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耶路撒冷到底屬於誰?(四)

作者:沁霈  於 2018-4-28 12: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信仰|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當年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其中一部分被當作奴隸賣到北非,一些重要的宗教領袖和精英則去了巴比倫定居下來,開始了《塔木德》的編撰,其餘的大多數流亡到歐洲各地。

最初當歐洲處於多神論環境,宗教相對寬容,各宗教間也相互交流,只有猶太人和基督徒例外。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后,猶太人的宗教生活開始受到限制。不過,在中世紀早期,基督教組織尚未健全,猶太人由於受教育程度普遍高於當時蠻族佔多數的歐洲人,社會作用比較大,因而受到地方君主和貴族們一定程度的庇護,不至於被嚴重孤立和迫害。隨著羅馬教廷的改革和勢力的加強,特別是中世紀時天主教的地位在整個歐洲被確立以後,猶太教連同其它宗教都遭到了殘酷逼迫。

那時的歐洲社會被一種鼓動的仇恨所充滿,偏執性的極端仇視超乎想象,與其說是宗教狂熱還不如說是以此為幌子。如果說是以出賣耶穌或拒絕基督為理由而迫害猶太人和異教徒,完全是荒謬至極!且不說耶穌在被抓時是如何阻止彼得拔刀,而且在世時一再告誡門徒,祂來世上的唯一目的就是拯救世人,用一個字表達就是「愛」。

馬丁路德在十六世紀初發動宗教改革運動,曾經對猶太人的遭遇非常關切,並且嚴厲譴責天主教的迫害暴行。但他卻希望通過自己的宗教改革,使猶太人改教成為基督徒。當發現這個想法無法實現時,他便轉而批判猶太教,甚至發表激烈言論煽動反猶,呼籲基督徒迫害和驅逐猶太教徒,以為這樣就可以阻止猶太教的發展。儘管他的宗教改革有功,但這個反猶污點,也使其歷史評價打了不少折扣。馬丁路德的這種反猶思想影響了歐洲好幾代的基督徒們,這就是後來的反猶運動得到很多基督徒支持的原因之一。當然,也有一些真正明白救恩真理的虔誠基督徒,他們同情猶太人的遭遇,而且一直支持後來產生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積極參與運動組織的各種活動。

除了宗教迫害,猶太人在社會中的各種地位同樣遭到不同程度的排斥。歐洲的生存資源向來緊缺,對外來少數民族有著本能的歧視和排擠。為了不讓猶太人佔去資源,他們被限定性地隔離集中而居,不允許當官從政,也不能佔有土地,只能從事歐洲人不擅長的職業,如醫生、教育和小商業等。看到有人恥笑猶太人從事放貸業,殊不知乃環境所迫。

當然,猶太人的「獨特性」傳統,也是形成這種遭遇的原因之一。自我隔絕於其它任何民族和文化,幾乎表現在猶太人的所有社會活動中,特別是獨尊宗教和不臣服皇權,早自古希臘和古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就已經在歐洲各時期的統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哪個專制政權會容忍這種不聽話的團體?這就是歐洲為何很容易由上至下掀起激烈反猶運動的深層原因之一。

猶太人有重視知識教育和勤勞節約的傳統,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顯得智高一籌,不僅能夠在社會的夾縫中頑強生存下來,還能成為相對富有的獨特族群。12世紀是歐洲猶太人的一個復興期。他們通過實業貿易為主和以借貸、商會等為輔的經營方式,迅速積累了財富,通商網路遍及歐洲和中東。猶太人的財富,自然激化了社會中的對立情緒,也加劇了歐洲人對他們的迫害。特別是當社會出現危機時,由於沒有政治地位,猶太人常被當作替罪羊來轉移矛盾的焦點,屢受迫害。如14世紀中葉蔓延整個歐洲的「黑死病」,奪取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本來是義大利人在十字軍東征歸途中帶回的病毒感染,卻嫁禍於猶太人投毒傳染,導致大批猶太人被殘酷屠殺。當然,這其中最深層的原因還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偏見。當時的人們,特別是一些基督徒認為,災難都是上帝的憤怒,只有把猶太人趕盡殺絕才可以平息上帝的怒火。另外還有許多欠債的人,希望通過滅絕猶太人而得到他們的財富,最起碼也不用再還債了。不過,歐洲人在嫉恨的同時,有時還不得不依賴猶太人的財力資助。如法國在1182年至1361年間,曾經多次驅逐猶太人,而為了財政稅收和國王的巨額贖金,又多次將猶太人召回,之後再將其驅逐出去。

早自13世紀時,歐洲就已經開始驅逐猶太人,14、15世紀時變成了大規模驅逐。如15世紀時的西班牙,猶太人的命運只面臨三種選擇,一是改信基督教,二是驅逐出境,三是被處死。大批猶太人被迫四處逃亡,其中大多數遷移到波蘭等東歐地區,也有一部分回到耶路撒冷。

而這個時候的耶路撒冷,正被馬木魯克王朝統治。奴隸出身的馬木魯克人,在奪取了阿尤布王朝的政權后,於1260年佔領耶路撒冷,並統治了兩百多年。由於統治者的無能,耶路撒冷日漸蕭條,人口也變得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來自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人進駐巴爾幹半島,初步建立起帝國的雛形。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游牧民族,他們的祖先是中西亞的突厥人,據說是當年被中國唐朝滅國后,一部分西遷到小亞細亞后逐步形成的民族。

土耳其人深知猶太人的聰明智慧,為解決帝國人才之需,他們從海邊整船接回從歐洲逃亡的猶太人,猶太人的社團從此不斷壯大起來。這些猶太人在帝國後來的發展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已經崛起,並開始四處征戰和擴張。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1516年又攻陷開羅,次年滅了馬木魯克王朝,佔領耶路撒冷。1517至1574年,是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鼎盛期。特別是在蘇萊曼一世執政期間,帝國版圖擴大了一倍,不僅政治、軍事和經濟得以鞏固和發展,而且宗教政策寬容,沒有繁重的苛捐雜稅,人民生活安定。耶路撒冷也得到修建和復興,逐漸恢復了以往的生機。從1517年至1917年,奧斯曼帝國統治巴勒斯坦地區長達400年之久。

奧斯曼帝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但這些民族的特徵是大多數都從事農業和畜牧業。這種自然經濟作業模式,顯然不適應當時因科技進步引發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運動風起雲湧的世界形勢需要。因此,推動帝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主要依賴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等少數民族。這些以工商業者、銀行家和資本家為主的資產階級少數民族,構成了當時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並掌控著帝國的核心資源。經濟上過分依賴少數民族,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在統治者已經腐敗無能的前提下,當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得不到滿足,尤其是在外強環伺的環境下,社會的變革和分裂勢必一觸即發。其實,自蘇萊曼一世去世后,奧斯曼帝國就開始走下坡路。十七世紀以後,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以及被統治的巴爾幹半島、近東和埃及等地獨立運動的發展,帝國逐步走向衰落,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分崩瓦解,近500萬平方公里的帝國版圖,最後只剩下陸地面積僅78萬平方公里的土耳其共和國。這也是一個有趣的題外話,所以又多說了幾句。

(未完待續)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7: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