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太平洋大鐵路百年紀念,華人先僑業績千古流芳

作者:shirleysaq  於 2012-6-15 14: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1評論

太平洋大鐵路百年紀念,華人先僑業績千古流芳

―――寫在太平洋大鐵路建成一百年之際

曹小莉

 

在今天的加拿大,到處可見到中國人。溫哥華、多倫多、蒙特利爾、渥太華、埃德蒙頓、卡加立、哈利法克斯。。。,幾乎沒有一個城市或市鎮,看不到中國人的蹤跡。當你走在稱為「小香港」的溫哥華唐人街上,見到那熙熙攘攘的中國人流,大街小巷的中文招牌,古色古香的中國字畫,琳琅滿目的唐山雜貨,你會渾然忘卻自己是置身於異國他鄉。

在溫哥華,無論你走在那條繁忙的街上,十步之內總會遇到黃皮膚、黑頭髮的亞洲人,而其中十有八九是華裔人士。華裔公民已不再只局限在中國城,而是已滲透在加拿大的各階層。在銀行、在店鋪、在醫院、在大學、在科研單位、在政府機構,到處你都可遇見操著一口地道北美英語的華人。多年來,溫哥華在西方世界是僅次於紐約、舊金山的第三位最大的華人聚集地,而僅在最近一兩年,由於香港投資移民的湧入,才使東部多倫多的華人數字直線上升,大有後來者居上的趨勢。

位於加拿大氣候溫暖西海岸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碧詩省,是中國移民最早駐足的地方,現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華裔。加拿大距離中國如此遙遠,華人先驅如何披荊斬棘來到這裡?他們當初來加拿大的背景是什麼?這必須從一個多世紀前加拿大的風雲滄桑追溯起。具有規模的華人移民始於修建太平洋大鐵路時期。

就在一百幾十年以前,加拿大西部還僅是一片尚未受到現代文明侵蝕和開拓的荒原和山脈,溫哥華島和其他的海灣仍主要是印第安人與歐洲人作皮毛交易、捕魚和狩獵的天堂。而當時在加拿大東部,如蒙特利爾、多倫多、魁北克市、渥太華則已教堂林立、房舍遍地,發展成政治、經濟、宗教、商業或文化的中心。想尋求更自由生活的歐洲移民和尋求更多土地的美國人不斷來到新大陸的北方,渥太華的首腦們感到迫切需要向美國當年一樣向西開發。他們鼓勵英法移民向西挺進,只是荒漠的中部大草原、印第安人的保留區、起伏連綿的碧詩群山構成森嚴地帶,使靠篷車旅行的人不敢前往,這使得加拿大西部屬於英國的哈德遜公司所有,自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一六七六年授予該公司土地權之後,二百年間,這塊土地並沒有得到任何開發,直到一八五七年,在碧詩省菲莎河谷發現了金沙,這裡才突然成了世人矚目的「新金山」。

許多冒險者從美國和歐洲各地湧入碧詩省來尋求黃金。在港口和金礦之間建起了道路,小型市鎮相繼出現,商業貿易日趨繁榮,淘金熱浪持續了十年。連美國作家傑克倫敦也是淘金者之一,他的著名小說「荒野的呼喚」背景就是加拿大北方的一個淘金小鎮。

在「開發加拿大西部」一書中,大衛本庫生曾寫道,就在淘金前後,「白人定居點―――農民、礦工、商人、伐木者在太平洋沿岸建立了永久的立足點。」一八七一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加入了加拿大,成為該國第六個省份,但它與加拿大的其他省份幾乎隔絕,從發達的魁北克和安大略無法把人力和資源輸送到此。儘管碧詩省礦產、森林、漁業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得天獨厚,這片地區仍不能得到開發。當時的總理約翰麥克唐納曾向碧詩省民許願要在十年內建成一條大鐵路,橫貫東西,使加拿大成為一個從海洋到海洋的偉大國家,但這個計劃遭到許多人的激烈反對,麥克唐納和一批政治家為此作了長期的策劃、爭議和鬥爭,最後還是被反對派擊敗。麥克唐納還為此而落選總理,他被指責為「狂熱和作夢」。

在那時的條件下,修建這樣一條鐵路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國家的夢想」,因為這意味著要穿越渺無人煙的廣漠荒原和無路可通的崇山峻岭。那些地帶是印第安人縱橫馳騁的天地,是野牛出沒其間的區域。紅河一帶的混血族,是印第安人和法裔的後代,驕武善斗,話不投機就拔刀相向,早就揚言不許鐵路穿越他們時代居住的領地。修建鐵路除了要克服險惡的自然條件,還可能面臨與當地土著的流血衝突,而更困難的一點是政府沒有足夠的金錢和人力來完成這浩繁巨大的工程,因此這個許願就一拖再拖,時機就一誤再誤。

當時美國的鐵路網比加拿大要多得多,加拿大要想從東到西或是從西到東投遞郵件或運輸貨物,必須先乘車南下,經由美國轉運,然後才能北上再進入加拿大。這種局面使得加拿大西部的經濟貿易、人心向背都難於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影響。作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緊鄰,交通和貿易上的緊密聯繫,使碧詩省和美國的華盛頓、俄勒崗、加利福尼亞連接在一起,碧詩人不可避免地在感情上親近美國。有識人士清楚地看到,加拿大如果只滿足於擁有魁北克、安大略這幾個靠近五大湖美國邊緣的繁華髮達省份,屈居一方而不去開發整個國土,加拿大將坐失半壁江山,名存實亡。因為北部是人煙罕至的冰雪地帶,是愛斯基摩人賴以生存的空間;東部瀕臨大西洋,不斷登岸的歐洲移民已使東部有限的國土飽和,征服西部而沒有鐵路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而南部就雄踞著虎視眈眈的美國。以美國的強大和兼收並蓄的傳統,以美加兩國相似的的宗教和通用一種語言的背景,加拿大難於抗衡美國對加西的并吞。這種擔憂是有前車之鑒的,俄勒岡過去的所有權是英國的,但是美國人住在那裡,最後還是歸屬了美國。加拿大缺乏作為一個整體國家的號召力。碧詩省的英裔發出這樣的喊聲:「我們生為大英帝國的臣民,死也仍屬於大英帝國。」而西部的商業貿易界則有許多人完全倒向美國,希望早日投入美國的懷抱。隨著修建鐵路號召聲的沉寂,碧詩省的人失望了,要求把碧詩併入美國版圖的呼聲漸起,加拿大面臨著行將分裂的危險。

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使得加拿大聯邦政府決定藉助私人公司的資金、技術和力量立即修建太平洋大鐵路。麥克唐納再度當選,東山又起。由來自美國的的鐵路專家威廉溫霍恩督陣, 鐵路於一八八一年開始向中部草原鋪展。這是一個勤奮、頑強、敢於進取的領導者,在他的字典里不存在「辦不到」這樣的字眼,熟悉他的人這樣評價他。他率領五千人一千七百匹馬,揚言要在一年內修築五百英里的鐵路。他們除了夜以繼日地苦幹外,還經歷了與印第安人的衝突,最終印第安人讓了步,無可奈何地讓鐵路從保留地中穿過。他們背運馱扛,築基鋪軌,終於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務。隨著鐵路的伸展,大片的土地需要移民來購買和開發。當時的報紙有這樣的廣告:「英國人,帶你的家小來加拿大吧!三等遠洋船票價十五元,十七歲以下免費。「

鐵路繼續向西擴展進入碧詩省。這個省到處是山崖峽谷和湍急的河流,築路工人需要用繩索系在身上才能盪到半山腰中打洞裝火藥。還常需赤腳在峭壁上攀登才能保持身體平衡,險情頻繁,很多工人死於非命。落磯山擋住去路,還必須繞山而行,所需人力物力更加巨大,勞工的來源成了問題。由於美國修建鐵路時招募了大量華工,事實證明華工吃苦耐勞,堅韌不拔,遵守法紀,而且價格低廉,加拿大也決定援引這個成功的方法。但在開始討論時遭到碧詩政府官員的反對,他們向渥太華進言應禁止中國人進入加拿大,以免「黃禍「蔓延」。

當時在位的總理麥克唐納決定:「我們的選擇是,要修鐵路,就必須要華工;不要華工,就沒有鐵路,別無它策。」就在這種背景下,鐵路公司從美國加利福利亞和香港招募來幾千中國人。據加拿大華裔作家馬青先生的「先驅者」一書所述,「在一八八零年六月至一八八七年七月之間,兩萬五千名中國人來到加拿大,占當時碧詩省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約有七千名華工直接修築鐵路,其他人在工地上做各種雜工。築路條件十分艱苦,中國勞工必須與嚴寒的天氣、岩石塌方、雪崩、疾病等作鬥爭。他們在湍急的河流上建起水閘和橋樑,在陡峭的山崖間修築棧道,打鑿隧洞。很多人死於傳染病或遭受各種傷亡事故,還有人被泥石流和岩崩活埋身亡。華工的食物和住所都是原始而惡劣的,很難支撐他們所付出的體力。羅斯瑪麗在「修建鐵路」這本書里提到:「有一次,有二百名中國人死於壞血病,耶魯鎮的小墳場馬上就堆滿了這些永不能回家的人的屍體,沒有醫生來看他們,也沒有人能擔保他們所吃的食物能不使他們患壞血病。」

有的華工被暴亂的白人群眾毆打甚至殺死,白人反而指控華人低微的工資使他們失業。事實上是鐵路公司給華人的報酬遠比歐洲工人的低,而派給他們的工作卻比白人的重很多。碧詩省境內的那些最難鋪路的地段,都是中國人完成的。華工都是單身的青壯年,仍有父母、家小留在中國,不少人懷著掙錢回家的希望而在鐵路上喪命。在四年的築路期間,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沒能生還。他們的屍體就亂葬在荒野叢中,有些人的屍骨被同鄉挖出來送回到中國他們親人的手裡。最可悲最可嘆的是,華工不懂英文,當時也無人為他們作傳,人死了連姓名也沒能留下。

筆者為寫本篇文章,近日和先生特地驅車到碧詩省耶魯小鎮實地考察,在淘金熱時期,耶魯曾是舊金山以北、芝加哥以西、北美洲西部最大的城市,全盛時期有兩萬人,現在小鎮只有數百人,已成為歷史名鎮,遊覽勝地。在一座由古老的木頭房子改建的博物館旁,矗立著一個華工紀念碑,上面刻有中英銘文,記載華工的豐功偉績。在博物館里,有當年華工遺下的乾隆通寶銅幣,寫有甲乙丙丁大中小的描紅本,繪有福祿壽的竹筷,鋸成一半當碗用的瓦罐,還有中國的壽桃瓷碗、瓷盤、藍色描金瓷盆、帶有春夏秋冬字樣的繡花條幅、象徵吉祥的孔雀羽毛等。。。但記載華工生活的文獻卻極少,而且全是由白人用英語撰寫的。一位研究碧詩省歷史的白人館員小姐以為我是當年老華工的重重孫女前來憑弔,熱情地上前與我攀談,她告訴我,當年碧詩省境內最艱苦最累最危險的地段全是中國人修成,死了許多人,但可惜沒有人理會,更沒有人用文字忠實地記載下來。比如,她聽說當年在爆山過程中,有一兩位中國人負責安裝火藥,但他們還沒來得及走出危險區,工頭就下令引燃爆破,完全視中國人的命為草芥,這種不公正和種族歧視是加拿大歷史上的恥辱。她還告訴我,最不巧的是兩個月以前,最後幾棟遺留下來的當年中國人的舊木頭房子遭一場大火焚燒無存。在博物館的門前就有一條蜿蜒伸展直達山間的鐵路,跨過鐵路就是從前中國人集中居住的唐人街。歲月推移,現在在這安靜的小鎮上已找不到任何當年中國人的後代了,而當年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本地居民也早已相繼老死了。

我先生蘇阿冠父母雙方的先祖於一八六零年和一八七三年相繼離開中國,去南美甘蔗園作契約華工,我媽媽的外曾祖父母在一八七幾年左右東渡日本到橫濱謀生,一百年後,一九九五年的此刻,我們站在仍荒涼無人的北美小鎮鐵路旁,想到十九世紀的廣東移民離鄉背井、客死他鄉的共同經歷,他們望穿秋水的父母妻小,正如唐詩所寫:「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我們抱著兩歲的兒子,手挽在一起,淚水禁不住流下來。

筆者一家也曾驅車在加拿大西部遊歷,從卡戈瑞到溫哥華,途徑金黃的麥地、綠色的草原,穿越浩瀚的洛基山脈,見到連綿的積雪高山和無數的森林湖泊。在號稱「野玫瑰之國」的亞伯達省還見到一個個圍起來的不容侵犯的印第安保留地,不得不驚嘆至今加拿大仍是這般美麗、空曠而廣大。當進入碧詩省時,汽車的兩旁常有一片片的山坡果園和緩緩流淌的銀色河流。我曾在一條河邊歇息洗手,發現河底的細砂中金光閃閃,這才聯想到曾喧囂一時的淘金熱,聯想起出海謀生的華工在此修築鐵路的壯舉。就在這靜靜的青山中,埋葬著多少不知名姓的我們華人先父的白骨。他們曾親手幫助建成了加拿大的命脈,把繁榮和生命引進這沉寂萬年的西部國土,幫助加拿大實現了「一個國家的夢想」。他們應該感到安慰的是,今天他們的後代子孫已散布在加拿大廣大的國土上,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這些後代已成為加拿大這個多元文化社會的優秀力量,永遠以自己英勇的先輩與各國移民一起奮鬥、在加拿大歷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而自豪。

鐵路終於在一八八八五年竣工。這條鐵路的通車使人們在五天內就可完成從東到西或從西到東的旅程,極大地刺激和發展了加國西部的經濟。這條鐵路,使得加拿大擁有了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統一的、聯合的、強大而廣闊的領土,使加拿大成為如同自己所自豪標榜的、名副其實的「北國之雄」。由於修建鐵路而在歷史上永留英名的加拿大總理約翰麥克唐納曾向全國指出:「中國移民是可敬的、可信賴的、遵守法律、勤儉和潔凈的人。。。沒有中國勞工的巨大努力,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不可能如期完成,而加拿大西部的資源也不可能得到開發」。

加拿大歷史上的忘恩負義,鐵路建成之後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和背叛,並用人頭稅來限制家庭團聚和華人移民,不屬本文探討的範圍,將由另篇專題敘述。

今天現代噴氣式飛機以高速快捷為人們提供了第一流的服務,但太平洋大鐵路仍在加拿大的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仍是全國最重要的運輸手段之一。在鐵路的最西端,形成了一個年輕的、世界矚目的美麗都市-溫哥華。一九八六年溫哥華將慶祝她成立一百周年的生日,世界博覽會也將幸逢其時在此召開。可以預見,全世界蜂擁而至的遊客會來此一睹異國風光,觀賞世界各國科技文化珍奇,驚嘆加拿大西岸的這顆璀璨明珠。太平洋大鐵路和華工的貢獻也將作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光榮在介紹歷史時向全世界講述,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多世紀前各族移民和華人共同灑下的血汗,就不會有加拿大西部美麗繁榮的今天。

一九八五年夏寫於溫哥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meistersinger 2012-6-15 15:33
我的祖先1890年代去了菲律賓。
1860年代修建的美國橫貫大陸鐵路西段大部分也是華工修建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2: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