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看到一柱中國文藝復興的燭光

作者:楊立勇  於 2013-5-28 17: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活動報道|已有7評論

昨晚,在溫哥華西區一處幽靜的私邸中,我看到一柱中國文藝復興的燭光。

 

一場名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欣賞晚會」的小型家庭式音樂會,在一個不顯山露水的中國家庭中舉行。燭影搖弋,衣香鬢影,葡萄美酒夜光杯,驚艷霓裳羽衣曲。一對來自芬蘭的音樂組合---「白雀」,男樂師彈奏一種叫「魯特」的古琴,女歌手用英,法,意文分別演繹了繆斯眾神的天籟之聲。那次第,怎一個「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得了!

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窮折騰以後,中國終於重新出現了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別名叫「暴發戶」。這個剛剛洗腳上田扛著鋤頭坐進賓士車裡的階級,往往以「錢多人傻」的二愣子姿態,做出種種近乎荒唐白痴的財大氣粗「壯舉」:悍馬車拉煤,搶大白菜般的搶購黃金,直升飛機送餛飩湯到球場等等,令世人側目。

可是,經過了「錢多人傻」的必然洗禮后,有另一個階層悄然地從中脫穎而出。他們大多受過正規的科班教育,在體制內混過,在體制外下海弄潮致富。他們不炫富招搖,低調謙和,潛心學習各種提高生活品味的鑒賞,緩慢而穩步地朝著真正上流社會的方向攀行。

於是,他們的社交方式,不再是煙霧繚繞的後院燒烤,或者是蔥蒜糖醋味十足的「Pot Luck」會餐,也不是折磨耳膜的卡拉OK,更不是雙眼布滿血絲的通宵麻將。

要的,就是一種格調(上海人叫「腔調」):大門口的台階上排列著精心挑選配插的鮮花;賓主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必須正裝出席;鋼琴上,壁爐上,窗沿上,擺著各式高低大小的淡乳白色蠟燭;請來專業的catering服務公司人員把精緻可口的糕點和水果擺在潔白餐桌上(如果你帶著大口朵頤的期待而來,將會大失所望,因為很抱歉,今晚要款待的是你的視覺和聽覺,而不是你的味覺和食慾。這種檔次的酒會只有finger food, 不提供all-you-can-eat)。

 

 

 

 

音樂會不是我們在電視電台上耳熟能詳的現代音樂,而是幾近消亡的1617世紀的遠古之聲。音樂開始時,屋裡的電燈全部熄掉,只有燭光點點,人影幢幢,彷彿真的回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某個古堡里。縱使你其實根本聽不懂他們唱的什麼,就像你在聽《十面埋伏》的琵琶曲一樣茫然,但是,你依然凝神屏息,沉浸在一片思古幽情中久久不能自己……

正是在這點點燭光中,我看到了中國文藝復興的一絲希望。

希望新中國的有權之士,有錢之士,有閑之士和有識之士,都能夠從這個中國家庭窗口昨晚透出的那一柱燭光中得到某種啟迪。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9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劉小雨 2013-5-29 00:52
喜歡這樣的家庭式音樂會,但是需要周邊的一種環境和眾的存在
回復 自由之靈 2013-5-29 10:44
這個,好像不是中國的文藝吧?
回復 穿鞋的蜻蜓 2013-5-29 10:51
有趣的題目
回復 白雪綠竹 2013-5-29 10:56
精緻文化的興起是一種進化。
回復 Lawler 2013-5-29 11:05
自由之靈: 這個,好像不是中國的文藝吧?
在中國家庭里的一柱文藝復興的燭光!
回復 笙簫難默 2013-5-30 00:20
希望這樣的群體越來越大。
回復 macrofan 2013-5-30 03:19
Well, 喜歡歐洲古典音樂還真挺不容易,你看,按樓主的話來講,這些都是「幾近消亡的16,17世紀的遠古之聲」。但這和中國文藝復興沒有太大關係,頂多是一些中國人喜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不過樓主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這些音樂在歐洲人自己的文化中都幾近消亡?中國文藝的復興是否一定要從喜歡(幾近消亡的)歐洲古典音樂開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0: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