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天沒有塌下來,三米伯伯的去世卻把奶奶擊垮了。
爺爺奶奶住在山坡上,離三米的學校很近,原本是三米伯伯家的新宅子。
在農村,孩子長大成家有了孩子,通常會跟父母分家,向村裡申請要新的宅基地,造自己的家。
三米伯伯長年在新疆,新宅子的兩孔窯是三米的爺爺奶奶親手建起來的。
撬杠,鑿子,大鐵鎚,爺爺帶著爸爸,叔叔還有爺爺最要好的朋友到山裡去鑿起一塊塊的青石,用平板車拉回家裡來。
買來青磚,買來水泥,和好了,一塊石頭一塊石頭,一塊磚一塊磚地砌起來。
三米那時候還沒上小學,啥忙也幫不上,只是偶爾送個飯買個煙之類的。
爺爺奶奶造好了新家,等著有一天三米伯伯一家搬回來住。
奶奶盼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直到2018年她97歲去世,這一天最終沒有到來,三米伯伯的骨灰永遠留在了新疆。
生活還在繼續,三米漸漸發現,上學其實沒有他當初想象的那麼壞,只是他天生膽小,害怕嘗試新事物,怕見生人而已。
教室很大,後邊半截是學校的儲藏室,堆了不少棉花。
長長的水泥板架在磚頭上就是一排排的課桌,孩子們坐的是小板凳。
老師教大家在米字格里寫字,三米的字永遠都是斜斜的從左上角到右下角;
老師抄著河南話朗誦,
"瑞金城外有個小村子叫沙洲壩。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那兒住過。村子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後,鄉親們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大家跟著老師唱,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引我們向前進。"
三米夢想著有一天能去北京,看看閃著金光的天安門,也看看蓋著黨旗,躺在水晶棺材里的毛主席。
讀書人要愛惜書本,新書用牛皮紙包好,為的是不被小手弄髒了。
不過很可惜,封面是新的,裡邊就不行了,三米用鉛筆在書上寫字,再用橡皮一擦,馬上就髒了,一不留神還會擦出個洞來,書的兩個角也很快就捲起來了。
孩子多,六個年級的孩子擠在一個院里,有一百多人呢。
院子里水泥板搭起兩張乒乓球桌,上邊放上一排磚頭當網,一下課,就有人排隊打球。
孩子們還有勞動課,照顧學校試驗田的莊稼。
兩個孩子,一根棍子,一個瓦罐,兩個人一前一後往地里抬大糞。
糞便濺到身上的有,不小心打碎瓦罐的也有,奇臭無比,捏著鼻子,屏住呼吸也沒用,堅持不了很久。
三米喜歡夏天雨後的彩虹,好大好美好清晰,三米嚮往天宮的生活,象大聖一樣,騎著天馬蟠桃園裡盡情玩耍。
班裡的孩子們也在暗暗較勁,看誰早上第一個到學校。
三米那時候常在奶奶家裡吃早飯,冬天有時候就乾脆和哥哥晚上也住在那裡,為的是早點上學----奶奶起的比媽媽早,住的地方離學校也近。
冬天夜長,吃完飯三米和哥哥去奶奶家,鋪蓋整理好了,鑽進被窩聽爺爺講故事:
從托塔李天王到哪吒,從秦叔寶到程咬金,從包公到狸貓換太子,三米總是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下午放學了,三米也習慣性地背著書包先到奶奶家裡去一趟,翻箱倒櫃看能不能找點好吃的----上三節課,真的是餓了。
姑姑那時常來看爺爺奶奶,帶著表妹和兩個表弟,帶著最好吃的東西,雞蛋糕,羊角蜜,馬蹄酥。
三米爺爺一直忙地里的活,雞蛋糕他不吃,說是太浪費了,他吃窩窩頭,一頓飯能吃十幾個。
親戚來看爺爺,他們在屋裡說話,三米看到大人們流淚,看到爺爺嘆氣,他也跟著難過。
奶奶不一樣,自從她知道三米伯伯去世的消息后,眼淚從來沒有停過,做飯,餵雞,織布,她都在哭,一邊哭一邊唱領袖毛主席,罵那些害人的大隊幹部。
三米覺得奶奶的眼睛差不多要哭瞎了,她看不清案板上爬來爬去的螞蟻,把它們全都揉進了面里,饅頭裡,麵條里都是。
奶奶的頭髮一夜間變白了,她的背也越駝越厲害,快要成九十度了。
奶奶那時還只有五十幾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