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聖誕節。從12月24日於翌年1月6日為聖誕節節期。節日期間,各國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的節日,由於人們格外重視,它便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和中國的新年相提並論。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聖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聖誕色來裝飾。紅色的有聖誕花和聖誕蠟燭。綠色的是聖誕樹。它是聖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用砍伐來的杉、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裝飾而成。上面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和紙花,還點燃著聖誕蠟燭。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聖誕老人,他是聖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西方兒童在聖誕夜臨睡之前,要在壁爐前或枕頭旁放上一隻襪子,等候聖誕老人在他們入睡后把禮物放在襪子內。在西方,扮演聖誕老人也是一種習俗。
「聖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字。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耶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我們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是有很多聖誕節的歡慶活動和宗教並無半點關聯。交換禮物,寄聖誕卡,這都使聖誕節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耶穌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穌是因著聖靈成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當馬利亞快要臨盤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恆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只能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後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聖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聖誕節十二月二十五便成了紀念耶穌的誕生,但真實的誕生日就沒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聖誕節亦開始流行起來。
聖誕節在中國
聖誕節在19世紀由國外傳教士引入中國。近年,聖誕節幾乎已家喻戶曉。人們在自己公寓里用亮晶晶的金屬小飾片、紙花、紙環、紙燈籠點綴工藝樹,做成極富中國特色的聖誕樹。這時,各商店也不失時機,大做商品促銷策劃,商店店員扮成聖誕老人散發精美小禮品和糖果給客人。
中國人雖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已將聖誕節作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12月25日這一天,各教會都會分別舉行崇拜儀式。天主教與東正教舉行聖誕彌撒,新教舉行聖誕禮拜,有些教會的慶祝活動從午夜零點就開始。除崇拜儀式外,還演出聖誕劇,表演耶穌降生的故事。儘管在中國信奉基督教的人為數不多,但仍有一千萬受過洗禮的基督教徒,一到聖誕節,這些教徒即前往教堂同慶耶穌誕辰,基督教堂便門庭若市。午夜時分的禮拜,備受非基督教徒青睞。
平安夜的由來
每年的聖誕前夕,即12月24日晚至25日晨這段時間,就是我們常說的平安夜,也稱為聖誕夜。屆時,千千萬萬的歐美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團聚。大多數歐美家庭成員團聚在家中,共進豐盛的晚餐,然後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火爐旁,彈琴唱歌,共敘天倫之樂;或者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化妝舞會,通宵達旦地狂歡慶祝,祈禱一個幸福、祥和、團圓、平安的夜晚。
聖誕之夜,父母們會悄悄地把給孩子們準備的禮物放在長襪里。教會會組織一些聖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聖誕頌歌,以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這就是「報佳音」。 傳說耶穌誕生的那一晚,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天上有聲音發出,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消息。據聖經記載,因為耶穌來是要作世人心中的王,因此天使便通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後來,人們為了把耶穌降生的消息傳給大家知道,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處去向人傳遞耶穌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報佳音已經變成聖誕節不可缺少的一個節目。
豐盛的聖誕大餐
正像中國人過春節吃年夜飯一樣,歐美人過聖誕節也很注重全家人圍坐在聖誕樹下,共進節日美餐。
聖誕大餐吃火雞的習俗始於1620年。這種風俗盛於美國。英國人的聖誕大餐是烤鵝,而非火雞。奧地利人愛在平安夜裡,全家老小約上親友成群結隊地到餐館去吃一頓聖誕大餐,其中,火雞、臘雞、燒牛仔肉和豬腿必不可少,同時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歡天喜地。
浪漫的聖誕樹
聖誕樹緣起十六世紀的德國。很多人到了聖誕節就要弄一棵常青樹到家裡來。中世紀德國表演的一種宗教劇《伊甸園》中的伊甸園就是以一棵松樹代表,象徵著生命和良知。德國人先是用蠟燭來點綴樹,後來又用了糖果、蘋果和甜點,但是樹梢上總是戴著一顆星,代表領著三博士朝聖的那顆星。這顆星一定是由一家之主放上去,是布置聖誕樹過程中神聖的最後一步。
在英國,聖誕樹是被維多利亞女王的夫婿:德國的亞勃王子所引進的。十七世紀時,德國移民又把聖誕樹的習俗引進到了美國。1912年,帶著小電燈的蠟燭所裝飾的聖誕樹第一次在紐約亮相。近年來,樹上的擺設不羈,種類繁多,也越來越沒有宗教氣息了。
西方關於聖誕樹的來歷還流行著另一種說法:有個善良的農民,在聖誕節那天,熱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臨別時,孩子折下一樹枝插在地上樹枝立即長成大樹,孩子指著這樹對農民說,每年今日,樹上都長滿禮物,以報答你們的盛情。所以,今天人們所見的聖誕樹上總是掛滿了小禮物。
慈祥的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確有其人。聖誕老公公聖尼古拉斯是第四世紀時,小亞西亞(今土耳其)馬雅地方的教主。他幫助許多不幸的人們和小孩,尤其是孤兒。在聖誕節的時候,他會匿名送禮物給孤兒院的小孩們。經過演變,聖誕老人有了很多非宗教性的色彩:他從煙囪進入屋子,把禮物放到掛在壁爐上的長襪里;他每年都會點名看誰最乖、誰最調皮,然後決定誰有禮物,使得孩子們到接近聖誕節時都會表現得特別乖巧,並且會在聖誕夜把牛奶、餅乾等食品放在壁爐邊留給聖誕老人。
美麗的「將臨圈」
所謂「將臨圈」是用常青樹枝編製而成的花環,圈上安置四支蠟燭,可掛在門口或放在桌子上。將臨圈象徵耶穌真光來照耀那些「坐在黑暗與死亡陰影下的人群」。花環上的四支蠟燭代表將臨期的四個星期,四個星期結束時,耶穌就來到了人間。花環的圓也象徵上帝的永恆存在和他的無窮,而常青樹則象徵永生和上帝的不變性。
優美的聖誕樂
第一首聖誕歌曲出現在五世紀,是沿襲Gregorian音樂的傳統,用的是拉丁文。聖歌在十三世紀出現。到了中世紀,聖誕歌融入到戲劇里,散戲后,歌手會沿街歡唱,這就是送佳音的開始。很多傳統的聖誕歌曲,都源自十九世紀的德國。後來的聖誕歌曲,都是非宗教性的。而現代在美國,最具代表性的聖誕歌曲,當屬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圓舞曲》了。
關於聖誕禮物
根據基督教的說法,聖誕禮物是上帝送給世人(他的兒子)的。即在耶穌誕生時,三學士經過長途跋涉,送給聖嬰的三份聖誕禮物。非宗教的說法隱藏了送禮人的名字,沿襲聖尼古拉斯送禮的傳說。
但是多年來,聖誕禮物的意義已經變形了。大多數的商家,都在十月底的萬聖節過後,就開始布置聖誕專櫃,有的還更早。送聖誕禮物,已經成了促銷商品的主要目的了。一過聖誕,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大清倉。
其實,送聖誕禮物的真意是在表達人們從心底發出的關愛,就像基督徒說的:「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送給他們」為禮物,或是含著聖尼古拉斯送禮給不幸的人們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