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的教育機制。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強化訓練抹殺創造性,即使專家觀點也是如此。我卻不同意,我覺得一年甚至三年的強化訓練並不會抹殺創造性。創造性沒那麼脆弱,並且創造性如果以深厚的基礎知識為背景,就可能極大提升層次。
中國人常常被人詬病創造力不夠,好多華人自己也這麼認識,比如認為自己得不到諾貝爾科學獎就是證明。並且,教育制度常常被用來做替罪羊。我認為,中國的教育制度沒那麼差。如果真的說創造力不夠,也是另有原因。這個原因,一個是共和國以前社會動蕩,沒有發展科技的穩定環境。另一個是當下社會風氣的急功近利。我這麼說是有例證的。遠有楊振寧,近有張益唐,都是在中國受的基礎教育,放到合適的環境之下,都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國。可以預期,如果兩個人一直在中國,很難得到現在的成就,因為一個缺乏穩定的環境以及與國際高水平接觸的機會,另一個可能迫於生活和輿論壓力早就放棄科研了。
衡中的問題,是它影響了資源的最佳分配。我堅信,不同地域之間和不同種族之間,人才的比例是大致相等的。比如說,如果從不同地域和種族的人中選前1%的出來,讓他們接受相同水平的教育環境和工作機會,他們的成就會大致相同。
衡水中學在局部實行強化訓練,其結果是把當地資質一般的學生推到了名校。名校的名額有限,它推送的學生多了,其它地區真正有資質的學生就去不了了。這樣對社會資源是一種浪費。最好的高考選拔方式,我以為應該以縣為單位按人口比例招生。現在以省為單位,這個人口基數太大了,就會在省里惡性競爭,就會產生衡中這樣的怪胎。以縣為單位按人口比例招生我覺得相對是最公平的,這樣也有助名校選到最好的學生。試想,如果清華北大能選到每個縣最好的學生,它們的學生素質肯定比現在要更為優化。
由此推廣到美國上藤校的問題。限制華人入校名額,從理論上說是有道理的。不論華人還是其它哪個族裔,父母推娃過甚,就有點兒類似衡中的強化培訓模式了。但是限制華人入校名額也存在一個重大問題。華人的子女通常都是高學歷高智商父母的後代。所以,不應該把這樣的人群去和一般化的當地居民去比,不論當地居民是白人、黑人還是西班牙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