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常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對舊有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開放泛指對各種束縛的釋放,經濟合作、技術交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也可以是一國對外部世界的交流。
在中國,提起改革開放往往說成是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這種解釋是不完全的,其實世界各國都在改革開放,中國也早在毛澤東時代已經在改革和開放中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並為後來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註定是個不安份的領袖,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革命勝利以後,他的標新立異一直沒有停止過。他與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在經歷無數次的成功和失敗,付出包括多名至親犧牲的代價,終於砸爛了一個民不聊生昏天憒地的舊世界,建立了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在奪取江山以後,他仍然堅持不斷革命,領導了一場又一場的改革運動。
他改變了中國幾千年農村土地集中在地主手裡的狀況,以土地改革為起點,讓耕者有其田。他組織分到田地的農民,互助合作,成立人民公社,以集體力量發展生產力。他提出黨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企圖通過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儘快實現中國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
他要打破舊文化枷鎖和新生政權出現的官僚主義,不惜發動人民起來造反,目的是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來一次大幅度徹底的顛覆,從而建立一個他所認可的理想化的社會文化。清除新政權中的敗類,教育他們為人民服務。
他的以糧為綱,為鋼為綱。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發展生產力,保障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大政方針是符合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
他的改革是成功的,中國連續多年國民生產總值以8%以上的增長,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世人注目的成績。
毛澤東獨立自主的建國路線與開放並不相悖,而是對中國建國初期外部安全環境的正確選擇。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就十分明確地提出了開放的思想。他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在徹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國家的獨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誼這些基礎之上,同各國建立並鞏固邦交,解決一切相互關係問題,例如配合作戰、和平會議、通商、投資等等。」
顯然,毛澤東所指的「通商、投資」正是中國開放的具體方面。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指出:「自然科學方面,我們比較落後,特別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些都應當有原則地好好學過來,以利於改進我們的工作。」
毛澤東對不解放澳門和香港的「暫不收回,維持現狀,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正是利用這些與外部的通道,作為中國從國外引進資金技術、開展進出口貿易、溝通中外民間往來。
毛澤東積極支持亞非拉人民的獨立解放運動,和一大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不僅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敵對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封鎖,而且為中國走出國門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如果說這些對外交流是打破封鎖階段的話,中國真正的對外開放突破應當始於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正是因為毛澤東正確的外交政策和中國國內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巨大成就,才使長期敵對中國的美國與中國握手。而這塊堅冰的打破,不僅帶來了眾多國家對中國示好,而且為中國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打開了市場。
毛澤東改革開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任何改革開放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憲法原則。其次,堅持獨立自主,互利互惠,不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三是堅持從實際出發,結合中國的國情搞改革開放。四是改革的對象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五是改革的目的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是人民共同福裕。六是開放的宗旨是學習先進,發展自己。在改革的要求上,毛澤東特別提出:「「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對於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符合科學的方面。」
顯然,毛澤東的改革開放不同於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有思想指導,有方法步驟,有規劃目標的。是在正確思想指導下,結合中國客觀實際情況和歷史進程的全面推進。
新中國的毛澤東時代應當指1949年10月至1976年9月。經過毛澤東時代的改革開放,中國的舊文化枷鎖被砸爛,中國社會主義政治體系基本建立起來。中國社會凝聚力空前堅實,中國國家安全問題基本解決。中國的外交取得了重大成果,外部開放環境完全打開。中國的科技力量空前強大,經濟實力已經擠身世界前列。工農業總產值增速超過8.5%,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6.9%。農業連年豐收,工業穩步增長。沒有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沒有失業工人。既無內債又無外債,財政收支平衡。在計劃經濟保障下的國有積累,是中國經濟的強大支柱。
新時期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與毛澤東時代打下的基礎密不可分。沒有毛澤東時代的經濟基礎,沒有毛澤東時代開創的國際環境,沒有毛澤東時代的資本積累,沒有毛澤東時代完備的工農業體系,新時期的改革開放能有如此大的輝煌嗎?
毛澤東時期的改革開放有其歷史局限性和內外部環境因素。新中國建立以後,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國家安全和解決幾億人的吃穿問題。在強敵環伺和舊中國基礎簿弱的情況下,穩定政權和社會,先打基礎徐途發展是正確的選擇。沒有人計算過,新時期的改革開放賣掉和利用了多少國家積累,犧牲了曾經為共和國打基礎的工人農民多少利益。
許多人經常把GDP和財政收入增長作為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且不說這種虛假和帶血的GDP有多少意義,就財政收入而言,據中國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11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11年,中國出讓國有建設用地面積33.39萬公頃,出讓合同價款3.15萬億元人民幣。三十多年來,中國賣了多少土地?為中央和地方財政貢獻了多少?如果沒有土地收入,國家的財政增長又是多少?沒有這些收入,不僅軍事和公共事業無法發展,許多地方政府早已因沒有資金難以維持。如果把內債和外債計算進來,把人民幣貶值的因素考慮進去,把社會發展、資源消耗、社會保障、通貨膨脹和科技進步的原因包括在內,所謂的GDP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又有多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不會比毛澤東時代增長高!
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中共十八大精神學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提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互相聯繫又有重大區別」。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承認和認可了中國改革開放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是對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功和績效的理性分析。
就像總結毛澤東時代改革開放存在的問題一樣,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也需要反省和修正。不能吃著老子的家底還罵娘,更不能拿別人的功勞來粉飾太平。不能賣完了家產才知道日子的艱難,還是要實打實地規劃國家建設。敗家容易創業難,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走出深水區遠比當年改革開放更難。
毛澤東時期的改革開放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死」,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過於死板。而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最大成功是「活」。由於政治上的鬆綁和經濟政策的開放調動和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較快也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
毛澤東時期的改革開放最大的優點是穩,按照社會主義制度原則穩步推進改革。新時期改革開放最大的缺點是亂,是不顧後果的追求發展。
把毛澤東時期改革開放的「穩」與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活」結合起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有規劃有步驟的推進改革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正確道路。
就新中國而言,毛澤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奠基者。新時期的改革開放是毛澤東改革開放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是在毛澤東時代改革開放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013.5.17
文貝 的 其他 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