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許多人一樣,我知道阿爾薩斯洛林這個名字是源於中學課本里的《最後一課》。正是因為這篇課文,總覺得這塊區域之所以在法國和德國之間幾易歸屬,一定是因為她的美麗與富饒。今天就讓我們沿著葡萄酒之路,走近被城牆包圍的安逸小鎮,登上沉睡于山頭的古堡廢墟,去深切體會這片位於法國東北部,和德國接壤的凈土吧。
行駛在85公里長的德國葡萄酒大道(Deutsche Weinstraße)上。這條路穿越德國西南部的Pfalz葡萄酒產區。該地區也是德國最溫暖的地方之一,屬於地中海式氣候,適合種植無花果、檸檬、獼猴桃這類在德國其他地區沒有的植物。
春風催開了杏花,滿樹都是,香遠益清。
在德國葡萄酒之門(Deutsches Weintor)做短暫停留。這裡是葡萄酒大道的起點。
德、法、歐盟旗幟迎風招展。天邊隱約可見黑森林的北部邊緣。
過了邊界,車三拐兩彎,便駛進了小鎮Wissembourg。鎮中心全貌。在歐洲,有人的地方必有教堂。
小鎮被一段城牆和小山半包圍著。從山上俯瞰,恍然穿越時空回到了中世紀。
下山後,發現有一條小溪穿城而過。精心打理的花園被一群年代已久的房屋慵懶地包圍著,一派和諧美好的景象。
小橋流水讓我想起了祖國的江南。
我不信教,普通的教堂一般不進。但今天是復活節星期日,我就破例一次吧。
耶穌基督安詳地躺在石板上。你可否知道,明天就是你復活的日子。
前方的塔樓插有法國國旗,想必一定是鎮政府。
這家餐館的屋頂很有特色。它建於1448年,最初用來儲存當時值比黃金的鹽,因而得名「鹽屋」(La Maison du Sel)。後來它被改建成鎮上第一家醫院。房子四層屋頂彎曲的線條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雪壓的。但到現在都屹立不倒,也算奇迹了。
這裡的杏樹也朵朵杏花開滿枝頭。
古香古色的步行街上,從鐵制鏤花招牌,
到現代雕塑,無不透著法國人與生俱來的藝術氣息。
這株老藤,哪裡是頭,哪裡是尾?
吃過午飯,趕往下一個目標:Fleckenstein城堡廢墟(Château Fort de Fleckenstein)。城堡坐落在法德邊境一座小山的頂上,從這個岔路口右轉上山即可到達。若直走,過了那個用紅圈標記的藍色路牌你就進了德國。
這附近散落著不少城堡廢墟,我們要去的這個看起來應該是最大最雄偉的。
先來兩張全景照。(註:網路截圖)
據史書記載,該城堡於13世紀早期由Fleckenstein家族建造,在其後的400餘年間,它一直都是Fleckenstein家族所在地。17世紀初,隨著Fleckenstein家族最後一位男性繼承人的去世,城堡日漸廢棄。17世紀末,法軍將城堡一舉摧毀,只留下幾節斷壁殘垣,供後人回味。城堡原來的模樣。(註:網路截圖)
如今,城堡已成一片廢墟。然而,雄偉的框架猶在。
紅星標記處是我所在的位置。
當年的庭院依然廣大。甚至,從山岩上鑿出來的馬道也清晰可辨。
城堡里,石階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成了孩子們捉迷藏的好去處。
城堡廢墟現存大小岩石各一塊。小岩石上原有建築的用途不得而知,估計不是瞭望塔就是小禮拜堂。
岩石上的一層青苔。
從小岩石看大岩石。有點《泰坦尼克號》的浪漫吧?
大岩石的頂部狹長但面積廣闊,上面原有的房屋被Fleckenstein家族用來居住和辦公。現用欄桿圍著,宛如林海中一艘乘風破浪的巡洋艦。
目之所及,四面八方都是森林。
你拍我,我也拍你。嘻嘻。
從城堡出來,又順著它繞走了一圈。
幾株生長在石縫中的小樹姿態古雅。
仰望大小岩石。
光滑平整的高牆,磚塊彼此之間嚴絲合縫,敵人絲毫沒有任何落腳的地方。
太陽給雲彩鑲上了一道巨大而耀眼的銀邊。
城堡對面的峭壁吸引著無數攀岩愛好者前來挑戰,也吸引了我們這些行外人好奇的目光。
這兩棵樹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挺拔。
我們開車下山,在岔路口把方向盤向左一打便回到了德國。一個很小的小教堂,孤零零的據守在路旁。
草兒綠了,樹也綠了,和煦的春天終於來了!
全文結束。謝謝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