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革期間的另類讀書之一

作者:評評灌灌  於 2016-7-30 04:4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前塵往事|已有5評論

關鍵詞:另類

文革期間,當然是指1966年夏至1976年秋這十年,官方早已有定義,民間基本認同,雖然也有這樣和那樣的不同意見。本文按官方定義。

 
另類讀書者,是說在那段日子裡,非主流的讀書,那段日子的主流讀書是怎樣的?毛澤東的著作,還有紅旗雜誌,人民日報及地方黨報,一些歌頌文革或符合當時主旋律的書(包括一些小說),還有就是某些時段的紅衛兵小報或造反派的報紙上及相關的讀物。這些均不是我這個帖子要寫的書籍的閱讀。也不涉及地下出版物,我所寫的是文革前國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書籍,或者文革期間官方出版的內部資料或書籍。

   
時間上久遠了,記憶上難免模糊而且可能會出錯,另外,當年的觸及有限,加上有工作要忙,所寫下的只能是一些記憶的片斷。

   
首先想到的是美國作家德萊塞先生的大作《天才》。這本書,我是67年夏天讀到的,是從同科室的一個同事那兒借來的,她是文革前從廠的工會的圖書室借出來的。大概是文革了,圖書室關門了,她不能歸還了,於是這本書就留在她手上了。文革已進行一年多了,一些同事之間已相當了解,又是技術崗位,總有些方便,於是就可借到書看。與當時的大局對比,能讀到這本書在那個時代是不容易的。
 

天才這個本書可在下面這個鏈接讀到


http://www.ty2016.net/book/Dreiser_02/


   
當代的年青人也許早就失去了讀這類書的興趣了吧。

   
我那時讀到的感覺是什麽?很複雜的心情吧,凄涼還是失望,均有些吧,好在那時我是個年青人,不會因為讀了一本書就對生活失去希望的,

  
很奇怪,小說里那個歌唱家張寧(?)的那種把世事看透的那種精明後面的凄涼,那種對美的追求及認為美是瞬間就消逝的某種人生感嘆總會在某個時間裡穿過時空走進我的思索中。這些思緒,不可能向任何人透露。

我住在集體宿舍,和幾個老工人在一個住所。老工人們對於我的讀書是理解而且同情的,我也不會妨礙任何人,在休息天抓緊時間讀完,就歸還給同事了。
,,,,,


    現在讀讀這些美國的或是英法作家的書,很平常的事。那時可不行。根據時間,地點,讀書人的身份以及其它種種因素,是可能會給讀書的人或傳遞的人惹來麻煩的,有時可能就是涉及人生安危的大麻煩。因為這些書已打上毒草的標記。那末,相互傳書的人要信得過,讀完書的人也要少廢話,如萬一被積極分子告發,則不得出賣上家,得自己承擔一切後果。而且可以這樣說:毒草吶,要批判,是吧,那就得先看,是不是?

    
在那些日子裡,工廠里的很多人已學得聰敏啦,自1967夏天後就沒在本廠聽說過因讀書而出事的事例。現在回憶起來,這種地下讀書的人在廠里還是有的,不是很多,一些年青的技術人員,還有工人中一些高中畢業生。我不在那些人的圈子裡,但是,他們其中的有些人對我已有所了解,他們知道我不會去哪兒報告,也不會去哪兒宣傳。

     1971年後的林彪事件以後的某天,我去模具工裝車間的技術辦公室找模具工裝的設計師,他不在。偶然見到一個女技術員L在給工裝設計師的助手-女技術員M傳書,啊,「約翰 克里斯多夫」。

   
我見到了,就笑笑,裝做不大懂的樣子,她們也對我笑笑,裝做很隨便的樣子。那個年齡較小的L送完書後走了,年長的M見房間內沒別人了說:「明人面前不說假話啊,你都見到啦,你回到你的部門就不要說,好吧?」

  
我說:「這個自然,放心,你們怎麼讀這本書了呢?」

   M
回答:「小L不僅僅是讀了,而且是讀完后痛哭了,說安多納德就是她的寫照。」


   在那個工廠里,要是喜歡或願意讀德萊賽和羅曼羅蘭的小說的職工們,他們的家大多在城市,父母有文化或在以前比較有錢,但是49年後,家庭大多被說成是資產階級或小資 產階級吧,大多是家庭這些原因而失去進入大學的機會。他們本人大多為高中畢業生,中文課的底子其實是相當地好。他們大多是在1964年前後(文革前)進廠,大多成為生產線上的工人,其中的少數因努力及某些機遇能做基層的技術工作,成為同時進廠的年青人的被羨慕對 象。

 
另外,廠里也分配到幾批中專及技校畢業生,他們也喜歡讀書,與上述的高中畢業生比,所讀的可能會比較主旋律些吧。

 那末,工人們呢,中年和老年工人的多數限於文化程度及家庭負擔等因素,恐怕說不上工余還能讀什麼小說及別的書的吧。


  
工廠里有些車間里也有小學及初中文化的青工,他們也是會讀些這樣或那樣的閑書的啊。我見到過他們傳遞些缺封面或缺頁的小說,聽他們的閑聊,三國演義,水滸,封神演義,東周列國等是受到歡迎的,,,,。而且還有連環畫(小人書)在被偷偷傳著看,

  
一次,我在某車間,看到一個青工在邊上作換班休息,坐在地上,從衣服口袋裡掏出一本小人書,看著看著,自己笑起來了。正好休息時間到了,他一把將書裝進口袋,上工位幹活去了,林彪事件以後,偷偷讀些閑書的現象在廠里的青工之間也比較平常了,只要不在眾人面前嚷嚷,當然也就是這些中國的小說書及小人書之類。

 

 

   我在那些歲月里,是有些幸運,能讀到一些常人所讀不到的國家出版機構所出的某些書籍,加上,還是能讀到魯迅以及某些回憶錄。有空時再寫.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6-7-30 04:51
這些都是甘露啊,又有點危險,就更刺激了!
回復 評評灌灌 2016-7-30 04:53
fanlaifuqu: 這些都是甘露啊,又有點危險,就更刺激了!
那時讀這些書時,如被某些人看到的話,確實是危險的!
回復 評評灌灌 2016-7-30 05:01
ZT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93062

怎麼評價德萊賽的《「天才」》這本書?
從小就一直喜歡這本書,德萊賽寫過很多著名的書,如《美國的悲劇》揭示了金融危機的 到來。《嘉莉妹妹》也是極其有名。1915年出版了《天才》,這是德萊塞自己最滿意的一部長篇小說。這本書也作為德萊賽的自傳來寫,作為德萊賽的5本最重 要的著作之一,卻並不知名。畫家尤金的成名歷程,和身邊的姑娘們給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的是上海譯文出版社的(主萬,西海譯本)。沒事的時候經常翻出來 看,感嘆其中的細節,恢弘的紐約和芝加哥的社會畫卷,喜歡一本書,被它的氣質如影隨形的感染著。看過的對這本書給個中肯評價

Lola Chang養花 觀鳥 教漢語
2 人贊同
我讀過德萊塞的幾部作品,而《「天才」》中尤金•威特拉這個人物形象在我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小的時候也有學畫的經歷,所以讀到他的故事 便覺得格外親切動人。後來我生了一場大病,足足病了兩年之久,我的爸爸就說不要畫了吧,走藝術這條路對你太艱辛了。尤金放棄了藝術轉而投身商業,歸根到底 也是出於同一個原因。他的「天才」表現在他能夠栩栩如生地刻畫城市平民的生活景象,作品奔放動情,透著直逼人心的巨大衝擊力;然而這類作品不符合資本主義 社會的商業口味,尤金的才華得不到肯定,被迫從事商業繪畫。
  生活有時是殘酷的,尤其對一個才華橫溢、舉止脫俗的年輕人,它強迫後者聽命於 它,強行將其拖入常軌。德萊塞在《「天才」》中講訴了這樣一個故事或是事實:尤金出於對美的直覺和熱愛,走上了藝術之路;而由於貧困所迫,他不得不放下了 藝術的畫筆。他生活的那個社會對他是苛刻的,他娶了與自己不相稱的女人,放棄了真實的藝術,跌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黑洞中。德萊塞努力表現出當時社會中 資產階級對美好人性的摧殘與泯滅,他用悲觀主義的語調譜寫著時代的悲歌。
  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情況又能改變多少呢?
  我的家在 西湖邊上。我在家的時候,晚飯後會和媽媽一起去湖邊散步。從麴院風荷出發,走過蘇堤,最後沿北山路返回是我們的老路線。可自從「印象西湖」開始湖上演出 后,我們非但不能愜意地享受完整的西湖美景,原先的路程也被迫加長了,原因是出於演出需要,「印象西湖」劇組在場地周圍搭建了帷幕和欄桿。我並不針對「印 象西湖」這個演出本身,但它的確帶來了種種問題。西湖從來對來往的遊人沒有任何限制,走在岸邊的樹蔭下,一轉頭便是水光瀲灧的湖水,這種自由美好的景緻讓 我們一再為之動容;可因為這個演出,西湖竟然也變成了鐵籠子。再者,演出看似是為了加強所有人心中西湖的美,可多數人見到它高昂的票價就望而卻步了,到了 最後,看演出的無非小部分達官顯貴;也有一些外地遊客會買票去看,可這樣一來,西湖在他們心中的印象估計就要大打折扣了——看來天堂也逃不脫金錢的誘惑 啊。
  藝術和金錢的矛盾似乎在任何社會都難以調合。相比免費的博物館、展覽中心和圖書館,年輕人更願意欣賞「金錢」藝術。我也會買票去劇院、 音樂節,在那些擁擠的場合里,年輕人衣著光鮮,彷佛重點不是欣賞藝術,而是參加時尚派對,我常常感到自己置身於一個熾熱的熔爐中,下一秒就要窒息。而在鮮 有人問津的美術館或圖書館,我便擁有了一個廣大的空間。常有人抱怨年輕人的課業負擔重,沒有時間去陶冶藝術的情操;而真實的情況並不是這樣,而是年輕人缺 乏對藝術的判斷力。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喜歡熱潮。那些迎合商業口味、追逐經濟效益的藝術形式或作品通常會受到社會的推捧。這種扭曲的價值觀 對年輕人造成巨大的影響。我念的高中是全省數一數二的重點中學,然而周圍很多品學兼優的同學的閱讀品位都是有問題的;他們對日韓漫畫趨之若鶩,對言情小說 愛不釋手,卻連席勒、塞尚或達利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也沒有閱讀巴爾扎克、狄更斯和海明威的經歷。同樣的,我在音樂節上遇到的同僚們,又有多少聽過肖邦、 舒伯特或是勃拉姆斯的作品呢。有很多時候我都懷疑我們這個時代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培養成了浮躁淺薄、爭權奪利的傻瓜;他們跌入了尤金的黑洞,卻連尤金一半 的才華都不具備。
  當安琪拉勸說已經在商場上嶄露頭角的尤金回歸藝術創作時,尤金說他並不像從前那樣喜愛藝術了,他說:「我過得太好了,我對 生活知道得比過去多得多。靠著繪畫,我上哪兒可以每年賺一萬二呢?」他在物質生活上嘗到了甜頭,還沒有發覺自己的處境是多麼危險。時代的信仰發生了扭曲, 尤金是整個時代悲劇的縮影。
  當一個時代將追求經濟發展作為整個社會的最高宗旨,它留下的後患將是無窮無盡的。生活的確為我們提供了無限可 能,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這建立在對生活的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否則生活會無情地擊碎我們的夢想,正如它對待尤金一般。我在歐洲上暑課的時候,深 深被那兒的文化氣息所感染。西歐和北歐的國家在經濟上都十分優越,而它們的藝術成就更是令人望塵莫及。且不說一些舉世聞名的博物館、藝術中心和大教堂門口 排起的長隊,就算在乘坐交通工具時,我也無時不刻被打動著。在西歐,尤其是法國,地鐵車廂里常會突然跳上街頭藝人,拉響手風琴或是小提琴,迅速抹去人們心 頭的疲憊;北歐的人口稀少,通常一節地鐵的車廂里只有兩三個年輕人,他們無一不在認真閱讀手中捧著的書本。我觀察過,這些書基本上是各個領域大師的經典之 作,這尤為使我感慨。我認為,年輕人或許做不到博學,但一定要有寬廣的眼界和胸懷;閱讀經典並不需要我們具備高等的藝術修養或鑒賞能力,它也不會使人迅速 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驚人的智慧,但是它幫助我們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提升對世界的認知能力,成為一個高雅的人。正如卡爾維諾所說,經典作品是這樣一本書, 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係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尤金•威特拉生在了一個錯誤的時代,在資本主義世界 中犧牲了他的「天才」。而我們這個時代也開始顯現出種種可怕的跡象,人們迎合快餐文化、追逐商業利益,這不僅會摧殘一個又一個的尤金,還會摧毀整個社會對 藝術的欣賞。尤金最後在遭受重創后回歸了藝術生活,那麼誰來給我們這個時代一個重創呢?
回復 法道濟 2016-7-30 12:32
我小時候能看書時是評法批儒,喜歡看哲學與研究雜誌,上邊介紹了許多法家儒家的學說。張衡,桑弘羊,李斯等都被認為是法家,也看小說,不過沒看什麼英法小說,都是新兒女英雄傳,一類的
回復 評評灌灌 2016-7-31 01:46
法道濟: 我小時候能看書時是評法批儒,喜歡看哲學與研究雜誌,上邊介紹了許多法家儒家的學說。張衡,桑弘羊,李斯等都被認為是法家,也看小說,不過沒看什麼英法小說,都
那大概是70年代初及中期吧,是的,那時到新華書店去看看新書的話,也就是法先生所說的那些書啦。

大概是1978年後,書籍的種類多起來了。

到了八十年代,外國小說,在書店裡多起來了,圖書館里想借的話,也不難了。讀這些書的話,也沒政治上犯錯誤的危險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7: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