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師翻譯筆記)
「平庸之惡」VS. 「惡之平庸」
近年來變成熱門詞的「平庸之惡」,是德國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在報道了「阿道夫艾希曼世紀大審判」之後出版的一本書的副標題。它的英文其實是「the banality of evil」。如果按照準確標準的翻譯,應該是「惡之平庸」。按照標準的翻譯原則,
「平庸之惡」的英譯應該是「the evil of banality」。
那麼「平庸之惡」可以等同於「惡之平庸」嗎?這兩者之間沒有區別嗎?
漢娜阿倫特提出「the banality of evil」這個概念,是對應康德提出的「radical evil」的概念。康德的「radical evil」指的是什麼?應該如何翻譯成中文呢?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Radical evil (German: das radikal Böse) is a phrase used by German philosopher Immanuel Kant, one representing the Christian term, radix malorum. Kant believes that human beings naturally have a tendency to be evil. He explains radical evil as corruption in a human being that takes over them entirely. It has their desire acting against the universal moral law. The outcome of one's natural tendency, or innate propensity, towards evil are actions or "deeds" that subordinate the moral law.
康德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因此,他的「radical evil」翻譯成「本性之惡」剛好天衣無縫。
無論是康德還是阿倫特的概念,「evil」(惡)都是概念的主體,「radical」(本性的」或者「banal」(平庸的)都是「evil」(惡)的屬性。康德認為,惡出自人的本性,因而具備著主動和激進的性質;阿倫特則認為:邪惡不一定非得是面目猙獰的惡魔。它往往出自平淡無奇乏善可陳的平庸之輩之手。
而在「平庸之惡」這個概念里,「平庸」是概念的主體,「惡」成了它的屬性。它容易給人的誤解是:但凡平庸的人或事都是可惡的。這與阿倫特的概念有天壤之別。我們這個世界上,平庸的人和事十有八九,但它們不一定構成邪惡。反而,我們這個世界上的邪惡,十有八九都不是能夠成為千夫所指遺臭萬年的梟雄所為,而是由邪惡鏈條上無數個平淡無奇乏善可陳的小鏈環合力而成。
因此,我覺得,「平庸之惡」有偷換概念之嫌,不如「惡之平庸」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