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閑論讀書

作者:講理  於 2013-12-15 10: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讀書, 文化, 知識, 中國

最近網上熱傳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的一篇觀感《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 並得出中國是個不愛讀書的民族這一結論,對此,我雖認為不無道理,卻也不完全認同,覺得這裡有點誤解:閱讀和讀書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其定義和理解是不一樣的,作者這裡說的閱讀其實和我們的通常理解的讀書不可同日而語,讀書二字除包括閱讀(Read,Peruse)含義之外,廣義上還有學習(Study),上學(Attend school)之意,而閱讀通常情況下多指看書(Read),其含義就窄多了,這裡把閱讀和讀書完全等同,混為一談。然而按中國人傳統上的一般理解,讀書特指學習(Study),然而無論從哪個層面哪種字意上去理解,即使按照我們的習慣理解,中國人也許確實不愛讀書,大多認為學習有用,閱讀無用,這恰恰說明中國人對閱讀很遙遠陌生,至少還沒有普遍形成讀書的習慣。

但就此輕下結論,我覺得未免過於草率,至少不那麼精確,中國作為一個歷史上的文化大國,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卻是不爭的事實,國人在內心一直是崇尚讀書的,如果說西方歷史是一部宗教發展史,那麼中國歷史則是一部文化發展史。所以我在此暫且不論是非,也不細評結論,只就這個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讀書與物質條件有關,無論讀書還是閱讀皆屬於精神層面上的需要,在西方發達國家,人民物質生活極大提高,讀書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讀書對於精神,就像一日三餐之對於身體,是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而中國長期以來還無法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大部分中國人還為了生計,疲於奔命,還遠達不到精神層次上的需要,所以還沒這個閒情逸緻去閱讀。所以長期以來在中國讀書還只是少數人的特權和奢侈,只有少數人能做到,而對於普通平民百姓卻還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與讀書長期無緣,說聲愛你不容易,自然談不上喜歡與否。

其次,中西讀書的目的有所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把讀書作為陶冶性情,開闊眼界,獲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增加正能量的一種方式。讀書一旦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精神需要,這個民族就有希望了。而中國人讀書有著極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乃生存需要被迫所為,毫無樂趣可言,甚至可以說還處在物質需求的層面:中國歷代讀書人把書籍作為精神兵工廠用以獲得武器裝備補充彈藥,把知識作為工具和武器來使用,雖動機不同,卻是各取所需:統治者把讀書作為獲得權術鬥爭的手段,而少數富裕階層卻作為獲取功名利祿光宗耀祖的敲門磚。把步入仕途陞官發財作為讀書的唯一動力和最終目的,故有「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之說。 在當今中國,學習考試就更成為唯一改變命運的方式,所以就更是急功近利,以實用為目的,讀書學習是為了考試晉陞,是為了獲取學位或就業,是為生存所迫作出的無奈之舉。當讀書僅成為一種少數人的時尚和手段時,還不能作為大眾的精神需求和生活必需並形成社會習慣時,這個國家是沒有未來的。一個沒有形成讀書習慣或不愛讀書的民族,即使短期內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也只是暫時的,無法長期持續。

在這種現有的應試教育下讀書,消磨個性,對人的身心是種摧殘,甚至為達目的,歷史上有所謂「十年寒窗」,「頭懸樑錐刺股」之說。長期苦學,勞命傷神,過度透支,遂對讀書過敏,產生逆反心理,加上網路時代,信息泛濫,媒體遊戲,聊天娛樂,干擾分心,難以專註。凡此目的一旦達到,把工具拋置一邊,也就順理成章,成為必然了。 再說文革結束以後,經濟改革開放,摸石頭過河,雖撥亂而沒有反正,以至於信仰缺失,思想空虛,人心浮躁,精神墮落,在一個世風日下,價值扭曲,人慾橫流,一切向錢看的時代,誰還有心去讀書啊?

另外,若說中國人不愛讀書,也有其歷史和政治原因,歷代統治者防民之心勝於防川,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說,故中國歷代當權者無不實行愚民政策。雖然解放以來,也曾以運動形式全民掃盲,普及教育,但這絲毫沒有改變中國的全民整體素質,甚至教育質量整體水平全面下降。最多只是略有普及,無非是基本識字的人稍有增加,並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文化滅絕的實質和具有政治洗腦的事實。所以中國人不習慣讀書也是中國當權者長期愚弄的結果。當然任何社會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都會通過某種方式選拔人才,中國歷代的科舉考試,無不是有產階級把讀書作為獲取功名的工具,中國長期作為一個特權社會,讀書是無法普及的。

最後再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禪經論語,唐詩宋詞,不一而足,但歷史上除了僅有的幾本宣揚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個人英雄主義的幾大名著和歷代演義之外,流傳下來的有價值的經典之作屈指可數,更鮮有可讀性的通俗讀物。即使這樣,僅存的傳世之作還在歷史上不斷受到一次次銷毀或禁止,特別是解放后的文革,更是作為四舊付之一炬,燒成灰燼,而且鼓吹「讀書無用論」,「讀書越多越反動!」 所以就更沒人敢讀書了。結果中國的公共圖書館至今仍然廖若星辰,少得可憐,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這也是個比較現實的客觀原因。而與此相比,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的匈牙利,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堪稱為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以色列雖然人口稀少,但人均每年讀書64本,建國時間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這無不得益於讀書的普及。

當然,任何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論,既然中國歷史上曾經是一個文化大國,就不乏崇尚知識之人。即使從傳統意義上去理解,中國歷代,特別是近代以來也湧現出有大批仁人志士,胸懷壯志,憂國憂民,為「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而且可以說是狂讀,甚至到了好學不倦,嘗書如命的地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手不釋卷,以書為伴的毛澤東,把古書作為精神裝備,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專心鑽研封建權術,抱守殘缺,摘段擇句,刪章取義。從過時的書中吸取糟粕,尋求靈感,從中獲得克敵制勝的手段,最後走火入魔,把中國搞得民不聊生,對社會造成嚴重破壞,國民經濟萬覆不劫,到了崩潰的邊緣。但這不應歸於讀書之過,也這恰恰說明他讀得還太少,太舊,學的還太窄,  太偏,所以他的知識還不全面,  思想局限性太大,  特別是當今世界,知識爆炸,隨著社會的發展,  不斷推陳出新, 正確的讀書應當與時俱進,隨新順勢。如毛澤東再學的全面點, 多讀點聖經,  就能做到自己所說的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平等博愛,謙卑自斂;多學點民主和科學,  就會有開明的思想和科學頭腦,他的視野就會開闊,   胸懷就會寬廣,  就會包容不同意見,  他就不會獨斷專行,踐踏人權,任性所為,無法無天,就不會凌駕於全黨全民之上,以一己之利而置國計民生於不顧,   就不會大搞階級鬥爭,就不會有文革這場史無前例的人間浩劫,則中華民族的災難可以避免。

因此,這也說明凡事皆有兩重性,讀書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目的正確,讀好書,則利國利民,有益社會,促進發展。動機不當,讀邪書,則禍國殃民,造成災難,要是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人不愛讀書也罷,也許不是壞事,無可遺憾 - 特別是那些胸懷壯志的精英鬥士。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笙簫難默 2013-12-15 23:55
現在國人普遍浮躁,一切向前看,年輕人里讀書的確實少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22: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