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按語:對中國的醫療狀況不是很了解,出於關心,帖出此文,尋求真相.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79682923071064
中國醫生「荒」到什麼程度?
泰樂奇治趣 2016-05-27
09:50:10
微信公眾號:治趣
中國現階段醫療環境問題多多,其中最嚴峻的問題恐怕當屬「醫生荒」了,在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醫生數量卻有著相當大的缺口,到底有多緊缺呢?我們整理了以下資料:
兒科
據 2014年9月全國兒童醫院院長會議發布,全國兒童醫院僅有92家,僅為醫院總數的0.4%左右,且七成以上都集中在大中城市。《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 年鑒》數據顯示,從兒科醫患配比來看,一位兒科醫生需要服務2300多名兒童,兒科醫患配比嚴重不足。
近年來,我國兒科醫療資源短缺的矛盾日漸突出,不但兒科醫生後繼乏人,現有兒科醫生也是參差不齊。全國兒科醫生有6萬多人,缺口達20萬左右。這6萬多註冊的兒科醫生中,又有一部分人卻沒有從事兒科臨床工作,所以真正出門診給患兒看病的兒科醫生數量又要打一個折扣。據統計,兒科執業(助理)醫師中有23%為助理醫師,本科以上學歷僅占33%,遠低於臨床執業(助理)醫師中本科以上學歷比例(49.1%)。在鄉鎮醫院中兒科醫生的專業水平更是堪憂,有本科學歷只是少數。不少醫療機構中兒科醫生由成人內外醫生兼顧診治兒科患者。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出台後,對兒科醫療水平的要求也將大為提高,兒科醫生短缺的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劇。
業 內人士認為,兒科醫生缺口大,兒科專業人才缺少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兒科醫生緊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兒科這口飯不好吃」。兒科醫生經常面對的是不會表達與溝 通、容易情緒化的小孩,而且好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兒科醫生不僅醫術方面要求高,脾氣修養方面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兒科醫生的壓力和風險很大。此外,
兒科醫患矛盾也比較多,相比其他科室而言活兒難干收入又少,有些兒科醫生干著干著就轉行了。
病理科
病理醫生素有「醫生的醫生」之稱,但我國目前病理醫生缺口高達10萬。
據 衛計委最新的統計年鑒顯示:我國病理科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只有不到1.5萬人,與原衛生部制定的每100張床配備1~2名病理醫生的標準差距懸 殊。為了彌補這個缺口,一些基層醫院的病理科醫生是由經過簡單培訓的護士擔當的,這導致我國病理學科的總體水平非常落後。
病 理醫生主要任務是為臨床醫生提供明確的病理診斷,對確定患者疾病的性質(尤其是疑難雜症)有關鍵的作用,臨床醫師則主要根據病理醫生的病理報告決定治療原
則、方案和估計預后、解釋臨床癥狀等。但由於病理科對醫院創收的直觀貢獻不如臨床科室,許多醫院的管理者並不重視病理學科,對病理科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高風險卻低收入,讓很多病理專業醫學生放棄了成為病理醫生的職業道路。
精神科
根據2015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有430萬嚴重精神病人,但精神科床位只有22.8萬張,仍然遠低於世界平均數每萬人約4.3張。全國精神科醫生數量有2萬多名,平均每10萬人口有1.49名精神科醫生。
精 神科醫生「稀缺」,緣由主要有這麼幾條,由於精神病人在司法上享有免於刑事追責的可能性,精神科醫生挨打吃的是「啞巴虧」,精神科存在更高的職業風險;我
國精神病專科醫院收費較低,整體經濟收入僅為綜合性醫院的1/15至1/10,精神衛生專業工作人員的待遇比一般醫院待遇至少差1/3以上;精神科醫生的
技術勞動價值被低估,精細的精神狀態檢查及心理治療等工作收費低,加上風險高、社會認可度差以及傳統觀點等現實原因,都直接導致了精神科醫生的嚴重缺失。
麻醉科
截至2015年,我國有麻醉醫生75233人,每萬人擁有麻醉醫生0.5人,而美國是每萬人擁 有2.5名麻醉專業人員,英國則是2.8名。如果按照歐美每萬人需要2.5個麻醉醫生的標準,中國至少還應該配備33萬名麻醉醫生。僅從數量看,我國麻醉醫生只有「標準配置」的五分之一,遠大於兒科醫生20萬的缺口。
另一個數據是,去年中國麻醉醫生共完成手術2700多萬例 (不包括手術室外的麻醉),這一年,全世界共實施2.5億例手術,中國僅占1/10。專家稱,中國人口是世界人口的1/5,這說明未來中國的手術量還會有較大增加,到時候麻醉醫生的缺口更大。
目前,由於麻醉醫生數量短缺,中國的麻醉醫生幾乎是1人承擔3-4人的工作量,勞動強度大,神經高度緊張。一項調查顯示,47.78%的麻醉醫生,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不含值班時間)。
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相對於專科醫生而言,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守門人。
中國目前全科醫生數量為17萬人,缺口達到18萬人,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發展至今,中國的全科醫生不僅佔比極小,而且增長緩慢,即使在新一輪醫改的促進下,也未能實現突破。
從 2009年到2014年,中國衛生技術人員增加了167.6萬,其中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僅占16.8%,床位增加了176.6萬張,但基層醫療機構的新增床 位僅增占13.8%。醫療資源這兩年雖然在增加,但大多數資源流向了大城市、大醫院,基層佔比還是很小的。
中國的全科醫生不僅數量缺口巨大,各方對醫生能力也心存疑慮,患者用腳投票的結果表明,大多數人選擇了大城市、大醫院。
國家衛計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4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人次佔比從61.8%下降到57.7%,出院人數佔比從31.6%下降到 20%。而從新農合的統計來看,鄉鎮衛生院的住院比例從最高時的41%降到了37%。從全口徑的統計來看,出院人數佔比從30%降到了20%。
另外,業內普遍估算,與專科醫生相比,全科醫生的收入僅為一半左右。
不僅是以上科室醫生短缺,在中國,醫生整體都處於缺口巨大的狀況,現今醫療環境的種種問題,何時能真正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