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成都之行(3)---都江堰

作者:沁霈  於 2013-7-19 10: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遊山玩水|通用分類:回國記錄|已有46評論

在中國眾多古代建築工程中,若論什麼最值得誇耀,一不是北京故宮,二不是長城,更不是陝西兵馬俑,而是位於成都西郊的都江堰。都江堰始建於戰國時 代,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年代最久,且唯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生態特徵的大型水利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所以說無與倫比,是因為2200多年來,該 工程一直都在發揮重要作用,造福一方百姓。而不像其它文物,只能作為觀賞之用。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本來是荀子用來比喻統治者與 老百姓的關係,但也表明了水本身的雙刃性。因此,水治理也歷來都是世界各國歷史上的重要事務。公元前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都曾經有過著名的人工水利工 程,但都早已被沙漠湮沒消失得無影無蹤,唯有中國的都江堰保存至今,而且仍然發揮作用。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一定不知道水利科學原理,但都江堰中的科技含 量,特別是以現代知識解讀的迴旋流理論的實際運用,卻得到了一些當今世界著名水利專家的高度讚歎。儘管中國現代科技整體落後於西方國家,但都江堰的存 在,當之不愧為中國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座偉大豐碑!

沒有來過都江堰的人,一定以為這是一項外觀宏偉的大工程,來了才發現原來是這 么不起眼。如果沒有景區入口處的園林布置和周邊一些亭台樓閣廟宇的點綴,根本看不出這裡是什麼著名旅遊區。其實不然!都江堰的魅力就在於平淡和清奇。合理 利用自然環境,因勢利導,是都江堰生態水利工程的一大特徵。而這一切都蘊涵於一個字之中----「上善若水,由此入勝,方可探入都江堰的奧妙與 神奇。水的哲學,啟發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由此產生的水文化,恰如那滾滾江水綿延不斷,哺育和激發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累累璀 璨的碩果,而都江堰就是其中最閃亮的一個。

都江堰是一個集灌溉、防洪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由堰首和遍布成都平原 上的灌溉水網兩大系統組成。堰首主要包括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要工程,另外還有金剛堤和人字堤等附屬工程。堰首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靈魂,因為它完整 體現了都江堰的治水思想和理念。具體表現在它成功解決了魚嘴分水、飛沙堰泄洪排沙、寶瓶口引水等許多複雜的水利工程難題。

由於種種原因,我一直無緣親臨都江堰。因此這次來成都把都江堰作為一個觀光重點。為了節約時間,我租了一輛計程車,計劃用一整天的時間來盡情遊覽。

以前總聽人說「江蘇的路,浙江的橋」,原來成都的路和橋都更好。上圖是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速公路。由於車窗玻璃不幹凈,照片效果不太好,但可分明看出該公路不僅寬敞,而且中間的綠化帶建的非常漂亮。不是說中國人多地少嗎?這樣的奢侈建設連一向地廣人稀的加拿大也不敢望其項背呀!聽司機介紹,這並不是主要交通要道,所以利用率較低,從圖上也可看出車輛很少。

臨近都江堰市區時,在路邊看到都江堰工程建設的大功臣李冰父子的銅像,我趕緊懷著崇敬的心情拍下這張照片。

都江堰市街景

沿途見到這個「水街」,我讓司機靠邊停車下去看了一下。這是一個開放不久的商業街。曾經看過相關報道,都江堰水街是2003年四川省和江蘇省合作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由於是在傳統商業街基礎上改造建成的,所以依然保持了濃厚的川西民居建築風格。因為時間關係,我沒有進去了解業態狀況,只是匆匆拍下這張照片就離開了。

在市區還見到了一座教堂,儘管建築風格與周邊的環境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但由此可見,號稱封閉的川西文化已正在「西風漸進」。

下了車,遠遠就看見一座華麗宏偉的古建築。估計這就是名聞遐邇的南橋了。

從資料記載可知,橫跨內江上的南橋,是清朝光緒年間的縣令用修繕都江堰后結餘的一萬兩銀子建成的,當時完全是木結構,名叫「普濟橋」。該橋的建立,極大方便了內江兩岸的交通。1958年,洪水衝垮了橋身,大整修時將橋墩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並改名「南橋」。後來又經過了幾次維修和擴建,增建了橋亭、石階和花圃以及添加了很多裝飾。「5.12」地震后,南橋因遭受嚴重損壞,幾經修復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只見3層重疊的飛檐翹角,粉刷一新的琉璃瓦光彩鮮亮。橋身雕樑畫棟,橋廊內壁及天棚布滿了詩畫匾聯,使整個大橋看上去就像是個詩畫合璧的藝術長廊。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如此完美地統一,也正是巴蜀人傳統智慧的一貫表現。

南橋,不愧為「天府源頭第一橋」和「中國第一美橋」的美譽啊。有賦為證!

都江堰境內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眾多,但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道教勝地最為著名,兩者都已被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景區內有遊覽車可以代步,但我更願意步行。時值初春,陣陣清風撲面,心情也格外愉悅。沿著外金剛堤順時針方向走,正好可以觀賞外江的風景。

外江閘

這就是魚嘴了!「魚嘴」是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始端,因此它的位置非常關鍵。魚嘴的作用是分水,位於岷江的江心,從此將岷江分成外江(左)和內江(右),因形如魚嘴 而得名。別看其外觀簡單,若仔細了解一番,這個魚嘴卻是很有講究的。根據資料記載,李冰當年在枯水期修建魚嘴時,先用榪槎(一種以數根圓木為骨架,外覆竹 席,內灌泥沙的截流物體。)固定在江心,然後用竹籠和卵石灌注,最終把岷江一分為二。當然,現在的建築材料已全部用混凝土取代了。

魚嘴的取 地和設計都非常科學,想當年李冰一定是作了多番地形考察和研究。魚嘴建在岷江出口處一段呈彎道環形的江面上。修建時,故意將外江的河床稍高於內江。這樣當 春季枯水期時,水流經過魚嘴前面的彎道后,60%的水量順勢自然流入內江。當到了夏季洪水季節時,岷江水位升高,大量水流在魚嘴前的彎道里形成巨大的漩 渦,受離心力影響,60%的水流被甩向外江,而內江的進水比例則自動減少到40%。因此,都江堰的魚嘴,其實就像現在的節制閥一樣,起著自動調劑水量的作 用。正如人們常說的都江堰治水三字經:分四六,平潦旱。眼下正值春季枯水期,明顯可見大部分江水流向內江。

魚嘴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排 沙。都江堰工程至今都在發揮作用,主要就是因為其中的排沙功能。在洪水季節,江水裡夾帶著大量的泥沙,當江水氣勢洶洶地到達魚嘴前的彎道並形成巨大漩渦 時,底部含沙重的水層有80%因離心力被甩出,與60%的岷江主流一起排入外江,只有20%的泥沙連同40%的江水流入內江。

憑欄遠眺,岷江宛如一條翡翠彩帶,蜿蜒奔騰於叢山峻岭之中。當來到魚嘴前,又彷彿一群聽話的孩子,乖乖地分成兩路,歡騰而去。

這就是寶瓶口,它的作用是引水。由於當時還沒有火藥,是李冰父子指揮人工在玉壘山上開鑿出來的。由於缺口上寬下窄形如「瓶頸」,因而得名。內江水流通過寶瓶口,沿著地勢分佈到成都平原。

這就是飛沙堰。飛沙堰的主要功能是泄洪和排沙。當洪水季節時,大量的江水被窄窄的寶瓶口阻攔后都淤集於此,超過溢洪道高度的水自動排泄到外江。

我們知道,洪水的可怕不僅僅是水,還有其中大量的沙石。如何解決河沙淤積,在國際上很久都是一個水利難題。但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在都江堰工程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面說了,當80%的泥沙在魚嘴處被排泄到外江后,但仍然有20%的泥沙流入內江,如果淤積過多也不行。飛沙堰的顯著之處也就在此。當江水來到飛沙堰這個位 置時,在對面也就是離堆旁邊遇到了第二個彎道,形成又一個彎道渦流。由於離堆的阻力,一部分水迴流。這些夾雜著泥沙的水流重而速度大,撞到飛沙堰下部的沙 石被堰體彈射起來翻到表層,越過飛沙堰排到外江。同時,內江里多餘的水和泥沙也一併被排走,剩下的清水則直接沖向離堆,經過寶瓶口流向成都平原。有人做過 測試,當洪水暴發內江水流量每秒超過1000立方米時,有40%的洪水和98%的泥沙從飛沙堰排出。

飛沙堰的另一個功作用是擋水。當枯水期內江水量小時,堰體起著堤壩功用,攔水進入寶瓶口。

正面這個叫「離堆」的山丘,是當年開鑿玉壘山分離出來的,因此得名。

在整個都江堰堰首工程中,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的位置、高度以及長寬尺寸,可以說是珠聯璧合,配合得非常巧妙。

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條件,採用「迴旋流理論」以水治水,以達到無壩分水、自動控制水流、自動排水排沙、自流灌溉的目的。這種智慧,誰能聞之而不為此驚訝呢?!要知道,那時候的世界各國基本都還處於半文明的蒙昧狀態。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在近現代文明發展中,中國漸漸被西方國家遠遠拋在後面呢?

飛沙堰泄洪道橋,也叫飛沙堰橋。

橫跨內江和外江上的「安瀾橋」,據稱是中國五大古橋之一。我去的時候不巧正在關閉整修,不讓遊客入內。

離堆上的觀瀾亭

這就是榪槎嗎?

都江堰建成后,從此「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2200多年來,巴蜀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故謂之「天府之國」。



相關閱讀: 成都之行(1)---城市化建設外貌一瞥

                 成都之行(2)---人文篇







高興
2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2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6 個評論)

回復 ofox 2013-7-19 11:26
好文,頂。
回復 ybbgu2000 2013-7-19 14:01
我經常在青城後山的深山裡面泡茶、看書或打打麻將的,知道你拍的這些,是知道的。有空閑時間還是去非洲拍一點吧,那裡的風景與此有些不同風格。
回復 寇一仁 2013-7-19 14:18
60年在尾大的蟊賊咚和豬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幾百萬成都平原的人民為了「共殘主義」死業,提前完成了生命的歷程!從此他們學會一個詞叫做「飢餓」!!
回復 LUG 2013-7-19 15:33
謝謝分享。辛苦。   
回復 小雨點0514 2013-7-19 15:33
很美 ,真的很美!!
回復 fw5086 2013-7-19 16:11
這才叫「深度游」啊!大家都跟著你免費享受了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回復 澳洲吳言 2013-7-19 19:27
真的用心了,好文,大鼎!
回復 人權是非 2013-7-19 21:24
好文章.真正"到此一游".
回復 徐福男兒 2013-7-19 21:54
看到丁寶楨的像,請教他對成都有什麼德政嗎?
回復 秋天的雲 2013-7-19 22:43
在中國眾多古代建築工程中,若論什麼最值得誇耀,一不是北京故宮,二不是長城,更不是陝西兵馬俑,而是位於成都西郊的都江堰。

Read more: 成都之行(3)---都江堰 - 沁霈的日誌 - 貝殼村

大鼎!!
回復 秋天的雲 2013-7-19 22:44
是因為2200多年來,該 工程一直都在發揮重要作用,造福一方百姓。而不像其它文物,只能作為觀賞之用。

Read more: 成都之行(3)---都江堰 - 沁霈的日誌 - 貝殼村

核心價值!
回復 wangjian5118 2013-7-19 23:29
去年回國去了一趟都江堰,被南橋附近的Y餐館宰歡了。四川的物價現在在全國是最貴的,豬肉基地吃肉也不便宜,沾牛羊肉起碼是五六十一份,海鮮更是上百,還見不到幾個東西
回復 wangjian5118 2013-7-19 23:38
吃一頓六七百的餐,基本是豬肉,加一二個牛羊肉還是沒啥內容的,更不敢點海產品之類的
回復 南冰洋 2013-7-19 23:51
長城還是很有意義的, 保衛了中國多年。 不能因為褒都江堰而貶低長城。 至於兵馬俑, 則是中國的封建國恥。 那故宮嗎, 則開創了中國建築大而不當的先河, 現在還流毒甚廣。
回復 小皮狗 2013-7-20 01:55
感佩古人的智慧,也讚賞LZ的銳眼和文筆。。。   
回復 賭博客 2013-7-20 03:17
嘆為觀止,千秋偉業!
謝謝樓主介紹,美文!
回復 也和諧 2013-7-20 03:45
我在青城山附近的古街也看見一座和南橋一模一樣的橋。什麼名字忘了,我是到此一騎的主。呵呵。
回復 jc0473 2013-7-20 06:02
謝謝,好介紹
回復 綱舉目張 2013-7-20 08:59
精彩好文,圖文並茂,讀起來是一種享受.
回復 沁霈 2013-7-20 14:12
ofox: 好文,頂。
謝謝!
123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4: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