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閑話「健忘」和「弱智」
--顧曉軍主義:改變中國·之二千四百零六
昨日晨,我撰寫好《閑話「李嘉誠」》、發表出去;傍晚,就已經收到了回應--這回應,是中共的表面上的「敵對勢力」、海外一家很有影響的媒體的「大頭條」。「大頭條」道,「富豪押錯注」「轉態亂陣腳」、如何如何「商界才如夢初醒」。原本,我是不會關注這類新聞的,但,題圖上有李嘉誠的光輝形象,我就無意識地點擊進去、遛了一眼。
這一眼,就見到了「李嘉誠不為『既得利益集團』站台」。當然,這「李嘉誠不為『既得利益集團』站台」中的『既得利益集團』是我換上的。為什麼要動人家的小標題呢?那字、是敏感詞。
你看,我在《解密「新視角」》、《回應李嘉誠對顧曉軍的回應》和《閑話「李嘉誠」》之中,拐彎抹角、說李嘉誠的「撤資」,是挺「既得利益集團」、打壓「權力新生代」,立馬就有中共的表面上的「敵對勢力」出來進行反背書(上次,是我2013-11-26發表《解密「新視角」》,2013-11-28晨《南方都市報》即發表《李嘉誠回應「撤資」等質疑:實在是一個笑話》)。
反背書、回應我,也可以;但,「撤資」怎麼能算是支持「權力新生代」呢?大數額、大規模的資金撤出,必然留下資金空洞、必然形成「錢荒」;而形成「錢荒」,則必然只好放鬆銀根、必然加印鈔票、必然進一步引發通貨膨脹,也必然是促使老百姓罵娘。
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這不是鐵一般的邏輯嗎?這中共的表面上的「敵對勢力」、用「大頭條」來對沖我的文章的影響,這不是以自己的影響力與客觀和邏輯叫陣嗎?
且放下。海外另一也很有名的、中共的表面上的「敵對勢力」,昨日發了條新聞;新聞的題目是:「既得利益集團」、「權力新生代」自去年7月策劃摧毀「新四人幫」。當然,這「既得利益集團」和「權力新生代」、是代名詞。為什麼要用代名詞改人家的標題呢?我不願本文被封殺。
這則新聞的不合理之處--其一,「既得利益集團」和「權力新生代」、不可能聯手,也就無所謂什麼「策劃摧毀『新四人幫』」。其二,「新四人幫」中的ABCD,不符合「大頭條」曾給出的「新四人幫」的組合、低了一個級別。當然,很有名的媒體、也有權重新解釋「新四人幫」中ABCD。但,既是「新四人幫」,其「新四人幫」中的ABCD就該是一派的。如果ABCD分屬兩派,則不合理。是不是?
其實,很有名的媒體、不止一次把某「權力新生代」的人說成「既得利益集團」的人。但,這樣的說法沒根據、不能讓人信服。而他們的辦法是時不時反覆說、把讀者腦子說亂,或許就有人相信了。這其實是僥倖,結果是敗壞自己聲譽。
以上兩例,都是在敗壞他們自己的聲譽。那麼,他們為什麼敢敗壞自己的聲譽呢?他們這樣的做法的基礎是什麼呢?他們做法的基礎,是建立在讀者的「健忘」之上的。
於建立在「健忘」之上,韓寒有過經典之說:「少說,多做,不解釋」、「歷史只會記得你的作品和榮譽,而不會留下一事無成者的閑言碎語。」
也許因與韓寒同樣的心態,如是,「不解釋」、勇敢地去「做」,指望「歷史只會記得」成功者、「而不會留下」社會和他人的感受的做法,就蔚然成風了。這些年,這樣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比如:2011-1-1,我發表《韓寒大5毛!楊恆均是黨員!李悔之算個diao!》;2011-2-18,又發表《一個彌天大騙局》,解中共導演假打之迷,以暗示的方法指出楊恆均是特務。如是,中共特殊部門即導演「秘密樹洞」、「茉莉花」,試圖套我。2011-3-5,我又發表《楊恆均特務身份之再析》。如是,楊恆均便自導自演「失蹤」。楊恆均玩「失蹤」,意在證明他不是特務。但,隨著我的《楊恆均玩「失蹤」的偽大意義》、《笑談楊恆均玩「失蹤」》、《楊恆均丟人現眼 自由世界很天真》等文章的發表,他玩不下去、就以「生病」為由結束這場遊戲。遊戲結束了,理應向社會有個交代,然而,他竟不解釋、等待人們的「健忘」。
又如:隨後艾/未未也玩「失蹤」。艾/未未「失蹤」,艾/未未的妻子路青和艾/未未的母親高瑛到處炒作,虛張聲勢說經理、會計、廚師也都失蹤了。81天後,艾/未未出來了;按理,艾/未未的公司和家裡的經理、會計、廚師也應該出來了。但是,無論艾/未未出來之前與之後、乃至今天,都沒有向社會交代經理、會計、廚師出來沒有或什麼時候出來的。這就更不用說1522萬「罰稅」、在交了向網友借的800萬之後、還差的700萬,要不要交了、什麼時候交?而社會(不僅僅是中國、也包括全世界),竟然全都「健忘」了,忘記了這不合情理。
再如:陳/光誠。在最初介紹他的文章中,說他能分辨出花是紅的還是黃的,這說明他非全盲。而他也沒有律師證,這說明他會打官司,但不是律師。更重要的,是任何人無法徒手翻越4米高牆。然,在有關方導演的「逃脫」后,他竟然成了盲人律師大逃亡;且利用美國務卿來訪的機會,炒高他的知名度。在我和顧粉團揭露他后,他們也不回應、不解釋、等待世人的「健忘」。
還如:劉「無敵」明明在電視里說過(在那天夜裡、在那個地方),他沒有見到死人。這不分明是作偽證,欺騙中國、欺騙世界、欺騙歷史嗎?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卻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韓寒,就更不用說了。他幫助中共維穩,說「不要上街破壞自己生活環境下面的秩序」;在政改的呼聲中,他說「談體制--認為不重要」;在錢雲會事件中,他指責網友對「官方真相」的質疑……直到他的「韓三騙」(《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出籠,人們才識破他。
說到錢雲會事件,大家都不會忘記許志永的《公盟「錢雲會之死真相」調查報告》吧?這樣的出賣錢雲會的、為中共維穩的人,怎麼能相信他的所謂「新公民運動」呢?
凡此種種,欺騙是手段;而欺騙的基礎,則是寄托在公眾不了解實情上。然,不了解實情又是相對的;因為,總有人相對了解,也總有人在冷靜觀察、甚至是在揭露。自然,對於揭露,他們用盡了封殺的手段。但,在網路時代,絕對封殺已是辦不到的了。所以,他們真正的辦法與手段、也只有「不解釋」,而寄予厚望的、則是社會與公眾的「健忘」。
其實,寄厚望於他人的「健忘」,完全是種自欺欺人的弱智。在網路時代、在沒辦法刪盡和封殺死的網際網路上,任何時候、都可能有人在翻看以往的東西、把過去的內容重新挖掘和抖露出來。這不,2013-12-20 13:15、就有「自由人12」發表《顧曉軍猛烈抨擊**獨家造謠:艾未未取保候審》;如是,「高登時代」、「james198206」、「人性化」、「gguucc」等便討論起來。
在《閑話「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他》中,我提到「最近我給台灣一出版社投的書稿又被退了」;其實,被退的書稿就是《解密 質疑 預測》,而退稿的理由是「時效性問題」。這個理由,其實很勉強,也很外行。時評性的文章,確實有時效性,然,因寫的人不同和所寫的內容的不同,所謂時效性也會發生變化。比如,胡適、魯迅等的很多文章,也屬於時評;可,不還在讀嗎?以後也還會有人去讀。
錢文軍最近寫了篇《肯尼迪遇刺50年》,大約可算作紀念文章。可,文章展開了美蘇於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的外交戰和「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背景,點到了毛/澤東的錯誤及缺乏民主等問題。這樣的文章,不就是挖掘歷史嗎?韓寒的「歷史只會記得你的作品和榮譽,而不會留下一事無成者的閑言碎語。」,是說歷史只會記得成功者;如果韓寒真是會被歷史記住的成功者,那麼,今天批評韓寒的文章、怎麼會沒有意義、不被後人挖掘出來呢?除非歷史不會記住他。
我堅信我顧曉軍的文字,是未來看今日中國這網路時代的史書,至少也是極其珍貴的史料。因為,我獨樹一幟;而且,在我這裡可以找到所有的重大事件和所有的名人。所有的「健忘」,在我這裡都是真真切切的白紙黑字,也都會被一條條、一樁樁地被記錄在案;也因此,我奉勸所有已經「弱智」過或還在繼續「弱智」的人們,不要再「弱智」下去。說到底,無論是誰的「弱智」,也只不過是撈一點現在時的好處而已。
關於我的書,我按歷史的要求寫,不會遷就任何人。
顧曉軍 2013-12-22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