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與中國政府究竟是什麼關係
寫這個題目,就自覺好笑。我離開牆國與職場多年,這個題目自然無法駕馭。但看到某些外媒與境外華文媒體鸚鵡學舌地對有關華為及最近孟晚舟女士被加拿大拘留的背景報道,也覺得好笑。
首先,華為肯定與中國政府有很多的關係,企業需要上稅、需要營業的各種牌照、政策等,還需要應付各屆的領導人及他們的親朋好友,這些都是所有民企必須面對的問題。但如某些媒體每次報道華為時都來那麼幾句:『華為公司創立於1987年,創始人任正非現年74歲,曾是軍人。有關華為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以及作為非上市公司所有權關係的不明朗,在美國等國家引起質疑』。似乎華為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就是因為任正非曾是軍人而導致,還容易讓人產生任正非是否當年就是軍方派他下海來創業的呢?

在這個問題上,筆者據自身經歷做一些分析供有識者參考:
首先,華為是一個100%的脫離體制的人下海創業的公司,曾經,至少是創業后的十五年內沒有任何的官方背景!不光如此,在華為創立的前十幾年都是被中國政府百般刁難,任正非等華為創業者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舉個例子:1999年5月7日美國對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投放三枚導彈,炸死炸傷幾位工作人員,消息傳到中國,民眾激憤。華為內部的BBS也炸開了鍋,大家都對美國悍然攻擊中國使館的霸道行為表示譴責,有些人甚至要外出遊行。出乎意料的是,任正非親令關閉網上討論,他說內部的高管說,有關方面最擔心我們這樣一個幾千名碩士博士組成的民營企業有組織的活動,如果我們弄出聲響,引起他們的監控,那不利於企業的發展。他也寫信給內部員工,告訴大家最好的愛國方式是將自己的技術做好,用先進的產品來實現報國意願。可以說,那個時候,任正非的創業班子與有司無半毛錢的關係,而且是「有關方面」十分小心防範和監督的對象。
華為真正與政府有親密聯繫,還是朱鎔基做總理時主持加入世貿,中國企業面臨著外國企業進入的競爭與走出海外的雄心,這個時候同類的國企阿斗不堪用,朱總理才指示國內的有關方面給予華為在海外項目中提供中國政府的買方信貸。即使這個時候,華為的創業者還是誠惶誠恐地,不知道有關方面的捲入,會給華為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其實,沒有中國政府的過多幫助,華為可能發展的更健康!
美國對華為的圍追堵截,很大的原因是華為的競爭對手思科等財團的院外活動。從2002年開始思科起訴華為侵犯知識產權的官司,大家一定記憶猶新。發現了華為任何不當的行為嗎?沒有,但就是不讓你進入美國,就是間接地通過收購美國公司進入美國的機會也被堵死。本世紀初,中國政府並未進入華為的事物呀!為何阻止華為進入美國,一句話,還是商業利益的問題。當然,這個事件是否促成華為更加甘心與中國政府配合,我相信是有的。
第三,華為現在肯定「陷入」了中國政府的參合中,而中國政府參與的手段粗鄙,技巧拙劣,華為則為了自身的生存被迫迎合,時常忘記企業應有的尊嚴與價值,這是牆國政府與民企之間打交道的常態。反過來,西方國家的政府與企業打交道則需要公開公正,以理服人。比如,美國政府需要制裁中興通訊,禁止出售晶元,這導致了美國的那些晶元廠商股票大跌,美國政府必須拿出足夠的證據向這些企業說明:你的合作夥伴違反了我們共同信仰的價值觀和都需要遵守的法律。中國政府就不需要這樣,他們是頤指氣使地領導企業,在華為海外艱辛開拓市場的同時,還不忘記在各國分公司建立黨組織,每周過所謂的組織生活。如此吃相,能不讓西方國家認為你與中國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嗎?
我曾撰寫讀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筆記時注意到,中日建交時日本的關注點在要不要對侵華戰爭做賠償,這個賠償額是多少?而中國政府的要求則是在建交的聯合公報中寫入反對蘇聯霸權主義。戰爭賠償可以一筆勾銷!我還以為這個時代已經翻頁了呢,其實今天依舊在上演他的升級版。
中國政府對民企的防範、利用和控制,是民企無法真正壯大、走出海外成為國際性企業的最大問題。這是由共產黨的本性所致,人大周新城教授的一句話道出了他們的天機:『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因孟晚舟女士的被抓,華為現在應該會被迫與中國政府捆綁得越來越緊了,今後還將會為自己的發展付出更多的代價。什麼時候可以醒悟,成為改革中國的民間力量,又不重蹈四通公司之覆轍,我們拭目以待。
07/12/2018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