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帝國的陷落. 拜占庭的教訓

作者:一葉秋風  於 2018-2-4 16:4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政治軍事|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拜占庭帝國滅亡:無人回應的「教訓"

2008年1月,為紀念拜占庭帝國陷落555周年,俄羅斯拍攝了一部長70分鐘的電影《帝國的滅亡:拜占庭的教訓》,電影解說人,腳本作者是東正教大司祭吉洪·謝夫庫諾夫。該片播放后立即引起反響,成為俄羅斯本年度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電視台為此專門做了訪談節目,將吉洪·謝夫庫諾夫本人、作家、學者、政論家等請到一起,展開討論,許多俄羅斯著名報刊雜誌都曾刊載相關文章,發表看法。該片甚至引起歐洲國家重視,紛紛做出解讀——類似討論至今也沒有結束。

在莊嚴凝重的音樂中,大司祭吉洪·謝夫庫諾夫開始了對拜占庭帝國歷史的娓娓講述:拜占庭帝國是最偉大、最長壽的帝國,存在了1123年,超越所有帝國、最輝煌的文明,曾對世界產生深刻影響。隨即話題一轉,講到西方與俄羅斯對拜占庭文明的不同態度以及兩者之間的不同發展道路:不計其數的財富被十字軍劫掠(至今還藏在倫敦、布魯塞爾、紐倫堡、巴黎等地的博物館),拜占庭的財富使威尼斯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並決定著各民族的金融命運,也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瘋狂發展,「野蠻的西方靠侵略、掠奪、摧毀拜占庭帝國也變成了文明的西方」。


解說人承認:俄羅斯人的祖先雖也曾掠奪了帝都(君士坦丁堡),但是,與西方人不同,羅斯人認識到:「拜占庭真正的寶藏不是黃金、寶石,甚至也不是藝術和科學,而是上帝!」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考察各國后發現,只有在拜占庭才有人與神之間的交流。走進聖索菲亞大教堂,大公讚歎:「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是置身天上還是塵世」。羅斯人沒有建銀行、資本、博物館,而是建立了羅斯國家,成為拜占庭的精神繼承人。

於是就產生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偉大帝國最終走向衰亡?《拜占庭的教訓》提供一個文本,其揭示的根源讓我們收穫了豐富龐雜的信息,其中體現了對蘇聯帝國解體原因的認識和對蘇聯命運的歷史悲嘆俄羅斯社會政治現實、俄羅斯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對俄羅斯現狀、及其問題的解答;俄羅斯內政外交中發生的一切「路標轉換」 等等。《教訓》仍延續了1991年以來俄羅斯思想界的命題,對於了解俄國動態的人來說,這些都有似曾相識之感。當俄羅斯和世界經歷了非同尋常的2008年後(北京奧運會、俄-格軍事衝突、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等等),《拜占庭的教訓》提出的問題似乎佔據了俄羅斯思想的制高點。

在《拜占庭的教訓》看來,導致拜占庭滅亡的,並非外敵侵略、自然災害(地震),而是內部問題。首先是拜占庭國家喪失了對金融的控制,大批資金流向發展中的歐洲。拜占庭主要的資金資源是從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行的龐大的國際貿易中收取關稅,而「西方」(即歐洲)用真真假假的欺騙手段,與阿列克謝·科穆寧皇帝簽署了國際貿易合同《黃金文書》,嚴重損害了拜占庭的利益。在外來商品衝擊下,帝國的農業和手工業迅速衰退,安德羅尼克皇帝試圖挽回危局,但為時已晚,他本人也被殺害。威尼斯作為國際金融寡頭,1204年招募了由法國人、德國人等組成的十字軍劫掠、焚燒了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宣布向否定全歐洲價值的體制宣戰,隨後,西方開始將拜占庭帝國視為「邪惡帝國」——「這一形象甚至在以後都曾被從意識形態武庫中取出運用」。儘管50年後,君士坦丁堡被解放,但是,已經遭受致命打擊,元氣大傷。

另一個問題是腐敗和寡頭。儘管反寡頭、反腐敗鬥爭持續很久,但見效甚微。國家對寡頭失控,直到1453年土耳其人兵臨城下時,寡頭們都不願拿一分錢,而且還在繼續撈取國庫所剩無幾的錢。在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年輕的土耳其蘇丹震驚於一些普通市民的富有,國家卻無錢用於防衛。蘇丹將幾名富有市民叫來,問:為什麼你們不出錢用於城防?這些市民無恥地答道:我們就是為蘇丹陛下您珍藏這些錢的。蘇丹對他們處以極刑:砍去頭顱,屍體拿去喂狗;而那些逃往西方、試圖藏匿財富的寡頭們同樣未得善終——被西方朋友無情地搶光,在赤貧中過活。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帝國後期政策搖擺不定,朝令夕改,甚至皇帝頻繁更換,導致政治不穩。瓦西里二世是最成功有為的拜占庭皇帝(是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的教父),他建立了垂直權力體系,消滅了邊疆的分裂運動,鎮壓了叛亂省長和寡頭,清洗了政府,將被掠奪的財富收歸國有;他在位期間每年收入90噸黃金(俄羅斯直到19世紀初才達到這一數字),甚至留下一筆巨大的「穩定基金」,用于軍事改革和建立職業軍隊,可惜被繼承人揮霍,導致社會腐化、墮落。拜占庭史學家米哈伊爾·普塞爾痛苦地寫道:正是由於不合理花費,使帝國生病了。

帝國晚期還出現了民族問題。由於希臘人的傲慢,導致帝國歧視斯拉夫人,使他們被疏離、互相敵視——他們本可在反擊土耳其人的鬥爭中幫助帝國的。西方從中挑唆,讓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仇視希臘人。西方也曾答應給斯拉夫人物質和軍事援助,但只是欺騙,使巴爾幹各族長期處於土耳其的桎梏之下。帝國對遙遠的邊疆地區失控,各省與首都產生深刻矛盾、走向分離,國家日漸衰弱。帝國境內大量異族人侵略性十足,他們對帝國虎視眈眈,並排擠信仰東正教的本地人。

內部分裂和走西化道路。從13世紀末期開始,帝國內部形成兩派,一派主張要依賴自身力量,發展自身潛力,西方道路只是備選,經嚴格檢驗后局部實行;而親西方派則認為拜占庭帝國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已經衰竭,必須走西方道路,徹底變革國家制度。在西方支持下,親西方派佔了上風。在他們的領導下,帝國內部實行了軍事、經濟改革,導致帝國在精神和物質方面走向毀滅。西方派還重審國史,他們不是理性地批評,而是讓社會「毀滅性地自辱」,「一切西方的東西都被拔高,一切自身的都被貶低了」。拜占庭史被歪曲,信仰和傳統都被顛覆,軍隊被貶損。富有的拜占庭青少年到外國上學,學術精英移民西方。一位匈牙利人烏爾班提議皇帝建巨炮對付土耳其人,但是國庫沒錢,富人又不願出錢,烏爾班憤而投奔土耳其蘇丹,蘇丹為烏爾班的大炮項目傾力投資,於是,「這位拜占庭學校畢業的優等生終結了帝國」。

軍隊改革失敗:拜占庭帝國原有一支有效的常備軍,但是建立新型軍隊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而瓦西里二世留下的穩定基金已被揮霍。當時,帝國嚮往西方的騎士制度,決定按照西方模式改革軍隊,最終摧毀了軍隊。

此外,「最可怕的打擊」是教會合併,東正教會服從羅馬教皇,1274年,拜占庭使者首次承認羅馬皇帝的無上地位。但是,後來的教皇主張歐洲利益至上,要求拜占庭按照西方模式徹底變革,因拜占庭沒有照辦,就將拜占庭皇帝米哈伊爾·帕列奧洛克革出教門,號召歐洲對其發動新的十字軍東征。由於拜占庭人背叛了信仰,也喪失了人民對政權的信任。拜占庭人的精神被摧毀了,「而這是摧毀國家的最後一擊:人民不想再活下去,甚至不想繁衍後代」。很少有家庭生孩子,新生兒常常因為缺乏父母呵護而死去;墮胎成為普遍現象,自殺成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意識形態崩潰、或失守:帝國主動放棄了對人民的意識形態教育,迎合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國家意識形態是對個人的暴力」的蠱惑性思潮,因而,侵略性思想便大行其道。意識形態危機導致悲觀主義情緒蔓延。社會道德墮落、互不信任、沉迷於占星學,酗酒成為殺害男性人口的大患,知識分子沉迷於新的神靈崇拜,「有意識地、無恥地摧毀了人民的基督教信仰基礎」,家庭危機也出現了,帝國的出生率越來越低,14世紀末、15世紀初的150個拜占庭知識分子中,只有25人建立了家庭。「一個曾經為世界提供了精神飛升的巨大榜樣的偉大民族中,現在充斥著恬不知恥和內訌。

14世紀初的一位俄羅斯朝覲者曾寫道:希臘人是一些沒有愛的人」。 「一些有識之士雖然看到了帝國的滅亡前景,但他們的聲音沒人能聽到」。在教會合併后,連教皇都信仰了拉丁歐洲的信仰。

最後一個因素,面對土耳其強敵,西方背叛了拜占庭的利益。1453年4月,土耳其人圍困君士坦丁堡,有人曾勸蘇丹撤圍,以免兩線作戰。許多人都相信,西方會援助拜占庭。但蘇丹沒有聽從,而歐洲也沒有兌現承諾。帝國內部還有「第五縱隊」。除了西方派之外,又有了親土耳其派,首席大臣盧卡·納塔拉是親土派代表。君士坦丁堡城破后,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打算任命他為君士坦丁堡長官,但是此前,聽說納塔拉有一位14歲的兒子非常美貌,要求他做自己的孌童;納塔拉感到震驚,拒絕這一要求,於是他和他的兒子都被殺死。最終,帝國無可挽回地走向滅亡。

在一番歷史巡遊之後,主持人開始抒情地感慨現實: 「現在居住在伊斯坦布爾的是另一些民族,實行不同的法律和別樣的道德。拜占庭的遺產對於外來者來說是異類,因而要麼被摧毀,要麼被徹底改變了。那些沒有被征服者消滅的希臘人的後代在很多世紀里都成為自己國土上的無權的奴隸。

西方對拜占庭及其繼承者的仇恨之深,已經滲透到基因里,持續至今,甚至連西方自身都不可理解」。「如果不理解這一奇怪、但卻確切無疑的事實,我們就冒險不能理解早已逝去的歷史、以及20世紀、甚至21世紀歷史中的許多事情」。 

「在革命前,我國曾對拜占庭進行認真的研究,但從理論知識中我們沒有做出應有的結論。蘇聯的第一個十年中,拜占庭問題研究被翻轉了,後來被官方禁止,而且布爾什維克鎮壓了所有留在國內的拜占庭問題專家,少數人逃往國外。1943年蘇聯高層遵照斯大林的命令,通過決定恢復對拜占庭問題的研究。為什麼恰恰是1943年,難道不能找到其他時機嗎?確實不能,斯大林終於明白:應該向誰學習歷史」。 「一個偉大城市,如此長久地遺忘了父輩的古老法律,甚至也沒有為它保留名稱,但她仍可最後一次服務:講述一個大帝國前所未有的偉大和大幅衰落」。

一切類似的歷史影片都最終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多方詬病,《拜占庭教訓》也未能逃脫這種命運。有人從中挑出了歷史知識的「硬傷」,如,7世紀時,阿拉伯幾乎佔領了拜占庭的全部領土,偏安一隅,而電影給人的感覺,似乎在一千多年中,拜占庭始終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偉大帝國;還有人則認為是政治、意識形態宣傳,為俄總統選舉造勢,是官方訂貨。但也有人積極肯定了該片,認為這是在宣傳方面對西方的回擊。有史學家表示:該電影當然無關乎學術研究,但卻有助於教育青少年,培養愛國心。而最重要的,是從該電影中可以解讀到俄羅斯思想、政治生活中發生的某些潛在或現實的變化。

《拜占庭的教訓》把近年來俄羅斯思想界、政界的主要動向都不同程度地加以糅合,通過拜占庭帝國這一軀殼概括、展示(電影中甚至直接用「西方」的字眼,而不是歐洲、或某個特定國家),如:俄羅斯傳統對西方文明的優勝,對西方文明的鄙薄:「當拜占庭文明達到頂峰時,歐洲還在侵略、掠奪,掠奪、侵略」;西方是狡詐、虛偽、不可信任的,對拜占庭(俄羅斯)有不可理喻的成見,對拜占庭的文明的核心價值東正教很不屑,甚至仇恨,因而判定:應該消滅(「如果需要,就將拜占庭與其精神繼承人一起都消滅」);西方稱拜占庭是「邪惡帝國」(而里根政府曾將蘇聯稱為「邪惡帝國」);多年來,在蘇聯解體、車臣戰爭等問題上,俄羅斯學界一度流行西方「反俄陰謀論」,同理,西方也有摧毀拜占庭的陰謀。俄羅斯是一種特殊文明,必須走特殊發展道路,正如「拜占庭既不是西方,也不是東方」一樣;對集權制度的歷史作用予以肯定:「拜占庭是個集權的官僚國家,這絕不是她的弱點,而是一種歷史性力量」,相應地,包括蘇聯模式在內的中央集權制度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帝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將國家視為最高價值之一,「這在信奉個人主義的西方是不可理解的」等等。此外,俄羅斯的現實問題也幾乎被簡單照搬到拜占庭歷史中:腐敗、寡頭、人口減少、出生率下降、資金外逃等等。

《拜占庭的教訓》這種用現狀關照歷史、用歷史演繹現狀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東正教的雄心壯志:只有東正教可以救贖俄羅斯。東正教覬覦俄羅斯國教的地位,控制俄羅斯國民的靈魂,實現政教合一,再現俄羅斯帝國時期東正教、君主專制、人民性三位一體時代那樣的輝煌。此外,近年來俄羅斯學界還有一種「回歸」帝國傳統的傾向。許多俄羅斯學者認為,帝國管理模式適於俄羅斯,並為此積極論證,出版社還曾推出一批「帝國思維」叢書,武裝人們的頭腦。以帝國為題的學術著作、政論、層出不窮,帝國似乎也是俄羅斯的備選方案。

而更深遠的一個背景是:從1991年新俄羅斯誕生后不久,俄國政治精英就發現了意識形態缺失。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可以用來摧毀蘇聯,但卻不足以用來建設新俄羅斯;在摧毀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制度之後,俄國無法凝聚國民,也無力應對西方的意識形態和戰略壓力,融入西方的道路已被證明行不通,甚至只是招致屈辱。1996年,葉利欽總統就下令制訂相應的國家意識形態,但是,葉利欽在其任內未能完成這一使命;繼任的普京總統在內政外交方面雖有很大起色,但同樣是力不從心,「主權民主」、國家民族主義、以及正面積極的評價蘇聯歷史,僅僅是為建立新的國家思想儲備了材料,但本身卻不是國家意識形態。就完成這一重大任務來說,俄羅斯政治家和思想家們仍然在探索的道路上,但已是呼之欲出。

2008年8月8日,在南奧塞梯,俄羅斯還對西方主導下的世界秩序發起斷然反抗,為俄羅斯制訂國家意識形態注入動力,填充了內容。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俄羅斯的影響較輕,俄羅斯甚至主張取代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俄羅斯對於走獨立道路已找到自信。 1951年,俄羅斯哲學家伊利英曾寫道:「俄羅斯知識分子想象說,似乎俄羅斯應該借鑒西方現成的國家模式、並將其移植到俄羅斯后,一切就會好起來——這樣一個時期已然過去」。現在,俄羅斯面臨史無前例的歷史境遇,看起來,1990年代初期的類似「想象」的時代也已一去不回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7: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