擺脫苦難的途徑。

1860年開始,一群年輕的猶太人發起移居巴勒斯坦、重建民族家園的熱愛聖山運動,並在猶太富商的資助下,開始在巴勒斯坦建立聚居點。

猶太人大流散后的巴勒斯坦地區,多年來因為乾旱少雨,滿目荒涼,就連耶路撒冷城區也一片蕭條。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經在19世紀來過巴勒斯坦,並心酸地感嘆道,「這是世界最凄涼的地方。山上寸草不生,色彩單調,地形不美,一切看起來都很扎眼,無遮無攔,沒有遠近的感覺。這是一塊令人窒息、毫無希望的沉悶土地。」。所以,猶太人才是巴勒斯坦地區的拓荒者,正是他們的不斷開墾,沙漠才變成了今天的片片綠洲。

19世紀中葉,出生瑞士的記者摩西.赫斯,最早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思想。他認為歐洲人對猶太人的仇視已經根深蒂固,反猶主義是無法避免的,而且還預言了20世紀的納粹大屠殺,因此被稱為「先知」。他主張猶太人唯有返回故土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才能夠真正避免反猶的魔爪。摩西.赫斯同時還是一位社會主義思想家,並提出了將社會主義與猶太復國主義相結合的理論。那些早期移民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基本都是按照他的這一理論框架定居規劃,採用集體合作社方式(現稱基布茲農莊)。而且以色列的一些偏遠鄉村,至今都保留著這種集體農莊的模式。因此,今天的以色列,很難明確區分到底是什麼主義的社會。其實,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最早都是在猶太人中產生的,比如,馬克思的思想最初就是受摩西.赫斯影響。究其原因,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題外話,暫且略過。

隨著沙皇俄國等東歐反猶運動的越演越烈,又有大批猶太人逃回耶路撒冷。儘管土耳其政府設置了重重障礙加以限制,但收效甚微。受復國運動影響,從歐洲各地返回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越來越多,耶路撒冷也日漸擁擠不堪,到了80年代更甚。後來猶太人率先在城外建造新居,並建起一個個居民區,然後慢慢擴大連成片,形成了今天所見的新城。

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已是日薄西山,儘管猶太人沒有被土耳其統治逼迫,但社會地位仍然低下,再加上賦稅繁重,生活十分艱難,最重要的是面臨巨大的精神危機,信徒期待彌賽亞的熱情日漸高漲。所以,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的政治主張,也變得越來越迫切。

1896年,奧地利猶太富商兼作家西奧多.赫爾茨爾發表《猶太國》一書,指出猶太人必須要回到祖居地,重建自己的民族國家,並把大國的支持和猶太富商的資助作為必要條件。該書也成為世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其實,赫爾茲爾最初主張走同化道路。1894年,當他親眼目睹猶太人法軍上尉德雷福斯遭誣陷被判終身監禁事件后,精神大受打擊,從而轉變成政治復國主義者。

1897年8月29日,在赫爾茨爾的努力下,在瑞士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世界猶太人復國主義大會(也叫錫安運動),並通過了《巴塞爾綱領》,明確提出其目的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民族國家。

赫爾茲爾按照自己的設計藍圖,開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包括與土耳其蘇丹談判,尋求當時的世界強國英國的支持和猶太富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資助等。但土耳其政府堅決反對猶太人的復國設想,而英國只提議將其非洲的殖民地烏干達作為猶太人的安置地。迫於當時的形勢,為了急救正在受難的俄國猶太人,赫爾茨爾等人傾向接受英國人的「烏干達方案」,卻遭到包括魏茨曼等一些人的強烈反對。特別是那些「脖子上套著絞索」的俄國猶太人,不但不將其視為「救命稻草」,反而寧死不屈瘋狂反對。羅斯柴爾德家族雖然從早期熱愛聖山活動開始,就一直投入大量資金積極幫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定居點,甚至親自參與管理,但卻反對政治猶太復國主義,不想因此激怒土耳其政府,使已經建立起來的定居點秩序被破壞。

儘管後來又有了各種異地復國方案,如在加拿大或澳大利亞,甚至包括中國的東北,但均被猶太人拒絕。這就是以色列復國的獨特性所在!如果將其簡單解釋為普通意義上的一個民族或宗教團體的政治訴求,顯然太過片面了。一般來說,建立一個國家,除了人民之外,地理位置和環境資源應該也是首選的必要條件,誰會選擇中東那個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帶?猶太人分散世界2000年沒有被同化,關鍵之處就是其不同一般的民族特性,這就是代代相傳且刻在骨髓里的,有著豐富而深遠的歷史性聯繫,那種對「應許之地」的靈魂歸屬情感。從歷史上的亞伯拉罕帶領族人進迦南,以及摩西率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等事迹,均可得到答案。正如聖經上所說,「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紀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詩篇137:5~6)。因此,「明年耶路撒冷見」,幾乎是世界各地以色列人所有大小集會,包括婚宴上的共用語。

1904年,赫爾茨爾因病英年早逝,由魏茨曼接替他的工作。哈伊姆.魏茨曼(Chaim Weizmann)出生俄國,為了謀求大國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支持而移民德國。因為當時的德國對猶太人相對寬容,猶太人也普遍比較富裕。當發現德國政府並不可靠,遂於1904年接受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教職,並成為一名出色的化學家,也有了更多機會接近政府要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究的丙酮無煙炸藥對協約國轉敗為勝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的英國皇室要授予他爵位殊榮作為嘉獎,但被他拒絕,只要求英國幫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

魏茨曼後來通過多次接觸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特別是法國的埃德蒙.羅斯柴爾德和英國的沃爾特·羅斯柴爾德,並說服了他們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認同和支持。羅斯柴爾德家族與英國高層一直關係密切,曾經於1875年資助英國政府買下了蘇伊士運河40%的股份。在羅斯柴爾德家族和魏茨曼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促成英國在1917年發表《貝爾福宣言》。雖然這是以一封寫給時任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會名譽主席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勛爵的信件形式,內容簡短,卻明確宣布了英國同意幫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民族家園,同時也清楚指出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人群體的公民和宗教權利。


Normal 0 7.8 磅 0 2 《貝爾福宣言》的公開發表,在猶太人復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儘管外界對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想獲得世界猶太富商經濟上的支援、拉攏美國和蘇聯對協約國的支持、離間同盟國與其治下猶太人的關係、有助於英國控制蘇伊士運河等。不排除這些外在易見的國家利益願望,但僅僅以這些陰謀論來定性,也覺得有失偏頗,因為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純粹的人或事物,任何事件的產生都有其錯綜複雜的內因和外因。在這些觀點的基礎上,個人認為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出於主觀上的一種宗教情懷和道德思想。相比較而言,英國在歐洲歷史上對猶太人的寬容度最高,沒有發生過類似俄國、西班牙和德國那樣的迫害暴行,自1656年以來,猶太人在英國就已經享受了較多的公民權力。而且在1858年,產生了世界上第一位猶太人議員。1917年時任英國首相喬治和外長貝爾福都是基督徒,他們深知並且同情猶太人所遭受的種種不公平待遇。並且認為這個世界,特別是歐洲人,都欠了猶太人的債。允許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國家,不僅是理所當然,也是一個義舉。

誠然,宣言也存在一些令人爭議的地方,如自相矛盾、沒有明確巴勒斯坦設想的邊界和沒有保護到非猶太社群的政治權利等。客觀角度來看,這些都可以是產生矛盾的根源。這恐怕也是英國後來在託管期內,在處理巴勒斯坦問題上左右搖擺的原因之一。


(未完待續)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07: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