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死亡,是理想主義者的最後一站---《最後一站》觀后

作者:楊立勇  於 2012-12-20 14: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大話影視|已有1評論

關鍵詞:, , 理想主義

《戰爭與和平》令托爾斯泰千古流芳。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晚年的家庭生活卻只有戰爭,沒有和平。

托爾斯泰晚年離家出走,客死無名車站。死亡,成了一個理想主義者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

這就是電影《最後一站》的內容。

看了這部電影,才明白造神運動原來不是馬列老毛小金們的原創發明。晚年的托爾斯泰,已經不僅僅是一名著名作家,而成了一種莫名其妙的烏托邦式理想主義的教父。出身豪門錦衣玉食的他,異想天開要廢除私有制,因而獲得一大批無產階級追隨者的頂禮膜拜。他漸漸被這批狂熱的理想主義者所綁架,被迫將自己的著作版權無償贈與空洞無物的「俄國人民」。彌留之際,他連想見夫人一面的願望,都被身邊的親信和自己的女兒所阻攔。這和毛澤東晚年的境況何其相似乃爾!

貴族吃飽飯沒事幹,百無聊賴異想天開要和自己所屬的階級作鬥爭。這種矯情的理想主義歷來是備受被統治階級大力謳歌頌揚的。當年,多少地主資本家的少爺小姐慷慨奔赴延安,文革期間多少走資派的子女帶頭批鬥自己的父母,不就是托爾斯泰式的矯情么?這種理想主義往往很不徹底,且帶著幾分虛偽的成份:托爾斯泰一邊享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貴族生活,一邊義正詞嚴譴責傭人成群服侍富人的生活方式。他讓妻子接連生了12個孩子,卻要他的信徒們奉行禁慾主義。他擁有大量農莊,靠著眾多佃農們的供奉,他才有如此閒情逸緻構思他的鴻篇巨著。

他的離家出走,多多少少有幾分返老還童式的衝動。他深陷自己一手造成的困境無法自拔:一方面,他必須保持他在信徒心目中的神聖崇高地位,說要廢除私有制,把土地分給農民,把版權給予人民,「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只好硬著頭皮撐下去。一方面,他必須忍受夫人的抱怨和嘮叨。負氣的他想用一走了之來逃避。他的出走漫無目的,一路向南。年事已高的他經不起舟車勞頓,一病不起。

耐人尋味的是,彌留之際的他,心中牽掛的並不是他曾經慷慨激昂為之鼓吹的理想,而是和他相濡以沫幾十載,為他生下12個孩子和手抄7遍《戰爭與和平》的結髮妻子!在死神面前,人才是最真實的。

在那個無名小站,托爾斯泰終於結束了他與自己靈魂的戰爭,獲得永遠的和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秋收冬藏 2012-12-20 22:28
小說很熟悉,但這電影沒看,謝謝指點。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23: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