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對中醫陰陽五行的粗淺認識

作者:西部老馬  於 2014-5-29 06: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5評論

關鍵詞:五行

如果對毛澤東的矛盾論有所了解,就應該對陰陽論不難理解。中醫的陰陽論就是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分為兩種:陰和陽。它們的關係是對立統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事物的和諧發展需要陰陽平衡。比如男人為陽,女人為陰。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組成一個家庭就叫陰陽平衡;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組成一個家庭就不是陰陽平衡,因其喪失了繁衍後代的功能;同時,陽氣或陰氣太重,理論上應不會長久。
陰陽論對於人體來講,那就是熱為陽,寒為陰。寒熱在人體內也要達到一個平衡,才是健康的體質。生病的人可分為熱性體質和寒性體質,中醫治病的一個方法就是熱性體質用寒性葯或食物,寒性體質用熱性葯或食物,最終使患者的陰陽(寒熱)達到平衡,從而治癒疾病。
下面舉個例子:本人的口腔潰瘍就是用這一理論治好的,詳見博文「用中醫方法治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就是一種火症(熱症),人體熱毒從二便和毛孔排泄不掉,就會從身體的薄弱地方排出來,有人表現為皮膚病,有人表現為腳氣或狐臭,而本人表現為口舌生瘡。治療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泄火,也可以停止吃熱性的食物。本人就是採用后一種方法治好口腔潰瘍已三年無複發。

中醫的五行理論就是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分為五種類型:金、木、水、火、土,然後研究其之間的相生相剋的關係。具體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到這一步,估計沒有幾個人會有異議。關鍵是下一步,異議很大:中醫將人體的內臟與五行一一對應,也進行分類,同時將食物和藥物也進行分類,也與五行一一對應。如肝屬木、腎屬水、脾胃屬土、心屬火、肺屬金。中醫認為,人體的功能由各個臟器管理,如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心主脈,肺主皮毛。因為腎主骨,而腎屬水,所以骨也屬水,也就是,看似堅硬的骨頭有了水性。脾屬土,脾胃相表裡,所以胃也屬土。五行相剋中,土克水,所以水(骨頭)的問題就應從土(脾胃)論治。
理論總是很枯燥,現在來點實際的例子。本人的腰痛數次都是補胃治好的,詳見本人的博文:「用中醫理論治腰痛」、「腰痛的老毛病又犯了」、「用中醫方法治腳後跟痛」等。近幾年,有三個親戚骨折,問是否有問題,答案都是肯定的。骨折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骨質疏鬆是由於鈣的流失,鈣的流失是土克水的功能不正常,所以根子在胃氣不足。
一個理論有沒有道理,先看它有沒有療效,不能因為現代科技解釋不了就說它是巫術。把人的內臟按其特性與五行掛鉤,只是研究人體的一種方法,科不科學要看其治病的效果。從本人的多次應用來看,土克水的治法次次靈驗,足以說明其科學性。

中醫有陰陽五行理論,並用來治病,西醫在這方面還是空白,所以在對人體的認識方面,中醫已比西醫高出一個檔次。結合中醫對人體認識的其它方面,有人得出結論:西醫在二維空間,中醫在四維空間,根本不在一個檔次。話雖難聽,但也指出了中西醫之間在某些方面的差距。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飛鳴鏑 2014-5-29 07:26
我認為中醫陰陽五行就是內分秘系統。中醫就是靠調節人體內分泌系統治病的。如果內分泌系統可以治病,那巫術和民間的沖喜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內分泌狀態。故最早的中醫是巫醫,毉字下面有巫字。後來出了神農,巫師與醫師分道揚鑣,醫師多用藥,葯是酒泡的,醫字下面就變成酉。現在時興的藏醫也強調精神心靈與疾病一起治。
http://big5.backchina.com/blog/329250/article-200992.html
回復 西部老馬 2014-5-29 10:32
飛鳴鏑: 我認為中醫陰陽五行就是內分秘系統。中醫就是靠調節人體內分泌系統治病的。如果內分泌系統可以治病,那巫術和民間的沖喜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內分泌狀態。故最
劉力紅也涉及了身、心、性的研究,從怨、恨、惱、怒、煩這五種性格出發,與五行一一對應,研究其對健康的影響。聽了讓人耳目一新。
回復 飛鳴鏑 2014-5-29 12:03
西部老馬: 劉力紅也涉及了身、心、性的研究,從怨、恨、惱、怒、煩這五種性格出發,與五行一一對應,研究其對健康的影響。聽了讓人耳目一新。
劉力紅涉及身、心、性的研究,網上能看到嗎?
回復 西部老馬 2014-5-29 12:26
飛鳴鏑: 劉力紅涉及身、心、性的研究,網上能看到嗎?
在土豆網上搜:劉力紅-關於人的性格與疾病的對話。
回復 飛鳴鏑 2014-5-30 19:09
西部老馬: 在土豆網上搜:劉力紅-關於人的性格與疾病的對話。
搜到了,謝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8: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