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進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瓷器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花雲龍象耳大瓶」(大衛對瓶)。有關它們的傳說,耳熟能詳,今日居然親眼所見,心生感慨。想象著如果它們還在中國,是否也會和其它四舊一樣被砸得粉碎。。。 (這對元青花瓷,被譽為「斷代標準器」,因為它顛覆了明代以前沒有好青花的古代瓷器學史上的定論。它們原擺放在北京智化寺的祭台上,民國初年因為中國人自己不識貨,幾次拒絕收藏而被廉價賣到海外,最後被英國收藏家戴維德得到后並捐出。)
青花瓷生產的鼎盛期應該說還是在明代。尤其是官窯對產品精益求精,晚期民窯以產品量大為特點。從青料,彩釉,到造型等等因素考量,其傳世品並不是很多,但這次在大英博物館中真可謂大飽了眼福。




青花瓷,在紋飾布局上有疏朗、繁密兩大類。總體特徵是清楚利落,一氣呵成。紋樣的細線條多為實筆,粗線條與紋飾為勾勒渲染,十分規矩,不出邊線。 


主要紋飾多見各種折枝瑞果,如荔枝、石榴、香椽、桃子等,還有纏枝蓮、牡丹、苜蓿、蓮瓣、蓮池、雲龍、藏文等等。 
而其邊飾大致有蓮瓣、梅朵、卷草、蕉葉、朵花等。胎質也是細膩潔白,更因為其年歲的沉澱磨練,潔白漸顯玉色溫潤,韻味隱含,新品的耀眼強光毋現。那種清雅淡和的風韻,令我感覺到自己是靜立於梅溪,忘乎了塵世。。。 
|

比較起青花瓷,我也偏愛清代的粉彩,特別是薄胎彩瓷,因為其做工極其精巧之外,那種生怕被纖縴手指輕輕捅破的細柔嬌嫩,與我的內心總有一絲割不斷的相連。而彩瓷上的古人悠閑,花木蟲鳥的色彩生動豐富,也是我喜歡細細把玩的原因之一。
PS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位於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而進大英博物館參觀是免費的。他們的先賢曾經很早就認為:沒有任何一種文明體系應當壟斷和主導人們各自對於價值、興趣、理想和信念的獨立判斷與熱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