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德經 14章 繩繩兮不可名 中的「繩」應該讀sheng二聲;還是讀mian二聲
《道德經》第十四章 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扶風:
【視之不見】指人的能見之性,那個能見一切而不是一切的「夷」。如你能見到紅色的番茄、綠色的青瓜,藍色的天,但這一切紅綠藍只是你的能見的見性的用。你用以看,卻不見的那個,叫夷。
【聽之不聞】指能聽之覺性,而非聽到的內容;
【搏】在這裡作抓、拿解,抓而不得的指我們身體的能動性。如我們能吃飯,能拿起筆,能跑步,能罵人,這一切都是我們本性的起用。不論你是考來了博士文憑,還是賺到一千萬,對於這個能用的本性來說,一分不可得。
「夷希微」三者在古希臘文里,是基督的意思。 此三者是一非異。
【其上不繳,其下不味】上無光可言,下無暗可說。
【繩繩兮不可名】,繩字有把它解作象聲詞的,有讀mian,有讀min的,作比喻混沌無邊的象聲感概用法。有人把它直譯為繩子,sheng,以這是一非異的夷希微,串起物物萬象。這裡的不可名,與第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非常道及非常名相當。都不可以以名相故死的。
【復歸於無物】,一切有形有相的物相,如上舉例的番茄,藍天,吃飯寫字這些,都是道的用,道里無有一物可得,而卻萬物起用如如。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這個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一物的萬物之王。
【是謂惚恍】,這兩個字,也可作象聲、比喻用,沒法直名,只能感嘆一下了。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它沒有前後,在前的前面你找不到它,在後的後面,也還是看不到它。它不是一物,卻萬物不可出。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里沒有前後,沒有時間相。上古之道與今天之道是一非異,過去、現在、未來同在一道中。通過對道用的了解,能駕馭當下一切的有(對道的用)。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能夠通達一切開元的地方,能夠向一切開始的地方去找,就能看到道的痕迹。
追問:mǐn的話,是通假字還是異讀呢?字典中這個字只有一個讀音呀?
扶風答:
繩:《集韻》弭盡切,音泯。繩繩,無涯際貌。一曰運動不絕意。
又《集韻》石證切,音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