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原普通話語系的讀者,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距,向來不大關注粵味作家(包括香港,新馬印一些華文作家)。一直被邊緣化的粵味作家也自甘偏居一隅,一心守住香港東南亞和海外華僑這批粵語讀者。因此,他們的作品字裡行間穿插著濃烈粵味的俚語俗語成語。粵語讀者讀起來心領神會,回味無窮;普通話讀者讀起來則如墜雲霧中摸不著頭腦。
粵語方言地區是一個對吃講究到近乎病態的群體,因而粵味俚語俗語成語便順理成章地透著一股撲面而來的煙火氣:
臉上長了一對食糊的大眼睛(食糊是麻將術語,指贏了的意思)
不稀罕吃濕濕碎碎的人間煙火(零零星星的意思)
食得鹹魚抵得渴(即然做了,就必須承擔後果的意思)
砌生豬肉(扣上莫須有的罪名)
他講一口不湯不水的上海話(很不到位的意思)
有好些形容神態舉止的四字成語:
導演又沒有誓神劈願表態跟足原著。(對天發誓)
閒蕩街頭也會失驚無神停腳行注目禮(突然)
嚇得我手騰腳震。(四肢發抖)
兩個人攬身攬勢。(拉拉扯扯,摟摟抱抱)
兜口兜面(迎面,撲面而來)
還有許多無法理喻只可死記的俚語:
地膽拍拍胸脯權充帶街(地頭蛇,導遊)
人家又沒講明包生仔(打包票)
孤寒成性(吝嗇)
益街坊(給大家帶來好處)
摸面珠(臉頰)
我只對老明星起痰(有濃厚興趣)
唉!縱然我對倪匡蔡瀾黃沾亦舒李碧華張小嫻起痰,打開書兜口兜面來一大堆俚語俗語成語,還不嚇得我手騰腳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