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影評】久醫成病VS-久病成醫----電影《危險方法》觀后

作者:楊立勇  於 2012-9-18 14: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大話影視|已有3評論

 

 

我老覺得,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恐怕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職業了。終日面對心理不健全的病人,巨細無漏地聆聽他們/她們的胡說八道,往往還要設身處置進入病人的角色去溝通和誘導。久而久之,恐怕醫生自己的精神也有點不正常了。

 

電影《危險方法》證明了我的「久醫成病」這一臆想: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榮格,在治療俄國猶太女病人斯皮勒林的過程中,從她受虐狂的快感中得到啟示,對自己的本質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可是當他把病人的病治得七七八八的時候,他自己卻差點瘋掉了。

 

他本來是一個品行端正的醫生,有一個傳統意義上幸福的家庭。在那個沒有什麼避孕措施和娛樂活動的年代,一個幸福家庭的副產品就是一連串的孩子。(榮格的導師弗洛伊德除了抽雪茄,就是一口氣接連生了六個子女。)

妻子不斷的懷孕,讓榮格的潛意識裡有了一種恐慌(至少弗洛伊德是如此解讀榮格的噩夢的)。斯皮勒林的歇斯底里和透過歇斯底里流露出來的狂野與不羈,令榮格久被壓抑的慾望身不由己地被喚起。他揚起皮帶毫不留情地抽打斯皮勒林的屁股所獲得的快感,是他從相敬如賓的妻子那裡無法得到的一種滿足。當然,和許多道貌岸然的教授學者一樣,在享用了痴心女人的身心奉獻之後,榮格最後還是揚起道德的皮鞭毫不留情地抽打了她的尊嚴,回到富有而又優雅的妻子身邊。可是,已經脫了韁的野馬,蹄子再怎麼也收不回來了。榮格,這位專門以治療精神病人為生的醫生,從此自己的精神卻陷入了空前的恍惚和抑鬱。

 

反而是一開始就病得不輕的斯皮勒林,經過了榮格和弗洛伊德的實驗性治療,不僅病癒,自己還成了一名合格的心理醫生。這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久病成醫」。

 

久醫成病VS久病成醫,這就是我從電影《危險方法》中領悟到的人生悖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總裁判 2012-9-18 20:25
基本上你要做好一個精神醫生,首先要得到病員的認可,那麼你得盡量象他一樣去做人,不瘋才怪!
回復 祝君平安 2012-9-22 11:09
久醫成病VS-久病成醫---總結得太好了。

精神病專家和心理醫生,按職業要求,一定會在一段時間內到其他心理醫生那裡去做心理輔導,去清除職業所帶來的心理困擾。但若一直從事這種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工作,醫生自己的心靈沒有達到真正的覺悟時,一定還是會受其困擾的。

其實,佛祖施加摩尼才是最高明的精神和心理醫生。他從35歲覺悟後到死時近82歲的四十多年時間裡,一直在幫助不同的人走向真正的心靈解脫,並且他自己從來沒有受到任何求助者所帶來的困擾,因為他了解萬事萬物的本性真相,他不是讓病人通過移情來得到治療的,他是通過教會病人自己通過實踐-內觀修行來看清事物的本源,從而達到解脫。當然真相只有一種,可不同的人解脫的方法卻各不相同,所以佛經才會有那麼多種。

我也曾因想解脫內心的痛苦而學習心理學,並成為心理諮詢師,雖然幫助過不少人,但我並沒有從心理學上得到真正的心靈自由。相反在學習佛法(非佛教)后,覺得所獲得的心靈自由卻越來越多,因為佛法是教人看清事物的真相包括人性的本質和解脫方法:苦、集、滅、道,並且以自我實踐為主,比如內觀的靜修,才是讓有情緒或精神方面困擾的人達到解脫的最佳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沒有副作用,而且可以說修行得時間越久,世間能困擾你的東西就越少。
回復 祝君平安 2012-9-22 11:54
心理學對有心理問題或精神問題的人的幫助是有限的。問題的解決也是暫時的,就象是生病吃西藥,它解決的只是生病的暫時結果,而不能解決產生病的根源。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3: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