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印 度 ? India ! 之四

作者:dld  於 2016-12-6 12: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印 度 ?  India !   之四

我下面連發幾張我們在印度吃的東西

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63_27_8/a3fqyj1018985223362.JPEG

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63_27_8/a2spo11018993394362.JPEG

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63_27_8/a1np101019004473362.JPEG

我們的文化,講究以食為天。對中國的遊子來說,在外旅遊的一大快感就是當地的食物很對胃口,既能體驗異域文化的新奇感,又能大快朵頤;相反,最大的失望就是當地的飲食難以下咽,轉而只能投靠當地的中餐館,繼而發現這所謂中餐館弄出來的口味也是對不起祖宗,最後只能打開戰略儲備——速食麵!

在一個地方吃的好不好,直接聯繫到我們中國遊客對異鄉的觀感。那些有特色可口美食的地方,我們印象就會好一點清晰一點;而食難入口的地方,我們感覺就惡劣不少。

世界各地飲食文化不同,就像中國各地也是吃酸吃辣不盡相同,用自己的標準揣度別人的文化確實是有些不公。我們周遭的很多國家不吃米飯,或者採用烹飪方法我們看來比較奇葩的米飯,不過如果能接受文化上的不同,我們還是能發現很多當地特色的珍饈,就像土耳其燒烤,印尼的荷葉海鮮飯。到最後,我們就不用求助於速食麵君,也給自己的旅途留下些回味飄香的記憶。

印度是個很倒霉的國家,得益於其在衛生條件上惡名遠揚,該國的飲食文化通常直接被剔除到了選項之外,很多短期旅行的人們連嘗試一下印度食物的想法都不會有。

我就在想,世界上髒的國家很多,非洲東南亞都有同胞在那裡吃過東西,怎麼印度的衛生問題就這麼突出呢!原因可能在於水!恆河水在大家印象中已經是不言而喻。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如果這個不能保障,那麼任何烹飪衛生都無從談起了:就算你最後要求助於速食麵君,那也要用印度的水泡開吧,或者你想求助於麥當勞君,但麥當勞的生菜也是用印度的水洗的吧!

想到這裡,眾人不免對印度的飲食衛生感到絕望,尤其是在聽聞了諸如洗澡時嗆水也會導致拉X的離奇事件后,對印度飲食衛生已經從絕望上升到驚悚了!

PS:我在印度半個月,洗澡經常嗆水,用酒店的水刷牙,未曾腹瀉過。但酒店裡面確實提供了瓶裝水,如果對酒店凈化能力和自己的腸胃沒信心的話,還是用礦泉水刷牙吧。

印度酒店本身也在出於轉型期,很多設備也在慢慢更新,以前老的凈水設備很多真是有問題。我們一位老前輩N年前去印度,出於大無畏的精神用酒店的自來水刷牙,結果真倒下了。現在不拉,不代表以前不拉。當然,反過來說,以前拉,不代表現在還會拉。我希望以後去印度住在酒店裡不用天天拿礦泉水刷牙,但事實是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可能並不是每個酒店都能做出這樣的承諾,特別是中低級的住宿場所。

我們這次在出行前,幾位核心的同胞就做出承諾:

1,絕對要吃印度菜,杜絕速食麵,而且一定要在路邊找館子,不在酒店裡,少去高檔場所。

2,不去景點,有空包車到處隨便晃晃,想停哪裡就停哪裡。

我們堅定的認為自己腸胃的抵抗力應該沒問題,就算要拉,也能把免疫力拉出來,有啥好怕的?我們小時候也是手上邊玩著泥巴邊吃包子,不也活過來了。

在嘗試了不少店后,我們現在已經摸出孟買飲食的梗概了。

1,過火的東西都沒問題,哪怕是路邊攤的。前提是拿東西給你的手和餐具要乾淨。所以我們去街上吃小販的茶點和果汁時會自帶容器,這樣略顯怪異,但為了保險起見。

2,我們從有保安的飯店,到裝潢不錯的店,再到當地人推薦的特色店,再到看起來還湊合的店一級級往下試,前面這幾個都可以。一直到某晚的夜市大排檔我們才沒挺住。

3,我們除了大排檔那次腹瀉估計是和衛生有關,唯一的另一次腹瀉是因為咖喱太辣,而且配著生洋蔥吃太刺激腸胃了。

4,一位法國人腹瀉是因為胃痙攣,他轉機加上丟行李,兩天沒睡覺,下飛機時腸胃就不舒服,落地第一頓上咖喱雞,飯後就趴了。還有一位仁兄是喝路邊的甘蔗汁,但用的是小攤的杯子,倒了。那小攤的杯子基本不洗,就在邊上一筒黑水裡涮涮,所以這位仁兄倒的太合理了。還有一個是自找的,非要喝才從母牛體內才擠出來的牛奶,幾小時后狂拉……以上這幾位都屬於特殊情況。

繼續說印度的飲食啊   宴會上那些就不說了,沒有典型性,實際也就和正常西餐一樣沒特色。

日常里印度人吃什麼呢?   麵餅蘸醬,或者麵餅夾著菜糊糊蘸醬,或者麵餅夾著肉和米蘸醬……

我們在印度街頭吃的最多的,是種叫Roti的麵餅,我們戲稱為裸體餅。一則,和Roti的發音相機,二則,很多同仁們表示印度的醬不習慣,餅口味還可以,所以我們經常啥都不夾不蘸,這白花花的一張大餅真可謂裸體是也。

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63_27_8/a8nr0o1019021409362.JPEG

這餅,有的店做的焦,有的店做的硬,有的店做的軟,有的店做的酥,好像就和我們的大餅燒餅一樣是個統稱,至於能做出啥味道要蘸什麼吃就靠創意和興緻了。反正我們吃過最難吃的裸體餅是在對方公司的食堂,就是硬饢餅,沒味道還烤胡了;最好吃的是在家路邊店吃的,軟軟的,略帶奶香和甜味。

在印度吃飯,你會遇到三個不習慣的地方:

1,沒有肉       2,全是糊糊,以咖喱為主       3,沒有綠葉菜

在印度吃飯,餐廳里會給你的菜單,通常會分為兩部分:vegenon-vege

素食和非素食

通常素食佔到了菜單7成以上的頁面;非素食的選擇就少多了,一般就是雞肉和蛋配不同口味的糊糊,好的店會有魚,更好的店會有很多種魚配不同的燒法。牛肉和豬肉是絕對沒有的,羊肉的份量少的可憐價錢卻不菲。

所以在孟買吃飯,我們一群大老爺們的痛苦在於找不到肉吃!在我等看來,雞肉一般屬於休閑性質的肉,而蛋更就不是葷菜。在對方公司的食堂我們發現,除了我們幾個中國來的大老爺們外,印方從男到女連吃雞肉的都沒,全都是糊糊,或者是各種燒法的大餅夾土豆。對方接待的人常和我們抱歉,說因為平常食堂沒人吃肉,所以他們今天特地為我們去買雞肉去了,由於廚子沒怎麼燒過肉,要摸索一下,所以等午飯時間會要長一點……    因為沒有燒過肉,所以午飯準備時間要長一點……

我們非常感激印方的食堂, 然後哥幾個扭頭合計,每天晚上一定要找到個吃肉的地方,就算是只有雞肉也不能是糊糊狀的,得是雞塊!而且除非萬不得已,不去麥當勞和肯德基。

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63_27_8/a81bso1019029717362.JPEG

在孟買的飲食,大多數是以上面這張糊糊的形式出現。這糊糊裡面可能燒的是肉,也可能是素菜。這印度人對於素菜,沒有我們這樣清炒的概念,從豆子到花菜,從葉子到根莖,全都切碎煮在糊糊裡面。這樣的烹飪,對食堂和飯店倒也方便,所謂不同的菜,就是同一個糊糊煮不同的東西,或者同一樣東西用不同的糊糊煮。所以開始的時候,我們上菜後會比較氣憤,明明我點的是A糊糊,你點的是B糊糊,怎麼我兩的區別僅在於你比我多個蘿蔔,而我比你多個花菜呢?!

很多國內的同胞會把這種糊糊,一眼見到后就統稱為咖喱。這算對,也不算對。糊糊是用香料熬制的,咖喱只是香料中的一大類。糊糊也還有其他的味道,比如有的是茴香味,有的偏薄荷味,有的類似我們紅燒的湯汁,有的吃起來類似罐頭蘑菇湯,有的會加芝士在裡面,有的會加香葉在裡面。

我們開始的時候吃糊糊,就和我們喝湯一樣,用勺子,瓦出一塊咖喱雞和一勺糊糊,放入口中。我們後來和印方熟悉后,也入鄉隨俗了,大家都用右手(注意,用右手)抄起裸體餅,把糊糊和雞肉伴開來,順便蘸著吃餅。

而我們在大街上看到老百姓們都是這邊右手收完錢,然後就用手指在飯盒裡攪伴糊糊,然後開吃……如果有米飯,就是手抓飯。當然,洗手這個過程是忽略不計的……所以在孟買很多吃飯的地方,還會有公益廣告,勸誡大家吃飯前要洗手……

我們後來還是找到了以正確方法吃肉的地方

印度餐廳燒肉,是用燒烤的方法,把雞肉和魚肉做成小塊,叫做Tikka

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63_27_8/a4hgs41019037981362.JPEG

當然其他吃肉的方法也有,但我們覺得Tikka是最靠譜的了。我們沒人每天都會點不一樣的Tikka。這個Tikka,翻譯成英語,應該是Fillet,菲利小魚排。這印度菜單,和很多印度街頭的英語拼音一樣,說的根本就不是英語,而是用英語拼寫的印度語。我們經常看到菜單上會有念起來諸如瓦拉哈塔雅嗎母達的玩意,所以看菜單等於不看,還是得問人。

tikka燒雞肉不好,容易老,但是燒魚口味很佳。我們吃過再平庸的店,魚Tikka口感都很嫩,火候上既入了炭火味道又保留了魚的鮮美。孟買是個海邊城市,所以會有各種新鮮的活魚供應。我們在孟買的主要葷菜就是海鮮,各種魚和蝦。如果各位有機會去孟買,去打聽當地做魚好的店,去吃蘇眉魚。

最傳統的印度飲食叫Thali,就是一個大鐵盤子上面盛放了米飯,饢餅,酸奶,香料還有各種糊糊。

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63_27_8/a96p9i1019046294362.JPEG

到今天,孟買街頭的特價午餐就是Thali的都市進化版,依然包含了米飯,酸奶,饢餅和一兩種糊糊,但包裝可能是飯盒,小資點的用荷葉。 在鄉村地區和傳統的店裡,Thali依舊保留著它大鐵盤的原貌。

Thali準備起來頗費時間,所以強調效率的現代餐館都漸漸放棄了。

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的效率文明,不論取捨哪一樣,結果都會有些稍許的遺憾吧。最後說一個印度的甜點,我們稱為甜球球,真名叫Gulab Jamun

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63_27_8/a9noqx1019053633362.JPEG

這玩意我們第一眼看以為是茶葉蛋,吞入口中后大吃一驚,有些同仁因為口味上翠不及防吐了出來。

因為這個小球球太甜了!味道就是大白兔奶糖那樣加強十倍!

我現在還不清楚這個小球怎麼烹飪的,會這麼甜!看原料,像是米糕,放在湯水裡面煮。初入口時,有薄荷味,然後瞬間就像一顆富含奶糖的炸彈在嘴裡轟開了,一股濃郁的奶甜味充斥了口腔。

這小球我們開始吃的時候不習慣,太甜了,有些膩,但吃了幾口后就覺得欲罷不能了,越吃越想吃。吃完幾個后,嘴巴裡面滿是糖,覺得黏黏的乾乾的,但口水依然止不住的流。

大家有興趣的可在國內的印度餐廳問問有沒有這個,然後試試。再再說說大家都很關心的: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印 度 ?  India !   之五

印度種姓  前面說了印度如東周列國,中國的分封制度讓秦結束了

那麼中國的種姓制度哪裡去了?中國是有種姓制度的,現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都還能看見種姓制度的影子,這都是當初從中國傳遞出去的。

很多筒子,我猜到,會說文革,剪掉了流毒的尾巴。但在我看來,中國的種姓制度,在宋前就流產了

種姓是什麼,就是兩漢魏晉時期的士族。王導謝安,都是士族代表,但他們是好的代表。曹丕推九品中正制度,那就是推薦體系呀。你是士族眾人,大家都推你,哪怕你是飯桶,也能混個一官半職。你是寒族,那要出頭就難了,即使才華出眾,但無人舉薦,你就一輩子吃糠皮吧。雄主如曹操,因為是宦官之後,還總是被其他士族大臣指指戳戳。士族和寒族,地位,職位,財富和基因都是互不流動的。士族占著大坑,還特別鄙視真本事,因為在他們看來人要有本事呀,那是迫於生活壓力,才勤懇苦讀,這樣一來真才實學反而成了不上檯面的東西。大家可以看一本美國的小書,叫惡俗,英文叫BAD,裡面就描述了看不見的階層是如何的,他們是坐著考斯萊斯但看不懂時速表的人物。

那麼士族有什麼呢?他們有風雅,所以你看那是有很多諸如清談家的人物,比如被司馬懿弄死的何晏。但,各個清談的士族們,壓迫下內部的寒族沒問題,是沒有辦法能搞定塞外弄真刀真槍的胡族的。清談到最後,沒有本事的士族就被胡人們咔嚓了,而真有本事的人或者自立自強保存漢室,或者投奔胡人出謀劃策。

要知道胡人是很講效率的和投資回報的,進入中原后看你祖上當官,於是看得起你平日里封官發銀子。但若哪天把你叫入大帳諮詢你明年是該出隴入川還是減稅養民,結果你上古先人云雲清談一番,來火的單於大汗們立刻就臉一黑,把你推出去砍了。

就這樣,南北朝抄一遍,五代十國抄一遍,遼金元抄一遍,一直到乞丐皇帝老朱上台,不實用的家族和人物也差不多抄完了。還剩下點的,明末抄一遍,民國抄一遍,本朝抄一遍,還活下來的就真是有本事的了。

印度也曾有過火紅的年代  印度人一直堅持,他們在1990年以前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這有很意思,也很難理解。今天,西方人一直很困惑,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嗎?如果不是,他為什麼姓共?如果不是,它的市場為什麼又姓資?

印度的情況也類似。和我們正相反,它在政治上實行的是議會民主制,無黨禁報禁,但在經濟上採用的是當時蘇聯的計劃經濟制度,是姓社的。這很好理解,開過初始,印度和中國這樣沒有治國經驗的國家,肯定是採取拿來主義。在當時,二戰後的蘇聯在亞洲的影響力如日中天,計劃經濟的制度也確實證明了其在推進落後國家振興上強大的爆發力。要想在一窮二白,啥基礎都沒有的國度建立起工業體系,就要集中資源,重點突破,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去討論好不好富不富。

50年代的印度,那就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明燈,發展中國家的驕傲,不結盟運動的領頭羊,方方面面看印度都當之無愧是所有後進國家中的老大。即使是在朝鮮戰場上震驚世界的新中國,也對印度畢恭畢敬,兩國一度以兄弟相稱,尼赫魯和老毛互相誇耀對方是一代英豪。經濟上看,印度有著英國人留下的完整鐵路系統和部分工業,底子最好;政治上看,英國人也給印度留下了議會民主制度豐富的執政經驗。能把千百年來一直四分五裂的印度糾結在一起,不管手段和結果如何,尼赫魯憑此就是大功一件。全印度人民在尼赫魯的帶領和鼓舞下,大幹快上,修水壩,興學校,鋪公路,建三軍,好像強大富裕的明天指日可待。尼赫魯的評價水電站就是印度新時代的神廟,這話體現出了他本人的自豪,也體現出了當時印度全國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但是,但是    好萊塢的轉折來了

但是兩場戰爭徹底打掉了印度的威望,讓印度人民驕傲的脊樑猛然又塌了下去。

第一場:克什米爾,印巴戰爭

英國人的印巴分治是個非常荒謬的決定,而印度人竟然以此模式作為標準,欣然執行,結果給自己釀成了長期的苦果。這決定荒謬在什麼地方呢?英國人以信仰劃分大印度殖民地,穆斯林為主的將成為巴基斯坦,印度教信徒為主的將成為印度。今天的印度,其東南部地區人口依然集中了大量的穆斯林群體,如果以當時的劃分方法執行,那麼今天的印度次大陸還將少掉南邊的一半,也併入當時的巴基斯坦。那樣一來,印度就成了漢堡包中的肉,南北都被巴基斯坦夾住,而巴基斯坦的領土則被印度割裂成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南印度三塊。不論是巴基斯坦還是印度,此種領土劃分法都是一直莫大的糾結。

當時統治海德拉巴德的總督,是個穆斯林,尼赫魯給當時去談判的使者下達的口諭是,不惜一切要讓海德拉巴德併入印度!這位被印度教徒包圍的穆斯林總督最後是同意併入印度而不是巴基斯坦,印度新政府免去了他的實權但給予了他巨額的財富,據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此位最後的總督都一度是世界首富!

這樣一操作,新的問題來了。印度南部併入印度新政府後,當時印度國境內穆斯林的人口比巴基斯坦的總人口還要多!這種情況下,按宗教信仰執行的印巴分治又有何意義呢?但雙方還是決定分家,而且在多個地段上分出了問題,分出了呲痦。克什米爾就是個大問題

今天的印度人,當然為了面子嗎,會在克什米爾的前因後果上繞來繞去,反正宗旨就一條:我沒錯,我也沒輸!

印度輸大了。首先是把一個可能的兄弟國家打成了敵對國。今天印度國旗上的綠色還是代表伊斯蘭教呀!等於說印巴戰爭是一個穆斯林和一個半穆斯林國家互相砸場,毫無意義。再者,丟了一半的克什米爾,還丟了其他地方,邊境線長期不得安寧。第三,把問題國際化了,冀希望於外界調停,誰知道結果聯合國達成的決議對印度不利!於是印度就賴帳,不執行聯合國決議,在道義上又輸了一陣,還給他國介入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尼赫魯這個人是個理想主義者,那思維方式就是我覺得……我覺得……」這樣的,如此的人格容易對外界環境的險惡估計不足,就是估計到了也因為互動不良而導致局勢惡化。尼赫魯覺得巴基斯坦肯定會退步,但老巴就是不退步;尼赫魯覺得聯合國是個公平正義的場所,好人先告狀,好人定有好報,但實際上人家就是沒給你好報;到了和中國糾結的問題,尼赫魯再犯類似處理巴基斯坦問題時的錯誤,覺得中國一定會像他的思維那樣運行,但中國怎麼可能是按照印度人的想法出牌呢?

於是就有了第二場戰爭:中印衝突

尼赫魯又把一個潛在盟友打成了敵對方,而且再一次在戰役,政治和道義等幾個層面上輸得很慘。

短期內連輸,印度人民被打迷茫了……

計劃經濟基本上沒有改善印度的基礎設施,也沒有為印度打下多少工業家底。印度的大命根子:石油,在半個世紀內多次把印度經濟推向懸崖。1990年,海灣戰爭,國際油價暴漲,極度依賴進口原油的印度經濟再次被推倒了絕壁邊上,全國的外匯儲備全被油價這個黑洞吸走,剩下的額度只能夠支付數日的國際貿易,這等於說印度破產了!

印度開放了,摒棄了計劃經濟,在幾個月內全國的經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今日印度總理辛格就是當時的財政部長……

印度人的思維,對於管理的一些見解,我們現在還是不能理解。

初來乍到,我們總覺得印度人對現代管理是一竅不通:沒有時間概念,沒有崗位責任分工,誰幹什麼,怎麼干,干多久,貌似基本是隨性所致。

但是,和印度一些高級的管理人士溝通了一下,又覺得印度人對管理上研究的還挺深入,制定的很多方法和規定很有針對性。印度的高層人員,與其說他們是企業家,不如說他們是學者,溝通起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態度平和近人。說到一個話題,他們總能引經據典,又結合實際,頗有一種博通古今的氣魄。

印度開國之後,對人才隊伍的培養一直就很重視。大家可能知道,印度有一個國家工程學院,入取率可算是萬中挑一,每年只在全印度招考3000個名額,競爭壓力可想而知。進入了工程學院,就和我們以前中了科舉一樣,畢業后絕對是前途無量。和國家工程學院一樣,印度還設立了一個國家管理學院,培養經濟管理類人才,和工程學院一樣,也是前途無量但人選是萬中挑一。

這是印度的驕傲,也卻是印度的悲哀。印度在類似這兩類學院上投入了大量的補貼,在基礎教育的投入上卻相對見絀。基於此,印度出現了教育水平上的兩級分化,一面是大量的文盲,一面則是高質量的精英梯隊。到今天,印度的大學都是以全英文授課,且不論你口音是不是純正,但要以全英文書寫學術論文,這要求可不低哦。大家可以把公司裡面英文系的筒子們拉出來,寫一篇全英文70頁紙,你們產品的行業報告,我估計大部分聽到后就吐血請假半日了吧。所以印度人去英美讀研究生(不是本科哦,是研究生),不需要考托福雅思,人家看你是印度大學學位,知道你的英文是有高端山寨水準的,至少不是小白。

高質量的人才,相對於龐大的文盲隊伍,就是杯水車薪。高端人才沒有配套的產業,天天還要和一群文盲打交道,實在是浪費人生!所以,在90年以前,印度的這些人才大量外流,移民歐美。這其實還是很值得的,因為這些印度的外流人才,在90年以後又是投資殺回印度的主力軍,就像我們改革開放的初期帶頭投資中國的都是華僑。

好了,回到正題,這印度人的思維怎麼奇葩呢?

人要做任何的事情吧,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比如我今天要高考,考試很難我複習了很久。不幸高考當天,我病了,頭昏眼花,寫一題就流一攤鼻涕,痛苦不堪。

從管理來看,苦難分兩種:一種是可以爭取克服的,靠主觀能動性能解決的;另一種是難以克服的,是自然生產,人力難以改變的。

第一種困難,我們稱之為風險,也有的稱為可控因素。我們現在總是說風險控制嗎,這就點明了風險是可控的,是需要精心調配資源去克服的。上面舉例中,考試很難就屬於風險一類:我複習好,難度對我的威脅就小一點;我複習的不好,難度對我的威脅就大一點。難度對我的危害程度,取決於我自身努力的結果。

第二種,我們稱為不可控因素,或者稱為限制,英文constraint。這些問題都是天災人禍和即成事實,對於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危害程度,我們很難控制,比如上個例子中的生病:我高考當日發病純屬倒霉,病得有多慘純屬人品,對考試發揮的影響很大但難以量化。實際管理中,類似的問題或者是尊重自然事實:比如黃河改道問題,你就得清出泄洪區,不必糾結於如何規範黃河河道;或者是暫時擱置,做長期規劃:比如考場感冒,就說明你這段時間抵抗力差,只能靠鍛煉身體加強。

所以說啊,筒子們,在風控上來看,交通事故和刮颱風是不一樣的概念,前者是可控風險,不違章就不出人命,而後者是不定期的自然災害,突然起風了你的船被捲走了,那屬於血霉。

對於美國人來說,風險和限制,也就是可控和不可控是對半開的,人家對不可控的東西分得很清楚,碰也不會碰。尤其是既定事實,比如公司規章,法律制度,國家政策等等,在美國人的概念中就都是不可控因素,至少對個人來說是如此。所以對美國人來說,合同上說6月執行,就依此操作,因為這些屬於不可管理既定事實,應當尊重或者迴避,不需要在上面花功夫努力改變什麼。

中國人呢想法就不一樣。自從大禹治水之後,中國人腦海中沒什麼限制的概念,時不時的喜歡欲與天公試比高,做一些改造自然的事情。對中國人而言,天下之事,大多數都是可控的,風險只有影響大小而言,沒有不可控一說。區別只在於成本和時間投入和結果值不值。所以在外國人看來,中國人常做一些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事,因為中國人看來沒有什麼特別多的事情是不能管理的,凡事都是可以談的可以控制的。管理得好,控制到位,啥都能賣,啥都能幹,馬兒就是不吃草,也至少能跑兩里吧,比一點都不跑要強。真要餓死了,屆時再說其他管理控制的方法。

印度人的奇葩在於,他們把很多其他人認為是可控的因素,劃歸到不可控這一欄去了。我們很多認為很基本的要求,在印度看來是uncontrolable,而且既然不可控,那印度人就完全漠視,一點不去花精力去過問。在印度人看來,市場,定價,宣傳策略,包裝等等,這是可控的。但我們認為這些東西很虛。相反我們認為一些重要的東西,比如周期,耗時,員工等等,印度人認為是不可控的!他也不會去管理。我們估計啊,是因為印度的基礎條件限制,導致的一些些痛苦的既定事實把印度人虐慘了。我們中國人,遇到這些問題,要啃骨頭,越是困難越是要上,因為今天你不解決了拖到以後問題越來越大,屆時再解決成本就大了。印度人的態度是甩手掌柜,愛咋咋的,不管了。

我們問一個印度人,為什麼他們覺得人工是不可控所以不去管理呢?他的回答是:他今天來上班,明天去另一個地方面試,然後拿著對方的開價來找我漲工資,我不知道他去了哪裡,不知道他和對方談了什麼,而他最後也沒有去對方上班,這一切當然都是不可控的,我為什麼要去過問呢?

…………

如果你能理解印度人這種把很多事情劃分為不可控制,並且之後就真的完全不控制的思維方式,對印度的很多奇景你就能立刻理解了。很多不能想象的奇葩,以這種思維去揣度,估計在印度人的世界觀里,完全就不是問題,因為連產生問題的場景在他們的腦中都是漠視的,或者不存在的

你會見到在同一個公司里,研究室里幾個人非常賣命,周一到周日,每天早6晚十的在趕工。而生產線上,或者曠工,或者A的崗位B在干。你會很疑問,這家企業的管理有沒有問題?他的員工到底勤勞不勤勞?他到底有沒有完善的問責制度?

答案絕對是有的,只是因為那幾條生產線屬於不可控制,所以印度企業就完全不管理了,而是把所有精力放在那些可控制的區域

走在孟買街頭,你又會發現,現代品牌的專賣店旁邊是小黑屋,高檔mall的街對面是貧民窟!你會問,這個城市沒有划片規劃嗎?難道在開店的和購物的看見邊上的爛樓不覺得擔心嗎?答案是不覺的,因為印度人覺得建樓開店這種事情,張三開在這裡,李四開在那裡,是不可控制的,所以沒必要去規劃。高檔店旁邊的小黑屋是不可控制的,既然如此就應當是被默認性的」「忽視的。在開店的和購物人即使大眼睛看見了自己邊上的景緻這麼糟糕,但在他們的腦中,這些小黑屋根本就不存在!

說道規劃,孟買這個城市沒有一個類似我們市長的職務,現在的市長就是一個榮譽頭銜。那麼誰在管理孟買呢?一個由很多單位組成的,意見互不統一的委員會。這麼多群龍無首的政府官員,印度人認為是不可控制的,所以也不需要去想怎麼弄出個領導,於是大家都互不控制,隨便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說道媒體大家都知道印度是個傳媒開放的國家

說道媒體,大家都知道印度是個傳媒開放的國家,誰想說什麼評論什麼,都可以上輿論吼兩下。這個印度節目的評論員,想法和言論完全是徹底的扯淡。我這裡想說的媒體控制不是國家要對輿論要進行嚴格的管控,而是行業界對參與人員要有一個基準的業務要求。一個合格的媒體人員你可以上電視就事論事的挑戰對方,但不能坐在那裡隨意扯淡。BBC的主持人,絕對不會隨意在電視上問財務大臣你覺得在蘇格蘭人們家裡是養狗還是養貓?這種無厘頭的問題,否則這期電視節目有什麼意義?而印度的電視採訪,扯淡非常多,而且離題萬里。比如採訪一個阿聯酋來的企業老總,那個印度記者在機場問的是你認為某某板球運動員退役后應該賺了多少錢?這是採訪一個剛來到印度,還沒出機場的外國企業老總的問題嗎?而印度就是這樣,你可以在涉及外交的節目上談自己很擅長燒咖喱,也可以在涉及印巴衝突的節目上談某位影星快結婚了。因為印度人覺得說什麼話題完全是當事人即興發揮,純屬不可控制,所以不需要做任何的規範。

不知道是這種不控制的思維導致了印度的亂象,還是印度的亂象催生了這種不控制的思維,總之印度就是存在很多無法對接的差異,而且這些鴻溝性的差異也不被認為是一些很重要的,需要管理的問題。印度的社會,往往就是一個不靠譜的差異,扯出一片不靠譜的問題,然後很多不靠譜的事情以幾何級數堆積在一起,搞得整個國家以一種很隨機的,無法定義的狀態在前進。

印度通常被人們形容為大象,因為其緩慢和改變方向的困難。但我更願意稱印度是一個電子云,大家了解原子的結構就應該理解。印度社會的每一個單位,就像圍繞質子旋轉的一個電子,看似各自都有一個固定的軌道,但是如果想知道大家某事某刻在何處做什麼,下一刻在哪裡?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隨機的,很難定義的,講不清楚的,也不必去深究……

很靠譜的精英,和一大群不靠譜的人民。 這讓我個人很難對印度人做出一個評價。

我只能說印度的兩極分化存在於這個國家的任何一個層面。從廣義上的文化,到微觀上的個人,都存在著差異。

我可以說我遇到的高水平印度人,那都是牛人。能在這種混亂的國度揣摩出生存和發展之道的人,肯定在才華和抱負極為強悍。但我為他們感到可悲,因為他們周圍的芸芸眾生和他們相比,請原諒我的語言,那簡直有著山頂洞人和現代人的差距。這些孤立的智者,數量如同滄海一粟,卻要拖曳著印度這一整隻泥足大象蹣跚前行。即使他們的能力和品格猶如星辰般閃爍,砸到這一灘黑水裡也就泛起定點的漣漪。

印度現在有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些成就相互無法策應,全部是某幾個人孤軍奮戰的結果,難以在全國範圍內造成大的影響,在系統上對這個國家的撼動非常的小。

最後說點開心的吧

農民這個辭彙,在現在的中國,已經有一些歧視性的含義了。比如,我們媒體現在都是用外來務工人員或者城市流動人口這些中性化的辭彙來描述在城裡打工的村裡戶,避免直接使用農民工這樣指代性很強的詞語。

但是在印度啊,這個農民可不是我們意義上的農民。我們剛到印度的時候,常聽當地人說某地的農民今年和鄉親一起買了50輛寶馬,某地的農民今年和家裡20多口人去了紐約,某地農民的兒子剛從瑞士上完商學院回來,此類云云。開始,我們很想當然的認為這是印度人在豎典型,造勢搞宣傳。可後來聽著,發掘有問題了,比如我們問當地人,你們說的那個地方有多少農民?他們說大概就30來戶吧,所以買了50輛寶馬呀!

我們就懵了,那麼大個地方就30來戶農民?我們中國一個鄉里就有幾十戶了,一個鎮子就有百來戶農民啦?!          印度人也懵了,我勒個去!你們中國有這麼多農民!?

後來我們弄明白了,那些印度人剛才說來說去的是富農,或者有些是小地主,不是佃戶!怪不得能全家20口去紐約玩呢!

在印度,這些富農,當然也還是下地的農民,但他們是不幹最粗重的活計的,都是些技術工,開開拖拉機,規劃一下養殖,買種子交糧食。這些高級農民的日子並不難過,在價格上農產品有國家保護,在稅收上村裡人不上稅,在社會上他們算村子里的半個土皇帝。

在印度這些農民在政治也是有勢力的。大家都知道印度是民主國家嗎,是要選議員的。而議員是來自按照國土面積劃分的選區的,好了,大家算算看:1,印度現在是城市面積大還是農村面積大?2,印度現在是農村人口多還是城市人口多?

兩條算來,農村都有優勢,所以被選出來的議員們,有農村背景的在人數上高過有城市背景的!農村來的議員當然要為農村說話,當然在政策上和資金上要偏向農村而不是城市!這又造成印度的城市化進程很緩慢,原因就是城裡人背景的議員數量較少,各大城市朝中無人呀!!

因為農村人在印度不上稅,所以很多印度的有錢人為了避稅,就說自己是農村人,然後編纂了半天說自己自小就是農民子弟,現在要榮歸鄉土等等,簡單來說就是哥們以後做農民去了,不上稅了!N年前就有個寶萊塢影星就公開宣稱自己是農村人,結果掀起軒然大波!全國人民都知道,這不明擺著就是為了逃稅嗎!

我們就遇到過一個印度人中產,自稱家裡是農民,請我們去參加他弟弟的婚禮,體驗一下最正宗的印度鄉村文化。

當時我們那個嘀咕呀!農村啊,農民呀,還是印度的農民呀,那家裡會是啥造型呀!城裡都這樣了,印度的鄉下,印度的農民家裡,怎麼能去呀!

於是就幾個膽大好奇的去了

回來后彙報,乃們不去太可惜了,這輩子估計沒機會簡單這麼壯觀的婚禮啦!Y忒虛偽,什麼家裡是農民!家裡有四千畝地,就是一地主!婚宴上來了三千七百多號人!吹吹打打的在前,各種喇叭吹的震天響,後面的接親的隊伍不知道排的多遠,從他家到女方家,20公里就這麼一路鬧過去,還不停的有路人加入湊熱鬧。各種造型的人,一路上載歌載舞,從下午一直鬧到晚上。到了晚上,婚宴開始,這時正式的歌舞團才出場,大家又是載歌載舞鬧到半夜,旁邊有女僕不停的撒鮮花,只有新郎新娘從頭到尾直崩崩的坐著。

要說新娘戴的黃金首飾,完全就是黃金聖衣呀!好傢夥,據說脫下來都能堆出一個人型了!紗麗上鑲嵌的都是真的寶石!估計穿起來估計重死了。

然後我們問道吃喝住的條件如何……

幾位一拍大腿說,乃們不去太可惜,偶們總算是體會到商紂王過的是啥日子了……(看來所謂農民其實是農場主)

                ---End---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dld 2016-12-6 14:15
http://m.sohu.com/n/417903766/   -----非常好看,實實在在的India,我這裡打網球羽毛球 橋牌集郵........處處都有接觸India人,如果你有機會也如此親自去一趟India,如果你能有如此深刻的觀察 了解 分析 總結 提升......那才是真正的不虛此行---佩服佩服,你的錢與時間---確確實實沒有浪費!!!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20: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