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舉考試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給了窮人家的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
夢想成為戲子,網紅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情。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無論生活有多艱難,有一件事情三米爺爺從來也不馬虎,那就是讀書,寫字。
即便不是為了仕途,四書五經,孔孟之道依然是人人都該遵守的道德規範。
仁義禮智信,三米的爺爺奶奶供奉孔子和關公。
書法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苟有恆, 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 莫過一日暴十日寒」。
書法就像是西洋的鋼琴,培養的是技能,同時也是一個人的耐心和修養。
字如其人,心正則筆正。
反過來一樣,筆正則心正,寫好字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55年爺爺被判刑以前,一家人的生活還算安逸,孩子們書讀的也好。
三米的伯伯是家裡的老大,也是弟弟妹妹們的榜樣,他最聰明,也最勤奮,爺爺對他管教也最嚴。
農活要乾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把麥苗當韭菜的是洛陽城裡的達觀貴人;
書法要練,臨摹的是柳公權;
書要讀,讀的是四書五經;
挨板子是有的,有來自爺爺的,也有來自學堂的,是舊時中國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生在戰亂年代,為了填飽肚子終日奔波的爺爺,仕途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生在和平年代的三米的父輩最終也沒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成為一代人心中的遺憾。
把滿腹經綸的三米的伯伯拖入深淵的是動亂。
知識讓人崇拜,知識分子卻也讓人忌憚,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兩次知識分子大規模遭清洗的事件,第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第二次是兩千年後知識分子的窩裡斗,自相殘殺。
陷害或是被陷害,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明月欠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
龍門石窟勉強逃過一劫,千年古剎白馬寺卻沒能獨善其身,一把火幾乎被燒成灰燼。
人若瘋起來,上帝也畏懼。
57年反右整風,三米伯伯在師範學院讀書被劃成右派,兩年後被開除,60年自願流放去了新疆農業建設兵團。
66年文革開始,兵團報社派人到村裡調查背景,村幹部把能說的壞話毫無保留全說了。
三米的爸爸保存著幾本"紅旗"雜誌,上面貼滿了報紙上剪下來的三米伯伯發表的文章。
十年動亂,教育荒廢,根正苗紅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決條件,像三米這樣家庭的孩子是沒有資格的。
三米爸爸的願望是送大米去學拉二胡,長大了走街串巷去說書賣藝。
三米也在玩泥巴中揮霍著他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