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裸而不色的母性藝術衝擊力

作者:楊立勇  於 2018-11-20 16: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3評論

裸而不色的母性藝術衝擊力

新東方老闆俞敏洪犯了讀書人一有錢就好為人師的毛病,信口開河一句話就冒犯了全中國的女性。

剛好我在讀熊培雲的《慈悲與玫瑰》,其中提到了西門與佩羅的故事:

"西門是個在古羅馬被判了死刑的基督徒,他在獄中挨餓。同為基督徒的女兒佩羅經常到監獄探望他。為了讓父親活下去,佩羅每次都會用自己的乳汁餵養他。最終佩羅的行為被獄卒發現並報告當局,但佩羅的「利他主義"行為獲得原諒,並且感動了當局,隨後西門也被釋放。這個故事後來被魯本斯等藝術家畫成了油畫。"

而我最近也在巴黎羅浮宮看到有關此題材的一件雕塑一件浮雕。以前在網上就看過魯本斯和其它藝術家的油畫。這次站在潔白的石雕面前,還是被一種聖潔的「母性之光」深深震撼了。

無論是雕塑還是油畫,佩羅的造型都是頭部扭向另一邊,臉部神情倉皇警覺,眼睛張望著,好像在預防被獄卒發現,又好像不忍直視自己的父親。父親的神情則各有不同:有的是雙目緊閉,有的則是雙眼無神,有的甚至目露凶光,但都顯出是備受缺水之苦,貪婪地吸吮女兒的奶水止渴。

突然聯想到,80年代初期中國有一出芭蕾舞劇《沂蒙頌》,裡面也有類似情節:身負重傷的解放軍方鐵軍強忍疼痛追趕部隊,終因缺水而昏倒在地,被來挖野菜的英嫂發現。傷員急需水搶救。回家取水路程遠,留下親人不安全,怎麼辦?英嫂果斷地用自己的乳汁救傷員。以八十年代的中國那種政治氣候,敢於用這麼離經叛道的藝術表達方式來達到「政治正確」的目的並獲得官方首肯認可,是需要有「捨得一身剮」的勇氣的。

《西門與佩羅》被西方藝術家創作出雕塑,浮雕與油畫,卻沒有被搬上舞台。《沂蒙頌》被中國藝術家搬上舞台,卻沒有藝術家把它創作成雕塑,浮雕或油畫。

在兩個故事雖然時空背景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超常規題材產生的張力撞擊人心:母乳喂子女乃天經地義人之常情,《西門與佩羅》反轉成女乳喂父,《沂蒙頌》反轉成女乳喂兵。這種有悖倫常的行為卻又帶著強烈"利他主義"獻身精神,這種巧妙的結合馬上產生一種強烈的扭力,把我們的慣性思維扭脫「審美舒適區」,造成一種輕度不適感和強烈好奇心,從而產生了藝術家預期達到的藝術衝擊力。

《西門與佩羅》最典型地體現了西方古典裸體藝術美學原則――裸而不色,與聖經故事中的「聖母」形象遙相呼應。 《沂蒙頌》則大膽打破了革命時期的禁忌,給清教徒式的晦暗畫面塗上一絲「聖母」的光輝。

這兩個題材都有一種女性對男性的救贖的隱喻,對無私奉獻的母性的禮讚。

我估計俞敏洪可能沒看過《西門與佩羅》和《沂蒙頌》。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農家苦 2018-11-20 22:22
楊兄,俞敏洪可能沒看過《西門與佩羅》和《沂蒙頌》,但美國的國會議員和大法官,中國的人大代表,我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他們並沒有因為這兩幅作品而改變制訂法律的意願,中美兩國的監獄里也都有女囚,女人販毒照樣會被判處死刑,儘管她們販毒藏毒運毒可能還出於神聖的目的。對此,你怎麼解釋?藝術與現實,藝術作品所宣揚的人性,母性,是帶有普遍性的一面。人性是多面的,複雜的,現實是不會只相信藝術所揭示出的那麼一點點光輝人性的。
回復 地稅局 2018-11-21 08:48
  
回復 布依族 2018-11-21 11:19
俞敏洪說了句實話,結果刺激了很多人那敏感又脆弱的自尊心,國內拜金多嚴重啊,還不讓說了,非咬文嚼字的辯駁,不自信的人,不自信的民族才辯解,強悍人和民族不需要解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6: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