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畜牧養山,是改變中國貧困山區面貌的正確路徑 原創

作者:粒子在  於 2013-12-21 03: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雜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6評論

畜牧養山,是改變中國貧困山區面貌的正確路徑   原創

 

中國農業以農耕為主,農耕可以生產糧食,但同時也破壞土地的自然結構和自然狀態,在不缺水的條件下,這種耕作方式有利於生產,也可以減少對土層的破壞,利大於弊。我國絕大部分地區是這種生產方式,事實證明,這是有效和成功的方式。但在乾旱和缺少植被保護的條件下,農耕方式會破壞土層結構,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土壤流失和乾旱加劇,從而植被進一步減少,進入一條惡性循環的過程。有歷史資料表明,黃土高原自古以來森林茂密,溪流遍布,關中,以致中原一帶自然災害並不十分嚴重,只是近幾百年來,人工開發過度,森林樹木被砍伐殆盡,最近這幾十年,毛澤東提倡農業學大寨,修梯田,蓄水造地,目的是保水抗旱,增加糧食產量,結果事與願違,水土流失更加嚴重。事實證明,人為的保水工程,耗資耗力巨大,成效甚少,更不能長久。在學大寨的過程中,陝北的糧食生產沒有增長多少,水土流失卻一再加劇,黃土高原進一步變的荒蕪乾旱。事實說明人定勝天是想當然的主觀願望,不符合大自然的規律,所以,對自然,我們只能順勢而為,和諧利用,不能逆勢而行,人為改造。

 

所以山區,尤其是像陝甘寧邊區這樣的乾旱山區改變面貌就要走改變生產方式,進而改變自然生態環境的路子,這是一條可行而且可以實現良性循環的道路。陝北近二十年來進行的封山育林,小區域徑流治理顯然是一條正確的道路,現在已經初見成效。但是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生產方式的轉變,棄耕還林還牧,保護和發展生態,逐步地形成一個人與自然互動循環,既發展自然生態環境,又可以發展經濟的畜牧業,所以,實行以養牛為主的畜牧業生產,就是我們當前應當積極走的新路子。這正就是本文所一心闡述的問題和關鍵所在。

 

所以,保護和發展生態,改變農村面貌,目前最主要的是儘快改變貧困山區面貌,儘快實現農村的小康,這是實現整個社會持續穩定和保持繼續增長,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2013-11-09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shen fuen 2013-12-21 07:35
保護生態
回復 粒子在 2013-12-22 20:27
shen fuen: 保護生態
對,保護生態是目前中國第一要緊的事情
回復 亦云 2013-12-22 21:05
廢除 戶口制度 讓那些被捆綁在陝北不適宜居住的地域的人自然遷移 只要沒有認為干擾 陝北生態5-10年自然會恢復的
回復 亦云 2013-12-22 21:07
你可知道 陝北當地用以生態扶貧為幌子申請到 的 世界銀行貸款 幹了什麼?? 給該縣的扶貧辦蓋了當地最好的家屬樓(當然縣委和政府主要領導也有份)
回復 粒子在 2013-12-22 21:15
亦云: 廢除 戶口制度 讓那些被捆綁在陝北不適宜居住的地域的人自然遷移 只要沒有認為干擾 陝北生態5-10年自然會恢復的 ...
很對,前提是政府是為老百姓著想的。目前的問題是很多政府官員是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所以共產黨的改變才是中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首要條件
回復 亦云 2013-12-22 21:24
粒子在: 很對,前提是政府是為老百姓著想的。目前的問題是很多政府官員是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所以共產黨的改變才是中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首要條件 ...
你太天真啦  你想讓 吃誰家飯 砸誰家鍋的 去感恩報德  這不是 與虎謀皮嗎?

陝北生態的破壞   與延安邊區軍民開荒造田有很大關係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06: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