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永遠的罵名:---知青---
作者:dld 於 2016-4-11 04: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關鍵詞:毛澤東, 博物館, 負責人, 孫吳縣, 中國
請大家注意:
知青---這個毛澤東的專屬中文---已經被牢牢釘在了人類史上的恥辱柱上!
----------------------------------------------------------------------------------------
來源:中國石畫網 ----- 給知青的哥們姐們看看! 好文章!嬉笑怒罵,犀利深刻!
對於北京出現的「知青博物館」,北大賀衛方教授的評價我以為一針見血了,「將罪惡變成了偉業」。
為罪惡招魂
把
畢業的被畢業的學生大規模地下放到農村,在和平年代終結教育體系,這是曾經發生過的,讓我們親身經歷過的一種罪惡。即使用那些踹度、猜測、論證出來的目的
粉飾,也改變不了人類自產生文明史以來最為詭異的事實。毛澤東1968年的最高指示已經過去了快50年,可「很有必要」的「按語」,依然無解。
大中小學一概停止招生,本身就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荒唐之舉。
潘
忠林,算不算知青博物館的負責人了?我不知道。不過號稱親身體驗知青一代歷史,大話過頭了。潘先生稱:知青博物館與文革沒有一點關係。他說1955年的上
山下鄉的楊華就與文革無關,對的。可是知青博物館更多的內容卻不是楊華。在回答賀衛方的評論時,潘先生顯然偷換概念,而且混淆了歷史。潘先生自稱親身體驗
知青一代歷史,是不是搞錯了?潘先生體驗的是那一段知青歷史呢?你有沒有體驗過1968年以後的知青歷史呢?
我
是個知青,巧了,當年下鄉就在黑河地區所屬孫吳縣。下鄉那年15歲,同學里還有小的,14歲。現在退休了,社保的跟我同學說,14歲那年的工齡不能算,按
現行法律規定14歲是童工,所以不算工齡。怪事吧。法不追溯既往是為原則,不算工齡就能遮掩大範圍使用童工的醜惡嗎?我的同學69屆,大的16,小的
14。拉到黑河一列火車。
整列整列火車把心智發育不成熟的孩子送到邊地幹啥呢?反
修防修還有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從1969年冬天一直到1970年,我們看到的是公路上南行不斷的拉家帶口的卡車。後來知道,是黑河地委全線南撤200多公
里到了北安,是指揮戰鬥么?留下了到現在還理不清的房產地產問題種種。
難不成是毛澤東同志留下我們,用發育未成的血肉之軀在黑龍江抵擋蘇制T62坦克不成?
不去正視、面對歷史的真實,而美化知青上山下鄉,知青博物館是要為罪惡招魂么?

嗜痂之好
潘先生說知青博物館為了「傳承知青文化,弘揚知青精神」,點名了目的。更一步解說知青精神,「是擔當、是奉獻、是拼搏、是創業」。再進一步他還要弘揚知青精神。這跟頭幾年候雋、邢燕子們的論調如出一轍,只不過文字表述略有差別。
潘先生說辦館的目的,要傳承它(知青精神),要弘揚它。
上
山下鄉直接的現象就是把中學生送到農村邊疆地區,這場空前絕後的影響著全國所有城市人口。乃時,全國人口7億,農村人口即使按90%計算(實際遠不止
此),城市人口只有7千萬。按一個家庭5口人計算(當時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全國城市只有1400萬戶,而知青數量的下限是1700萬。覆蓋著從1947
到1957(甚至更多),所有城市出生的人口。
擔當、奉獻、拼搏、創業,都是當下
的時髦用語。字面上顯現的是人的主動。主動擔當(按潘先生的說法是,你是共和國的長子,國家有困難云云。這個說法實在有點扯),主動奉獻,主動拼搏,主動
創業。真如是么?請潘先生找些知青談談他們的主動精神吧?用了這麼多的好詞,請他們跟你一起聊聊返城的經歷不好么?當年怎麼會出現知青大返城,風起雲湧,
勢如破竹,開了口子的洪水般地勢不可擋呢?
不知道潘先生怎麼就歸納出來知青精神?
說擔當,我沒有,我認識的知青(絕大部分在黑河地區)從來不意識下鄉是為了什麼擔當。「迫不得已」、被迫的才是歷史的真實。你興許也能找出個例,如果你有閑暇,還有興趣,如去內蒙插隊的曲折等人。這些個例恰恰能證明當年上山下鄉是處在那個時代的人的無奈。
想想,你不下去行么?有誰,有「擔當」起國家困難捨我其誰的責任?你讓他舉手。如果當時有學校,我肯定去上學,絕不去弄個木頭棍子比劃保衛邊疆。
說奉獻,怎麼說呢?一個人一生最好的時光被荒廢了,全扔在荒草甸子里,至今不知所歸。套用梁曉聲的話「高高的白樺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流浪的青春是1700萬,在樺樹林子、草甸子、黃土高坡。
說
拼搏,拼呀、搏呀,總得有個目的吧。你進山扛回根木頭,為取暖,毀了生態毀了大森林。1969年,鄧麗君16歲花季第一次到香港演出。美國阿波羅在月球上
走了一小步。「蘋果」創始人才剛剛上大學。加州大學的兩個學生用電線聯上了兩個笨重的計算機,世界網際網路就這麼悄沒聲地發端了------
潘先生你猜猜我們幹啥呢?正在「兵團戰士胸有朝陽」呢。
說創業,潘先生您就太扯了。估計您不是學經濟的,也許數學也不太好,您不妨請高人算算您眼皮子底下的一師一團和三團兵團時期的經濟帳。您再算算投入了多少知青,創出了什麼偉業。
還
有那個叫郭小松的,不知是何方的高人,說
「知青運動的本質,是防止工業化進程變成對農村的單方面榨取,也是為了防止中國從一個有機的共同體分裂成兩個對立的社會。」
真是應了那句話,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啊。郭稱 「雞永遠理解不了鷹」。一定把自己當鷹了。一隻大尾巴鷹盛讚上山下鄉,是不是忽悠?是不是嘩眾取寵?
不
知道郭小松今年多大了,是不是結婚生了孩兒。用人大教授張鳴的話正好回應這隻偉大的鷹,「把人人為地投入到災難之中,然後拚命強調這個災難對個中人的鍛
煉。現在說知青下鄉運動好的人,都是這樣乾的。別客氣,請你們把你的子女,孫子孫女也行,放到最艱苦西北農村,幹上8年。」
我再著補一句話,鷹啊,你要是沒孩子,有七姑八姨的孩子也成,再不濟,你就聽張鳴的,展開你的翅,飛到西北去吧。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
知青的群體實在太龐大,客觀、真實地記錄和反應那段充滿了災難的歷史無疑功德無量。但是應景的,打著知青招牌謀利的就為人不恥了。
頭
些年,侯雋、邢燕子等當年知青的楷模活躍了一陣子,還弄出了一本書到處推銷,《周恩來與知青》大約是這麼一本書吧。對於1700萬知青,周恩來和他們有什
么關係?能讓當年的楷模引以為自豪的是得到過周恩來的召見,等等。今天拿出來,你是炫耀那一段災難性的歷史呢?還是想幹什麼呢?江青不是也給侯雋送過草帽
嗎?江青倒了,就說你對那草帽從來不屑一顧了。那是第一夫人啊,你當時還不是美得冒鼻涕泡么?
知
青歷史的生成發展脈絡基本已經清晰,不同階段性質不同也不用再爭辯,唯獨無解的是毛澤東「很有必要」的按語。有太多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論證「很有必
要」,於是為1968年大規模的毫無人道精神的上山下鄉,在政治、經濟、社會各種層面尋找理由。而我堅信,行為就是行為,目的代替不了行為。出發點如何高
尚,抵消不了負面的行為後果。因此,以最高指示主導下的上山下鄉毫無疑問是文革的一部分,必須進行否定。而其與此前的知青運動也不容混淆。毛澤東1939
年的講話,其時代背景是民族抗戰。不論是1955年的楊華們,還是後來的邢燕子、侯雋們,以及文革時期的我們,都已經是和平年代,背景完全不同。
青年是不是革命的,看他能不能夠和工農群眾相結合,毛澤東1939年判定青年是否革命的標準,衡量和平年代的青年是否革命,能不能成為唯一的標準,起碼值得討論。如果今天還有具像的行為方式,那麼今天最大勞動群眾群體是「農民工」,是不是要看你能否與農民工相結合呢?
文
革本身就是政治的混亂,社會的混亂,不用說了,以經濟困難容不下就業解釋上山下鄉必要性的注意了,北京67屆幾乎全數去了山西、陝西,而山西的67屆畢業
生卻全數在工礦安排了工作,你怎麼解釋呢?1968年山西隰縣一個至今還是國家級的貧困縣,一次招兵160多個,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初中,大部分高小也不
是。這些兵直接進北京支左。諷刺的是直管文化口,整天監督京劇團排練樣板戲。
現在
知青群體里的思想是混亂的,對自己親歷的歷史認識相悖,這是令人遺憾的。其中最令人感到噁心的一個說法,是上山下鄉鍛煉培養出了他的堅強性格還有不怕苦的
性格。第一原來的性格無從考證,因此你現在的性格是不是下鄉鍛鍊出來的就無從考證。第二人類優良的性格有很多,堅強只是其一。你很堅強,可是你無知,怎麼
體現你的堅強呢?第三堅強的性格並不一定通過上山下鄉鍛煉而成,形成堅強性格的渠道有無數種。第四用四五年七八年鍛煉的堅強,你還樂道,只能說明價值觀出
了問題。第五你最好的年華在蠻荒大野流浪不知所蹤,不留神造就了你的堅強性格,充其量是副產品。正如被人強姦了,有幸得了個胖小子。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
症。第六你要是覺得值,不妨追隨那隻鷹,讓你兒子、孫子到大西北,也鍛煉鍛煉堅強性格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