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男人天生愛做夢」,我就有一次做夢自己有兩個老婆,聊天時講起來,我的約旦同事說,
「THAT REALLY IS A NIGHTMARE」。
我從此再沒做過這樣的夢。
這兩年一直在做的夢倒確實有一個,就是征戰高爾夫球大師賽。
和所有男同胞一樣,我對運動的鐘情由來已久。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體育設施總體來說還比較簡陋,雖然學校牆上大幅的標語寫著毛主席的教導「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可供孩子們玩的東西卻並不多,比較好玩的很具有時代特色的一個體育項目是扔手榴彈——當然這個現在已經沒有了。
我接觸最早的體育運動除了跑步,就是乒乓球和籃球。
乒乓球最簡單,用磚頭支起兩塊水泥板就是乒乓球桌,中間擺上一排磚頭算是球網,沒有正規的乒乓球拍子,就找來一塊木板切成球拍的形狀,孩子們唯一的投入就是買乒乓球。
籃球我們也是有的,籃板由於年久失修,木板已經開始一塊一塊地往下掉,球場也是坑坑窪窪的,不過這些並不妨礙籃球成為我最愛的運動項目之一。
真正的排球、足球我上高中時才第一次見到。
我發育比較晚(不好意思上大學了還在長個子),和同齡的孩子比,我長得瘦小,沒有對抗性,反應也不快,所以儘管還算比較刻苦,但幾乎沒有一個運動項目是我擅長的。
除了游泳,我大多數的時候只是個旁觀者,一個曾經的超級粉絲,啥體育節目都看的那種——中國男足是個例外。
來到加拿大,可玩的東西變得更少。
冰球是加拿大的第一運動,我是連滑冰都不會,NHL的冰球比賽去看過——跑得太快了,人都看不清,更別說教練的戰術了,對我來說冰球比賽就是亂糟糟的,整個一滿場瞎跑;還有就是,場上有人打架,裁判也不過去把他們拉開,就那麼看著他們上演拳擊比賽——很長時間不能理解他們。
其他的集體項目,喜不喜歡還是次要的,關鍵是一塊玩的人找不到。
要想鍛煉身體,剩下的好像就是跑步了,朋友每兩天要跑一個半程馬拉松,可我總是找借口忙,沒時間——其實是懶,另外也沒有興趣。
我可以投身的運動有兩個,冬天的滑雪,還有就是高爾夫。
在國內的時候,大家都說,高爾夫球是上流社會,有錢人的運動,上個世紀最偉大的CEO,GE的前任掌門傑克韋爾奇聽說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他父親卻堅持送他去打高爾夫球——不是為了參加大師賽,是藉此接觸上流社會的人,高爾夫球是富人俱樂部的敲門磚。
這個故事不知道是誰編的,不過肯定騙了不少人,我以前就從來沒有懷疑過。
來到加拿大,我才發現,高爾夫球和富人俱樂部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和接觸上流社會更是沾不上邊——如果你覺得像我這樣的人也算是上流社會那就另當別論,至少在加拿大是這樣,美國更是有差不多3千萬人在打高爾夫球,我的同事就說,美國人除了打高爾夫球,啥也不懂。
加拿大短暫的夏天,高爾夫是最普及的運動項目之一,和釣魚,露營差不多一樣受人歡迎。
加拿大地廣人稀,高爾夫球場到處都是,在阿爾伯塔,超過一千人的小鎮,可以基本肯定會有至少一個高爾夫球場,加上湖邊的,球場的數量還是很可觀的。
我第一次打高爾夫球可以追溯到2006年,是和單位的同事一起去的,很興奮,事先在WAL MART花三十塊錢買了一雙球鞋,十二塊錢買了一隻手套,球杆可以在球場租。
看似簡單的高爾夫球真正打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卯足了勁一桿下去,結結實實地搗在了地上,一大塊草皮飛了起來。
調整好姿勢,球杆劃了一道漂亮的弧線,沒有打到球。
我的那些同事,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打不到球或是一桿把球打到樹叢里是常見的事情,漸漸懂得在加拿大高爾夫儘管很普及,但並非人人都是好手一把。
接下來的幾年,每年都出去打兩次,沮喪,老也打不好,所以便一直都提不起興趣。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費用,和美國比,加拿大打高爾夫球還是比較貴的——當然不只是高爾夫球,好像啥都貴。
我們鎮上的高爾夫球場是十八洞的,費用是58塊錢一個ROUND,一年的MEMBER SHIP是1200塊錢(要是大閑人每天都能去那還比較合算),大城市比如卡爾加里和埃德蒙頓就更貴。
公司里2012年在鎮上的高爾夫球場買了一張CORPORATE MEMBERSHIP的卡,每天兩輛車,可以供四個人打十八洞,人人可以用,但要求最少有一個客戶參與——周末可以邀請家人和朋友。
我的高爾夫球生涯便是從那時開始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