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卡爾維諾:文學冬夜裡的一名旅人

作者:楊立勇  於 2021-6-5 17: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楊老師讀書筆記)
 
卡爾維諾:文學冬夜裡的一個旅人

 
卡爾維諾可以說是我完全陌生的一位作家,而接觸到他的第一本書竟然就是這本被文學圈津津樂道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以我個人的閱讀偏好而言,這不是一本可以立即給我提供傳統意義上的閱讀享受的書,而是讓我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晦澀文本。但弔詭的是,越讀到後面(尤其是第六章以後),它居然給我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
 
坊間林林總總的各種書評,早已把該書像庖丁解牛般剖析個透,容不得我再置喙一二了。我還是就書論書,純粹從這本書的書名入手。
 
憑直覺,我從該書的書名,就可判斷出卡爾維諾是一名有意識的語言文學實驗高手。通常,作家給自己的書起名字,大多採取名詞,名詞短語或並列名詞,名詞如:《家》,《春》,《秋》, 《教父》;名詞短語(通常前面有定語)如:《白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卡拉馬佐夫兄弟》,《百年孤獨》, 並列名詞如《老人與海》,《戰爭與和平》,《罪與罰》等。書名極少會用到一個完整句,偶爾會只用一個從句, 如《假如我是真的》。但像卡爾維諾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這種用一個條件狀語從句(如果...)和一個殘缺的主句(只有主語「一個旅人」)作書名的,若不是絕無僅有,恐怕也是屈指可數。卡爾維諾那個欲擒故縱,只有主語沒有謂語動詞的殘缺主句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會幹些什麼?如果不是在冬夜,這個旅人又會幹什麼? 如果不是一個旅人,而是一名永久居民,他/她的冬夜又是如何?
 
隨著對該書閱讀的深入,另一個困惑開始糾纏著我:這個書名與該書的那十個獨立故事有一種什麼樣的內在聯繫?為什麼要假設是在冬夜,而不是在仲夏夜?為什麼是一個旅人,而不是其它身份的人?究竟這本書與它的書名想傳遞給讀者一種什麼信息?
 
其實,卡爾維諾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里各個章節和穿插的故事中,通過對主人公人稱的變換,不斷地從各個角度不同層面梳理著讀者與作者的關係以及閱讀與寫作的關係。
 
從開始閱讀該書那一刻起,這個書名就像蕭瑟冬夜裡徘徊在一個偏僻火車站的一名幽靈般的孤獨旅人一樣,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讀完該書,我只能這麼揣測卡爾維諾書名的用意:
 
在文學的冬夜裡,作家/讀者都不過是一個孤獨的旅人,分別登上標著「寫作」與「閱讀」的車廂,朝著各自心目中預設的目的地出發。這一路上,或許他們/她們會有交集,碰撞出各種故事的火花;或許,他們/她們永遠失之交臂,繼續孤獨地寫作/閱讀. . . . .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4: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