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汪精衛之救國《艷電》

作者:何岸泉  於 2012-12-29 10:2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搜索歷史|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2012年12月29日,是中國近代著名人物 汪精衛(汪兆銘)《艷電》發表74周年的日子。在七十四年之後讀《艷電》,我手裡拿著兩把尺子,一把尺子是時空,穿越回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另一把尺子是 國家主權和尊嚴。在日寇強敵面前,有人選擇和談,有人選擇抗戰,也有人選擇逃跑,如閥二代花帥張學良將軍。在反抗會亡國和投降可保民之間,有人選擇投降,有人選擇反抗。縱觀歷史,無論和還是戰,抉擇,總是由統治者作出,而老百姓,無決定國家命運之責。有人說歷史總是歌頌主戰的英雄而貶低主和派。我看不見得。

看中國歷史,無論是岳飛還是秦檜等,他們都被一條看不見的繩牽著。那繩的另一端,才是真正的主戰者和主和者:最高統治者。蔣介石和汪精衛,誰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誰在抗日戰爭初期邊備戰邊和談?尋找這個答案應該不難吧。

我尊重他人的抉擇,包括汪精衛的抉擇。我會選擇相信他人的理由,包括汪精衛的理由。但,汪精衛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他們言行造成什麼後果和影響,不會因為我相信他的理由而迷失對他言行評判的標準。這裡的標準,就是上面所提及的兩把尺子。

我尊重事實,所以,我選擇汪精衛驚人之作《艷電》。因為《艷電》本身是一個事實,無人否認《艷電》的存在,也無人否認《艷電》屬於汪精衛。同時,《艷電》也是衡量汪精衛行為的一個重要標誌,一個汪精衛人生的分水嶺。


一,《艷電》出台時代背景之-----汪蔣寧漢之爭

孫中山繼承人

1925年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同年7月,汪精衛當選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1926年3月,發生中山艦事件,蔣相信此為中國共產黨有意策劃謀害自己的陰謀(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解讀蔣介石日記,認為中山艦事件是蔣介石判斷錯誤導致意外事件。何岸泉註:此事件徹底改變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命運。)。 事變平息后,汪兆銘避嫌離粵。4月1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聯席會議中蔣中正被推選為軍事委員會主席。 6月,國民黨中央常會決議,委任蔣為中央組織部部長;7月6日中國國民黨二屆臨時全會,蔣中正當選為「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袖,是乃國民 黨繼孫中山之後,第一位真正全面繼承其地位的黨、政、軍統一最高領導人。國民黨中央全體執委及各省市海外黨部聯席會議開會決議,迅即出師北伐,並任命蔣為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寧漢分爭起

1927 年3月,北伐軍在攻下杭州、蘇州后,蘇聯顧問鮑羅廷聯合國民黨左派勢力在武漢國民政府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為防止蔣介石獨攬專權,會議缺席選 舉汪精衛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中央黨部組織部長,並決議不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改為7人集體領導,從而免去了原來由蔣介石擔任的上述職務。 蔣乃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

1927年5月--7月蔣介石北伐同時開始清共,武漢汪精衛政府驅逐了蘇聯顧問后,也開始取締中國共產黨,汪兆銘在武漢進行分共(共產黨稱寧漢複合),國民黨與共產黨終於正式決裂,並展開了持續十年的武裝對立。

1927 年7月,蔣抵徐州,馮玉祥來會,舉行徐州會議,並由馮勸請武漢政府剋期取消。蔣奉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8月,北伐軍反攻徐州失利,蔣下令退卻,並電呈國 府,自請處分。當時寧漢分裂益甚,蔣為免成為目標,8月14日發表下野宣言,辭去各職,返鄉祭祖掃墓。南京成立特別委員會,並改組國民政府。

武漢政府於8月19日宣布遷都南京,汪兆銘亦於9月初親抵南京,發表了《中國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宣言》,宣告國民黨「統一」完成。寧漢正式複合。

寧漢、寧粵分裂

1927 年9月,蔣決定出國考察日本政府對華政策,28日,自滬東渡日本。1927年9月爆發寧漢戰爭,桂系軍人和西山會議派掌握寧方取勝,汪兆銘下野。10月, 汪兆銘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國民政府發討伐廣東令。11月,蔣中正回到上海,邀汪兆銘北上。蔣自日返國后,於12月1日與宋美齡於上海結婚。12月初在國 民黨四中全會預備會議上,汪受到新桂系攻擊,情急之中提議請蔣復職。各方亦紛電促其再起,蔣乃決定回金陵。12月16日汪兆銘辭職赴法國。

1928 年到1929年間,蔣中正取得蔣桂戰爭和蔣馮戰爭(亦稱中原大戰)勝利後日益獨裁。 1929年9月17日,張發奎在湖北宜昌解除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個師的武裝,並發表反蔣中正通電,要求汪兆銘回國主政。11月汪兆銘回國,聯合桂系共同抗蔣 中正。 1930年8月7日中原大戰期間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由於張學良的東北軍挺蔣中正而造成反蔣中正陣營失敗,1931年1月1日,汪兆銘 在天津宣布下野。2月,蔣中正軟禁胡漢民。5月27日,粵、桂等反蔣中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汪兆銘出任領袖。 9月初,廣州政府開始北伐,然而幾天後九一八事變爆發,粵、寧合流,合組以孫科為首的政府,蔣中正下野,汪兆銘在野。

作為國父孫中山的親信弟子,汪的名聲比蔣大很多。但由於蔣憑藉在北伐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軍功、軍權和軍事才能,後來居上,與汪分分合合,各自擁有國民黨資源和 人脈。從孫中山去世到日本侵華這段時期的寧漢之爭中我們可以看到,汪精衛與蔣介石二人及所屬集團,在權利相爭中,並非像共產黨內部鬥爭那樣,趕盡殺絕,置 對方於死地而後快。

寧漢一國雙政府一黨雙中央之爭,反映出汪精衛與蔣介石誰都不願當副手的心態。一山難容二虎啊。

所 以可以判斷,汪蔣國民黨內部的權利之爭,是導致將來汪精衛發表《艷電》的原因之一。因為中華民國抗日大業,由蔣介石領導的局面是無法改變的,汪不甘心當蔣 的副手,故上演一出《艷電》的和平運動,以圖險中求勝。汪寄希望與日本政府和某些軍閥的支持,達成中日和平協議,創造奇迹,建立功勛,壓倒蔣介石,奪回中 華民國和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之位。


二,《艷電》出台時代背景之-----汪蔣雙簧

日寇入侵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東北軍政領袖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下,未行軍事抵抗,導致東北淪陷,滿洲國傀儡政權建立。張學良率領東北軍約20萬人撤入關內陝西。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之際,孫科辭職,汪兆銘出任行政院長。汪在抗戰初期抗日態度堅決。汪兆銘遷都洛陽,積極備戰。然而由於指揮不動蔣中正的人馬,只好請蔣中正出山指揮軍隊,自己主政。7月17日日軍進攻熱河,汪因為指揮不動張學良抗日宣布辭職,前往歐洲。

1932 年1月,日軍進佔錦州。蔣發表「獨立外交」演講,痛切指陳宣戰之弊害。日軍於同月侵入淞滬,第十九路軍就地抵抗,「一二八戰事」爆發。蔣以辭職在野之身, 密電各軍積極準備抗日。國民政府遷都洛陽。蔣密令何應欽指揮第十九路軍作戰,並密令張治中率第八十七與第八十八兩師加入淞滬抗戰。 3月,四屆二中全會在洛陽開會,決議再任蔣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新負責中國政事。

緩兵備戰

1933 年1月,日軍攻破榆關,中共則在江西擴張。蔣籌劃應付日軍、共軍呼應夾擊之策,決定「對外積極準備,對內加緊剿共」。2月,日軍對熱河開始進攻。國聯決議 不承認滿洲國。蔣一面派兵北上防日,一面加緊剿共,並密籌對日宣戰與封鎖之準備。1933年,由於民眾的呼聲,蔣中正請汪回國主持抗戰。汪要求張學良先辭 職,蔣中正說服張學良去歐洲考察,3月汪回國復職。4月,日軍謀與「滿洲國」聯合進攻多倫,爆發察省危機。同一時期,江西新淦為共軍所攻陷。蔣赴贛主持國 軍剿共軍事會議,表明長期抗戰方略與決心。為此,蔣隨後發表《告各將領先清內匪再言抗日電》,申明「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內匪,則無以 御外侮」。

此後汪兆銘主張對日和平交涉,得到蔣中正的支 持。 5月31日,何應欽與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天津塘沽舉行會談,共同簽訂了《塘沽協定》。這一天,蔣在日記中寫到:「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 不息,但求於中國有益,於心無愧而已。」這個普遍認為是賣國的協定引發人們對汪兆銘與何應欽等的譴責。(何岸泉註:簽署《塘沽協定》時,主張對日和平交涉的汪精衛是代表中國政府。這與發表《艷電》時脫離國民黨和中國政府的個人行為有著本質的不同。)

「塘沽協定」簽訂后同年6月,蔣密令購備裝甲車、坦克車等武器。 8月,籌劃對日開戰時國府遷都西北之準備。10月,蔣在南昌召集各將領會議,杭江鐵路建築完成,八省糧食會議開會,規劃建築江防海防各要塞。

1934 年1月,閩變落幕後,蔣在病中口述《敵乎?友乎? 》一文,囑陳布雷捉刀潤筆,以徐道鄰名義發表,警告「日本今日之冥行不顧,有類於狂夫之趨井」,同時曉諭國人:「中國則應堂堂正正,秉持正義,救人兼以救 己。如其形勢可能,且當為日本開覺悟之路,不必存投石下井之心。」。日本方面也察覺了此文最低限度也是蔣介石所授意,各刊物紛紛翻譯轉載,和平談判的空氣 一時大濃。

1934年12月,國民黨第五屆一中全會開會,蔣提出對日決策之基準:「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1935 年1月22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表示對中國「不威脅、不侵略」的政策,汪兆銘認為有談判的空間。但由於國民黨主戰派的反對,汪兆銘於8月8日表示辭 職,后在蔣中正的強力挽留下復職。 11月1日國民黨的四屆六中全會上,汪精衛遇刺,被軍人、鐵血鋤奸團團員孫鳳鳴擊中三槍造成重傷,被救后前往歐洲療養。之後主和派的外交部副部長唐有壬又 遭暗殺,國民黨內部的對日和解派開始凋零,對日強硬派成為主流。

汪兆銘與胡漢民等早期孫文的核心幹部失勢后,蔣中正的聲望在西安事變之後得到維護,並受到蘇聯及中共的支持。1937年1月,汪兆銘回國,但並未擔任職務。

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汪兆銘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中正。

1937 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蔣採取的總對策是「不屈服不擴大方針」。 並密電當時的宋哲元向石家莊、保定增兵,鞏固北平城防。 7月13日電令宋哲元,謂「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 17日,蔣在江西廬山發表了「最後關頭」演說。 「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 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至此表明了對日軍挑釁的退讓底線。在這裡,蔣一再強 調「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力量要有忠實估計。」「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他認為盧溝橋事變非「偶然突發」的,而是日本 「處心積慮」,所以必須反擊。同時採取緊急措施,編組第一線戰鬥部隊100個師,預備部隊80個師,後備兵員100萬人。國民政府亦將重要的設施、人力向 西南遷移,使西南成為日後抗戰的大後方。 28日,北平淪陷。

此後的汪兆銘主張對日本親善,主張「和平運動」,主要的論點為:
    (一)中國不可能打贏這場戰爭,在徹底失敗之前以談判實現和平將更為有利;
    (二)他曾和蔣中正有過談判經驗,因此認為蔣是不可信任的人;
    (三)他關心日佔區人民的利益,認為日佔區需要照料;

(四)根據汪兆銘的助手周佛海,如果蔣贏得了這場戰爭,那麼汪和日本的協定自然被取消,如果蔣不能獲勝,那麼協定還可以限制日本的行為。

淞滬戰役

日 本認為攻下寧滬能讓中國屈服。 1937年7月16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向海軍軍令部報告:「為制支那於死命,須以控制上海、南京為要著」。8月,蔣調遣五十萬精銳部隊赴上 海防守。 8月8日,蔣發表《告抗戰全軍將士書》,指出此次日軍大舉入寇,攻取平津,「此誠為我民族莫大之奇恥,亦中國歷史未有之巨變」,要求全軍將士:「要確立最 后勝利之自信」。

8月14日,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下令對 日軍發動總攻擊,大規模對日抗戰遂於淞滬全面爆發(淞滬會戰)。 8月20日,陳誠向蔣中正提出,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不如擴大滬事以牽制之。11月11日,國軍撤離上海,一潰千里。蔣決計遷都,長期抗戰。日本全面 進攻時,宣告三個月滅亡中國,而僅淞滬一戰便打了三個月。12月13日,南京淪陷。唐生智明知南京難保,卻並不組織民眾疏散,戰敗之後的國軍亦退卻無序, 官長只顧自己逃命。城破之時,日軍將大批敗軍與無辜民眾圍住,並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虐殺,造成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遷都重慶

1938 年春,日本發表「爾後不以國民政府為交涉對手」的聲明,大量增兵進攻中國。 3月29日,中國國民黨於武昌舉行全國代表大會,蔣中正被推舉為總裁,發布「抗戰建國綱領」。4月,李宗仁在台兒庄大敗日軍,史稱「台兒庄大捷」。5月國 軍撤出徐州,6月蔣下令炸毀花園口使黃河決堤,企圖阻撓了日軍進攻,卻因日軍繞道並未奏效,反而造成幾百里黃泛區,使得無辜百姓喪身洪澇。10月25日, 國軍撤離武漢。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兆銘的和平運動。

日本作戰方針最早為「三月亡華」,1938年11月第二次近衛聲明表示「東亞新秩序應由中日共同主導」、「共同防共」、「經濟提攜」等,聲稱只要答應和解,就從華中、華南撤軍,華北在名義上屬於中國。

11月3日,日本首相近衛宣布了一項包含了六原則的所謂的「亞洲新秩序」聲明:
    (1)東亞的永久和平;
    (2)善鄰友好和國際正義;
    (3)聯合防共;
    (4)經濟合作;
    (5)創建新文化;

    (6)世界和平。
日 本僅用少量的資源即能引誘中國農工階層加入皇協軍的隊伍,創造出大量的、不同名義的與日 協作軍,在經濟上也誘惑資本受損的中國資產階級,向他們開放日軍佔領區的實業投資。面對這些因素,國民政府中開始不斷出現「中日和解」的聲音。同年底,第 三次近衛聲明發表,將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部分義務由中國分擔,透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的調停(詳見陶德曼調停),藉以從側面誘導國民政府和談,並承諾 和談成功后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歸還租界。

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了第三次對華聲明,表示以下幾個條件的基礎上和一個新的中國政權調整中日關係:
    (1)親善友好:日本對中國不要求領土,不要求賠款,歸還外國租界,撤銷治外法權;
    (2)按照軸心國之間反共產國際協定之同樣的精神共同防共;

    (3)經濟合作,日本一方絕無壟斷中國經濟的意圖。

日 本態度轉變引起歐美國家與中國的注意,其中歐美研判三次近衛聲明的目標由中國轉向蘇聯, 這樣的行動將有助於各國的利益,與慕尼黑協定類似,希望將日本的戰火燃燒到蘇聯的土地上,因而歐美各國開始向國民政府派遣遊說團勸說,希望蔣中正在各方利 益沒有太大損失的情況下,與日本達成停戰協議。

受此影響,12月19日,主張與日本媾和的汪精衛自重慶出走越南河內,蔣發電報給香港《大公報》的張季鑾,希望輿論對汪寬留餘地。

12月29日汪發出「艷電」,決定提倡「中日友好」。

12 月29日汪兆銘發出《致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書》和「艷電」(29日電報代碼為「艷」), 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 誠意,以期恢復和平」。

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

蔣正式加以譴責。 1939年元旦,中國國民黨決議開除汪精衛黨籍並撤銷一切職務。同月,國民黨五中全會決議設置國防最高委員會,作為戰時最高政治指導、國防決策機構,以統一黨政軍之指揮,由國民黨總裁出任委員長。二月,日軍攻佔海南島。

然而由於近衛內閣數天後(1939年1月4日)突然辭職, 以及雲南軍閥龍雲並未如約支持汪兆銘,和平運動失敗。

從 上述一系列事件不難看出,蔣介石汪精衛領導的國民政府,從日本侵華九一八事變起,一直在作與日本政府和談的努力。同時,國民政府在蔣汪的領導下,也在積極 發展經濟和軍備,作抗戰的準備。從1927年至1937年南京淪陷的十年,史稱「黃金十年」。其中1931年至1937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是在日寇入侵的 背景下創造出來的。在這段時期里,蔣介石與汪精衛分工明確,汪以他個人名聲和地位,還有口才,主要負責與日本政府談判周旋,而蔣介石則統領全國全軍,積極 備戰。

汪精衛的《艷電》及和平運動,若成功,則是挽救中國於水深火熱的豐功偉績。可惜,汪精衛失敗了。因為,同意與中國親善友好的近衛內閣倒台了。

到 此為止,如果汪精衛承認失敗,懸崖勒馬,回到中國政府和國民黨中,或淡出政壇,他的《艷電》之作,仍可以被看作為拯救中國免於戰火而作的最後努力。因為, 汪精衛擅自脫離中國政府和國民黨,在河內發表《艷電》,已經屬於對抗中國政府和國民黨,屬於叛國投敵行為。但是,汪精衛沒有停下他的腳步。這一步跨出去, 性質就變了。


三,解讀《艷電》

(未完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1

拍磚
1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7: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