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記下,有時間再看!

作者:小雨點0514  於 2018-10-7 01: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acelrovsion
首發於acelrovsion
寫文章
關於美國稅收的一些東西
230 人贊了該文章
美國個稅選擇和我國相比有哪些不同?美國不也是「低收入者不納稅,中等收入者適當繳稅,高收入者多繳稅」嗎? 原帖地址。。PS, 話說知乎官方不能出一個答案修改或者更新提醒的功能么?很多問題一次寫不完,更新完以後就沒人看第二版了,也不能出現在timeline裡面。體諒下我們這些沒多少粉絲的答主好么。。。。

我國看得見的稅是單獨從工資里扣的個人所得稅,而諸如商品稅之類的隱含稅是作為間接稅,沒有明碼標出。企業交的增值稅有雙重徵稅的嫌疑。但是,天朝沒有物業稅,遺產稅。稅法是採用的執行制。


美國各項稅分的很清楚。消費稅直接打在價格里,大部分食品是免稅的。工資裡面有聯邦稅,州有州稅,但是在最後年終的個人報稅中可以將已經交過的州稅和消費稅抵稅。


總的來說,美國的稅法的主要特點在於「稅負重,名目繁多,稅法複雜,審計權重大,中產階級是稅法的主要輸家」CPA的話語權高,所以在審計階段一個好的CPA很重要,舉個例子,某人年收入大約400w刀,找了一個加州二把刀CPA,結果一年下來稅率有大半,很多名目實際上是不必要的。這也側面說明美國稅負很高,且操作性很強


所以天朝和美國的主要區別在於:

1,我國稅法去採用執行制,而美國採用申報制。這兩個除了報稅程序不同,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認定階段的不同。你在中國置辦一份資產,資產的性質就在購買階段就已經認定完成了,這份資產依據何種稅法,何種交易規則在此時可以直接啟用,除非你轉移或者處分這份資產,這份資產的定性就完成了。公平公正公開,童叟無欺。


而美國本來應該如此,但是它將兩個過程給獨立了出來,一個是審計過程,一個是申報過程。所以資產的認定依據來自審計過程,認定結果取決於申報過程。那麼有什麼區別呢。

(1)最直接的區別就是美國稅名目會變的特別多,而且稅收的協議對象非常繁雜,稅收必然是比天朝重得多的,尤其是個人稅高出中國不少。而因為存在審計階段,美國的稅法會相當嚴格,對於普通階層來說,美國的稅是基本跑不掉的,而且為了保證這種嚴格,不惜動用國家機器來保證,這也出現稅警這種奇葩產物。當然資本主義地本質是維護利益集團的,貌似「公平,嚴格」的苛捐雜稅,也不過是對付老百姓罷了。。這個我在後面會講。


(2)天朝的隱含稅的比例會比較高,因為徵收的對象不同,最後買單的消費者並非稅收協議的對象。而美國直接稅率會比例很高,大量的稅費價格會直接打在賬單裡面,否則審計過程就沒有依據。

(3)執行制的稅法下,徵收對象非常明確,故而稅制統一,稅費管理,也由中央政府和地方一級政府統籌,稅費的花費途徑相對靈活。

而申報制的稅法下,稅費項目複雜,而且稅費的目必須明確。地方政府對於稅收的統籌能力很薄弱。

(4)執行制下的稅收無論從認定都非常公平公開,而申報制的可操作餘地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遺產稅如果徵收的話,在天朝富人們除了轉移資產以外基本上是交定了。而在申報制國家,對富人來說,(僅僅是對於富人,中產階級屌絲們就等著被IRS扒皮吧,美國這種連死人都不放過的國家,絕對是體制問題,恩恩)這完全逃得掉,比如我想個辦法把這份資產定性為饋贈。


2,我國稅法是嚴格的"累進稅制",窮人少交,中產適當,富人多交。無論從社會公平還是社會流動性的角度都是非常合理的。


而美國不是,美國的整體情況是窮人和富人交的稅比較少,比如奧巴馬一家在2011年的稅率是%20.56,羅姆尼家2011年年收入2000多W美刀,應付稅款340W,實際稅率才15%!!而一個中產的稅起碼三分之一起跳,所以美國是中產階級承擔大部分賦稅,窮人和富人少交。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很簡單,美國是高稅收,低福利國家,唯一的福利都補貼給了低收入家庭,而作為小政府體制,錢怎麼來呢?美國設計了一種方式,第一部分是累計稅率,第二部分是鼓勵對低收入群體的慈善,鼓勵的方式就是減稅或者補貼。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中產階級大部分收入只能靠那點可憐巴巴的工資,必須百分百去承擔累積稅率,中產階級很少用余錢去投資,最多買買股票,唯一地資產基本上就是房產,而美國只有商業地產和高端住宅有可觀的收益,中產基本沒有方式來變現一些東西,從而基本上就是死工資。而擁有大量可以變現,轉換的流動資產的富人則不一樣,可以利用IRS對於慈善的鼓勵,或者是對於資金向下流動的鼓勵,(因為這樣政府可以推卸福利補貼的責任)獲得大量補貼。且請得起專業的審計隊伍來做賬,合法避開一些稅務。這就造成了美國富人的稅率偏低,而低收入群體生活緊迫,也不好收稅。所以,擁有大數量人數的中產階級不得不承擔起獨自養活美國的責任,故而讓累積稅率成了笑話。大致形成,中產重稅,兩端輕稅的位面。


3,我國的稅法執行是法典式執行,稅法清晰,一般的個人或者小企業稅率是沒有操作餘地的,執行嚴格且合理,所以我國稅制非常透明公平,但這也造成一個問題,就是企業的稅項太重,因為相衝的稅項沒有相抵政策,而企業所有者的個人稅率相反輕了,顯得有些失調。。。


而美國有大量亂七八糟的減免政策和退稅政策,和同稅互換,相抵IRS搞了大量的貓膩出來,

最簡單的就是盡量把帳做成資產增值稅,這樣很多操作也就是富人合法逃稅的的貓膩所在。說句不好聽的話,美國地稅法是偏向富人的。中產階級作為主體,卻完全享受不到任何一點福利和稅率減免。


4,我國稅法來自整個決策層的立法政策研究,非常嚴格統一,而美國的稅法大致是為某些利益集團服務的遊說公司通過遊說制度增補或確定。所以美國的稅法有不確定性,而且因為利益集團爭鬥,會有互斥性,比如在2008年次貸危機的時候,出台了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這個法案出台,主要是因為08年的次貸危機。主要規定是,無法償還房貸的房主,被迫拍賣房子之後,所得收入免稅,並且被債主所免除債務部分也免入稅。那麼意思是說銀行在債務回收不穩定的情況下,不想讓債務人完蛋,而還不起債。但是呢?呵呵,IRS半路就殺出來,搞了個臨時政策叉銀行一刀,並且要把你榨乾,他們告訴你,銀行減免的部分費用算作收益,所以要再交個稅喲,親。神馬?你說你破產了,沒關係,你還是得交,我們這裡有50年還款計劃,慢慢還喲,我看好你。。。


這裡介紹一下美國的代理人階層,也就是遊說集團:

在稅法的範疇里:

首先需要一個統籌層面,也就是職業說客或者遊說家,一般掛的title是企業頭銜。

執行層面:

一是律師,二是會計師。

稅法年年變,普通人才難以掌握。業內話來說,就是稅法越難越好,越看不懂。

作為代理人階層,才有差價可以賺。這也是美國這個小政府體制最大的問題,就是「渠道代價」。

很多稅費減免裡面都包含了律師費和會計師費,這就是在變相鼓勵擴大審計階段的權重。這便是一類遊說成果。


5,中國的稅法改革是政策的一部分,而美國稅法改革往往是一種解決方案。

每次我國有重大的正在政策變動,和發展計劃變動,都會調動稅法改革來對於整個政策的執行層面。簡單例子就是比如要主導發展某個新型行業,那麼就對這個產業的稅率做出減免。或者要發展一個港口,直接可以對這個港口的相關產業做出免稅政策。


而美國的稅制改革算是利益集團地一次新的妥協,比如某次旁氏騙局鬧得沸沸揚揚,IRS對於損失嚴重的人士,就採取了,用損失抵某些稅款的補償措施。當然,這也是遊說之後的妥協。


6,我國的稅收政策和福利政策是分開的,是兩組體系,而美國將很多稅收減免當作福利政策來運營,比如最近2012年的福利改革裡面,就提到了中低產減稅政策。這個我多說幾句,很多人會疑惑,我們也有減免稅政策啊,這不也是福利嘛。。但是要知道這並非是減稅與否的問題,而是我國的稅制政策和福利政策在制定上區別很明顯。而這點也正是我在說其他答案很多不靠譜的所在,比如有些人將這類政策解讀為對於窮人的福利,或者說,美國稅收在保護窮人。,這簡直是扯淡,要知道奧巴馬的減稅活動無非是在討好日益增加且活動力驚人的中下層選民罷了,或者更直接一點說,美國在推卸政府本身應該承擔的福利責任,這也是美國低福利的緣由之一。而這一切開支全部都要轉嫁到中產階級身上,富人可以通過補償機制進行避稅。其次,通過稅率並不能真正分配財富比例,因為轉嫁的大部分稅並非資產持有階段,而是流通階段,而且資產持有量最大的top%1卻負擔很小,所以此舉即非分配財富,也非促進社會流通。無非是讓大部分政治話語權較少的中產階級替全美國買單而已。而為什麼其算不上福利呢?福利的本質不僅僅是補償,而且是產出,也就是轉換為福利產品,而美國所有類似的福利政策本質上很難說是福利,根本上是國家調控社會負擔來轉移階級矛盾罷了。




下面特別補充一下,富人怎麼逃稅的。

1.Meal and Entertainment

很早以前,商務開支是100%可以抵稅的。故而商業精英們都帶一堆基友,妹子出去亂玩,各種夜店啊,歐洲奢華度假啊。然後在IRS那裡簽一張商務支出的單。說是商務談生意,估計都到床上去和妹子談了,嗯,進行深度友好接觸。

IRS的人畢竟是這個人均智商刷下限的國家難得智商正常的。馬上發覺不對。加大了對商務支出單項費用的審核,只許抵免50%。但是呢,這依然不妨礙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2.dependent exemption

這就是很多人為什麼疑惑美國人看起來貌似很有善心的原因。

同樣,很早以前,這項很寬鬆,提供超過50%以上支持的對象,包括小孩啊,homeless啊,等等。都可以獲得一定金額的減免(2011年是3700美金)

所以一些慈善組織就承接了一套「偉光正」的業務———「非洲救助」。

非洲消費很低,而且IRS早期的審核只需要慈善機構一紙報告就搞定。就算領養100個小孩,也就20000塊,每個小孩(按2011年的數額3700)3700的減免,換來了37W美金的減稅。然後IRS突然智商上線了,默默參與了審核,並且要求親戚關係。這項業務才慢慢平淡。但是逃稅人的智商一般比沒文化的政府官員高,所以慈善機構又開出了新業務,那就是改善非洲醫療。這一塊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涉及到設施,設備,人員的各種開支,名目眾多,IRS目前根本無力去一條一條審核,不得不採用大規模的申報制度,慈善機構也樂於為「客戶」考慮,所以目前這一塊算是比較重要的逃稅項目。


3,稅收信用分。

一般中產階級無論通過資產流動還是慈善來避稅都是不可能的,但在美國中產慘淡的命運下,還是有一線生機的。這就是,稅收信用分,總額高達1,730,800(173W),累積遺產稅可以不超過這個數。其實這個數目還是比較寬裕了,因為其實大部分中產一輩子可能都置辦不下來這個數字。


所以這時候就可以藉助申報稅制最大的貓膩,那就是資產判定依據來自審計階段。老人家可以把自己財產以贈予的方式送給後代。雖然每年贈予的免稅額度只有13000,但是禮物稅信用額度卻高達173W,以直接贈予的方式反而更加能夠避稅。


4,藉助流動性漏洞。

CPA有時候會提供這樣一種「偉光正」的業務——一種信託基金。

核心信託為商業信託,資產管理信託,機動車信託,凈資產信託,和慈善信託。

step1,他們讓客戶簽一份放棄資產所有權的捐贈協議,將資產轉移至資產管理信託,機動車信託,凈資產信託,指定三名託管人。

接受資產後,簽署一份「circumstance beyond control」的協議,指定一位替代人。這樣整個流通就可以操作為紙頭協議。這樣對整個資產「洗白」。



step2,刻意實施信託交易。將資產增值額度和捐贈額度通過貸款,支付醫療費用,等實現。而日常管理花費,和返利支出又觸動了應稅收入減免。總之就是讓信託基金巧立名目。


step3,剩餘部分由慈善基金完成,將凈收益全部「捐贈」給慈善信託,而慈善捐贈享受無限制的稅收豁免,作為慈善組織本身也是免稅的。這樣構成循環。


5,最大的貓膩,慈善事業。

慈善機構的減免項目分為:

1.50%減免

2.30%減免

百分比是最多能減少的慈善捐贈占應稅收入的百分之多少。

對於捐贈的財產也有具體規定,現金,以及個人使用的財產,可以減少應稅收入的50%,按市值計算。

如果是房地產,投資品,減少應稅收入的30%。

而顯然現金是最好的方式,所以美國才這麼多「虛偽」的慈善家。捐贈減免只有上限,應稅收入越高和減免額度成正比。富人唯一能夠大額減稅的項目就只有慈善捐贈了。至於捐贈的錢怎麼迴流嘛,第四點已經提到了。


還有一種是勾結教會,美國基督教立國(此為吐槽),捐給上帝的錢當然不交稅。那麼把自家流動 資產以捐贈名義做到教會的賬目裡面,這是非常簡單的一種方式,只需要和教會負責人搞好關係。


而作為有兩次婦女運動,女權主義思潮盛行的國家,贈予老婆大人的錢自然也不會收稅。富人贈予妻子很多財產,暗地利用合約轉移財產避稅。

還可以利用離婚,贍養費可以抵稅,給予妻子的財產,股票,地產,孩子贍養費,都是免稅。









以上只是一些舉例,下面我統一說一下好了。

(以下有參考網路)

1.不計入收入項:比如:培訓費啊,政府債券收益啊,送的禮啊。

2.調整項,比如:各種商務開支,借債利息等等

3.減除項,比如:差旅補貼,醫療教育,商務接待費用,慈善捐款。但有百分比的限制(相對個人收入)。

4.家庭收入直接減免:每個家庭每人3700(2011年)


5.信用分:算是一種鼓勵制度吧。某些稅(比如州稅)拿來抵稅。其中foreign tax credit(外國交稅信用分),這些銀行會利用投資人的錢在各國進行投資,那麼投資有收益就會要向所在國。

贊同 23035 條評論
收藏
文章被以下專欄收錄
推薦閱讀
35 條評論
切換為時間排序
只有作者關注的人才可以評論
周新心5 年前
我不具備稅法等專業的知識,但是看了這篇文章還是有幾點疑惑的。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是為國家機器的服務的,國家機器是為每一個公民服務的,如果沒有這個共識,任何討論都只是制度的討論。在這個基礎之上,法律無所謂形式上的優劣,只有社會效益的高低,美國的稅法,複雜龐大,然而基本同意的結果有幾點,保護窮人、促進慈善、個人獨立(遺產稅的存在使得主流社會更看重個人的能力與奮鬥),違法率相對低,因為法律把本文作者所提的「逃稅」行為明確列入了法律,並規定了程序。我國的稅法呢?我只能呵呵。希望不要被轉發500次,我國的稅法執行現狀是普遍違法,選擇性執法,中小企業如果不做賬,盈利會被吸光,而小公司的員工一般按最低標準報稅,各種津貼名目成為實際主要收入,這些當然是稅法中明確的違法項目。所以只要一個起來的企業家,一查肯定有些不幹凈的地方。對比美國很多政客都是企業出身,履歷會被曝光很嚴重,查出來偷稅漏稅的有幾何呢?再說一事,幾年前規定了一個條例對中秋月餅收稅,因為那算是個人收益。這到底產生了什麼結果呢,顯然稅收增加了,然而對一個社會節日的傳統延續起什麼作用?很多公司直接發代金券了,以後再也不發月餅了。幾個研究室里拿出來的稅收方案再理想,邏輯再完美,也只不過是個數學平衡式子。
8舉報
acel rovsion (作者) 回復周新心5 年前
我只是談論一些不同,而不是優劣,也沒有談到執行層面去
1查看對話舉報
芹芹4 年前
贊乾貨
舉報
知乎用戶知乎用戶4 年前
果然左右矛盾尖銳,從第一條留言可看出。贊乾貨
1舉報
Yang Ray4 年前
朝內的稅也名目繁多吧。而且適用法律不會有美國那麼完整。各種名目的收稅,還有過頭稅。。。還有雜費。各種苛捐雜費。 不過美國中產已經很久不好過了。
舉報
知乎用戶知乎用戶4 年前
這麼好玩的答案這麼少人贊,看不下去了。
2舉報
王污妖4 年前
在天朝,缺乏的從來不是好的制度,缺乏的是好的執行者。廣大老百姓也樂於鑽空,制定者也樂於權利尋租。
1舉報
王污妖4 年前
想問一下,現在改版后怎麼收藏?
1舉報
acel rovsion (作者) 回復王污妖4 年前
專欄收藏功能貌似至今沒有推出。。。排頭原地址裡面那個答案可以收藏。。
查看對話舉報
知乎用戶知乎用戶4 年前
可否具體解釋一下1、美國稅負比中國高(中國稅法規定清晰和稅負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吧)2、美國是天主教立國?
舉報
知乎用戶知乎用戶4 年前
政治不正確,差評!←_←
1舉報
vincent Yang4 年前
哈哈,我們會計稅務的內容涵蓋一半
舉報
堂主4 年前
哪個國家不是兩頭稅率低,中間高呢?
舉報
acel rovsion (作者) 回復知乎用戶4 年前
這點有點沒說清楚,一般來說基督教被當做一種不是信仰的信仰,所謂天主教立國,是吐槽某人
查看對話舉報
聞檀眠4 年前
作者只談了稅,沒有談到費。能否把中美的費做一下比較?
舉報
知乎用戶知乎用戶4 年前
說的讓我感覺美國中產階級好慘。
舉報
talich4 年前
「富人唯一能夠大額減稅的項目就只有慈善捐贈了。至於捐贈的錢怎麼迴流嘛,第四點已經提到了。」

「step3,剩餘部分由慈善基金完成,將凈收益全部「捐贈」給慈善信託,而慈善捐贈享受無限制的稅收豁免,作為慈善組織本身也是免稅的。這樣構成循環。」

沒看懂。
舉報
acel rovsion (作者) 回復talich4 年前
注意這個「 circumstance beyond control」
查看對話舉報
朱笛4 年前
美國的中產確實稅負重。。沒話說。 我朝的消費稅貌似也不低?因為含在價格里了我沒仔細調查過。
舉報
acel rovsion (作者) 回復朱笛4 年前
間接稅率,無據可查。。中間涉獵很多事情。。
查看對話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7: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