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是中國水鄉生,水鄉長,不久前遊了崇明島蘆花盪。這蘆葦在我們水鄉到處可見,生長在河溝池塘,大多成片生長,有時一眼望不到邊。那一天很冷,風嗖嗖,一陣風過,枯黃的大片蘆葦低頭搖曳,或晃動細長的薄弱軀幹,發出淅淅颯颯的聲響。但蘆葦的習性是大片群居,互相的依靠,不管風是如何強烈,氣是如何寒煞,依然不倒,來年春夏,繁衍更旺,生生不息。蘆葦葉,是包粽子的素材,清香碧綠,尤其是那蘆葦的根,交錯難拔,很難割斷,質地如玉而又清涼,止咳潤喉,還可入葯。
那天還順道拜訪了搞中國古漢語和文化的一位教授朋友的家,看到他新近不惜代價購買和收藏了不下千冊的線裝書,忽然回想起以前我們家中的線裝書藏書樓,被文革小將花了幾個小時而燒毀,幸虧有一部分研究價值很高的部分藏書已經捐獻給上海圖書館,免於災難,今日突然睹物傷感,心中一陣凄涼的來襲,猶如寒風中的低頭蘆葦,不堪回首。。。
又欣賞了他出示的紀曉嵐平生與朋友的信札手寫影印本的卷冊,幾十位當時的名家文人的修養和才氣躍然於書法的字裡行間,真是賞心悅目,感嘆如斯。。
在餐館里,特地要了一碟蘆花盪的湖泊炒螺螄,滿足了對童年舌頭上的記憶,那一種美國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的河鮮味。。。
看了一幅又一幅的照片,突然心有感觸:中國大地蒼茫猶如這蘆葦盪,百姓如風中蘆葦,頑強生長,代代相傳,強風一陣陣吹過,在長年累月中孕育了幾千年文化和藝術,有人試圖放一把火燒了這蘆葦盪,但也許你可以燒掉上面乾枯了的蘆葦,但你燒不掉那頑強交錯的盤根,如果我們再一次心浮氣躁,不加甄別,再放一把大火燒了蘆葦盪,其結果會是怎麼樣?!
1.蘆葦低回頭,河盪埋根莖:

河浜彎曲轉,小舟難直行:

強風又吹過,何時腰可挺:

流水無聲去,滋潤散有形:

回首千萬次,赤腳玩水情:

歸鄉尋舊路,不知何處名:

2.寒冬的苦蓮,其根深藏污泥之中,等待的還是發芽繁衍:

3,朋友家前的蠟梅,也特顯中國人在惡劣環境下求孤傲不屈的意志:

3.教授朋友家中帶著心血收藏的線裝書:(所謂的書香)


4.用蘭花青瓷來表達清高優雅的氣質:

5。有名的淮揚菜館綠楊村餐廳,設在中國的傳統建築中,有一盆炒螺螄就夠了,柯林頓夫婦的到訪用餐的照片在我看來是可有可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