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的最大敗筆
吳言
今天看到眾多華文網站上一則聳人聽聞的頭條,說的是「江李或在習近平9月訪美期間發動政變!」。看內容、敘述方式,應該是典型的政治八卦;再看原文出處來自博訊新聞網,不禁莞爾,這顯然是包子陣營中故意傳出,以「打草驚蛇」,挫傷覬覦者可能的計劃。
不過文中所述的理由則是合乎情理的,比如:「我們的江山有點不很太平了,問題出在了上層,接班人選擇不夠謹慎,現在政治上出現內鬥、內亂跡象,經濟上倒退、下滑,領導人沒有能力搞好經濟,倒是很有精力搞內鬥。」這裡提到選擇接班人不夠謹慎,應該是江澤民的一種自責吧。
在江澤民時代,很多人都是不滿意他的,這裡有對原來胡趙時代的眷念,也有對江澤民一副上海小開的形象厭惡。可是大家經歷了胡溫十年後就隱隱覺得民營經濟的空間被擠壓,經濟活力開始萎縮,但大家都把胡溫十年的毛病怪罪到江澤民退休后的老人干政上,認為是胡溫壯志難酬,江澤民的形象繼續被醜化。十八大習近平上台後的近三年來,不僅僅經濟萎縮,民生不振,網路封鎖加劇,就連過往十多年日漸活躍的維權律師們也開始被抓,大家不得不開始回顧江胡時代了。
最近網路上傳出了江澤民在2009年的一段視頻,他自我總結當政時期的三件大事:第一,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位;第二,將鄧小平理論寫進了黨章;第三,創立了「三個代表」理論。這個自評很中肯,首先,江時代在理論與實踐上均摒棄了計劃經濟的模式,通過加入WTO,使得中國重新加入世界經濟大家庭,開始學習按照世界通行的遊戲規則發展本國經濟,大量的國企改制與大量的民營企業產生、騰飛。(當然國企改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非本文所能及。有興趣者可參考秦暉先生的相關文章)。第二條比較虛,因為鄧小平沒啥理論,但將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意義重大,它實際上是否定、取代毛路線。至於創建「三個代表」,則為中共未來的「華麗轉身」留下了理論基礎。因為按照毛澤東的國有計劃經濟體系,蘇聯、中國的實驗已慘遭失敗,於是鄧小平尋求市場經濟的模式發展,這一招有效但因大量的民營經濟體出現,執政黨的統治地位受到了威脅,解決的方案有兩個: 第一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在保證「槍杆子」、「筆杆子」的同時,經濟以國有化為主體,抓住「錢袋子」;另外一個就是將這些市場經濟中出現的民間精英人物吸收到黨內,成為執政黨的一部分,讓中共有新的血液,保持中共的先進性。「三個代表」應運而生。
如果中共轉型成功,由革命黨成為執政黨,這是中國改革成本最低的選擇,江澤民也會因此而成為中國承上啟下的中興之君。可是,他的心胸和小聰明卻為自己掘下了墳墓。何也?
別看江總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又博學多才,出口成章,但城府卻真的比不過呆板木訥的胡錦濤。胡從做儲君之日即開始培養自己的接班人李克強,從農業大省河南到工業大省遼寧的「班長」, 履歷夯實。而江總則並無隔代指定的想法,至少沒有蓄意這樣做。直到發現胡溫越來越不聽話,且越來越打自己的臉—比如幹掉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時,才考慮如何制衡胡錦濤的欽定接班人,以保持繼續垂簾聽政的特權。在胡溫逼迫自己的老友曾慶紅退休、以便將李克強充實進十七大政治局常委班子時,他們覺得該有所動作,可是平時自己的親信培養並不多,能幹的陳良宇因「貪污」進牢房,黃菊又早逝,薄熙來能力雖強但不好駕馭、且非議太多,只能夠大公無私海選。於是,在上海市委書記的位置坐了不到半年的習近平被意外提升,和不意外的李克強一起成為政治局常委,但習近平定為總書記接班人,李克強則只能夠作為總理的候選人了,江總干政大獲全勝!當十七大閉幕,意味深長的曾慶紅與中規中矩的習近平擁抱時候,江澤民與曾慶紅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老實巴交的包子上台後會操縱官窯與民窯將自己定為「最大的老虎」和「慶親王」吧?
看到如今官窯與民窯到處都是慶親王的流言,曾總腸子都悔青了吧
老人干政,是專制國家過渡到民主國家時期的很難避免的事,從程序上說,當然是錯誤的,但效果卻未必不佳,比如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就是最典型的老人干政,對中國的發展卻是意義重大,也挽救了中共。但江總的干政,具體說就是插手胡錦濤選接班人這事情上,顯然是他人生最大的失誤。今天,看著包子將中國前進的軌道扳回了毛主席革命路線,自己任內的三件大事之成果也可能化為烏有的情形下,偶爾發幾句類似上面「政治八卦「的牢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身邊可能已經有了包子的卧底,於是炮製出這起聳人聽聞的謠言,以震懾江及其餘孽。
這正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201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