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借鑒中國古代中醫方法防治當代傳染病

作者:祝君平安  於 2013-4-7 06: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健康生活|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7評論

中醫將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稱為「外感熱病」、「溫病」、「瘟疫」、「疫癘」,疫癘具有發病急驟、病情危篤、傳染性強、易於流行的特點,疫病的流行推動了中醫的發展。我國人民在幾千年制伏瘟疫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經驗,據史料記載,從公元前674 年我國最早記載霍亂病流行至鴉片戰爭, 我國共發生大的傳染病流行500 多次,中醫在與傳染病的鬥爭中發展、提高,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黃帝內經》中就有五疫記載,清代溫病學派崛起,創立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為防治傳染性疾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與經驗,中醫的這些方法在今天對於現代傳染病的防治也有理論指導和實際應用的價值。

對傳染性疾病病因、發病的認識

中醫認為傳染病屬於外因所致的外感病;風、寒、暑、濕、燥、火是其病因,其發病與傳染性強、正氣虧虛有關。《內經》最早把傳染病定名為疫、癘,如《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溫癘大行,遠近咸若」,「癘大至,民善暴死」。南宋到金元100 多年中,大疫不斷,溫病學說逐漸發展,對傳染病從概念、病因病機、治療等方面把溫病從廣義傷寒中分離出來,根據疫癘發病急、傳變快、傳染性強的特點尋找這些疾病的辨證治療規律。

中醫對瘟疫有較為深入系統的認識、較豐富的防治措施是明清時期。明代吳又可發現瘟疫主要是由「口鼻而入」或相互接觸所致,其性毒烈,不同於六淫;結合發病特點應採取隔離、消毒等防疫措施;治療當以清熱解毒、涼血、化濕為主。吳氏的見解,為後世認識和防治本病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爾後其他溫病學者認識到麻疹等呼吸道傳染病是由「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引起,霍亂、痢疾等腸道傳染病是由於食用不潔或腐敗食物所致;皮膚傳染病是通過接觸感染「蟲毒」、「風邪」所致。《諸病源候論》認識到傳染病的發病與外在因素的關係:「時氣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1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認識到不同的時空組成的人類生存環境對傳染病形成的重要作用。

    

辨證論治是治療傳染病的總原則

傳染病病機演變過程,是邪正相互鬥爭的過程,正勝則邪卻;正虛則邪陷,中醫不僅重視「邪氣」在發病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從正、邪關係的演變轉化來認識、治療傳染病,注重權衡感邪輕重, 正氣盛衰的情況,辨證用藥。《傷寒論》奠定了急性傳染病辨證論治的理論和臨床基礎,傷寒學說可視為經典的傳染病學說。清代溫病學說的確立把中醫學對傳染病的診斷、辨證、治療引向規範化、系統化,提出:「下不厭早,逐邪務盡,客邪貴乎早逐;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權;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等,為今人治療急性傳染病提供了寶貴的辨證思維和臨床指導。

中醫對於傳染病防治重視「邪氣」對人體的危害,「祛邪」是治病常法,葉天士的「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結,勢必孤矣」,可以看作是中醫治療傳染病的思想,以祛邪為主,但也重視「正可以勝邪」。癘氣為害頗似火熱之邪致病,具有一派熱盛之象,其毒熱較火熱為甚,而且常夾有濕毒、毒霧、瘴氣等穢濁之氣,治療上易採取清熱解毒、芳香化濕等法來實現,如治瘟疫專方達原飲、清瘟敗毒飲、增損雙解散、升降散、十全苦寒救補湯,銀翹散、桑菊飲、清營湯、犀角(代) 地黃湯、神犀丹、安宮牛黃丸、青蒿鱉甲湯、加減復脈湯,治濕熱病專方三仁湯、杏仁滑石湯、甘露消毒丹、蒿芩清膽湯等被臨床證實治療急性傳染病有卓著療效,現在仍是臨床上常用的方葯。

   

預防為主是中醫治療傳染病的有效方法

中醫強調「治未病」,未病先防,應採用相應的措施防止致病因素在健康人群中傳播,預防疾病發生。《內經》提出「治未病」學說,包含攝生防病、欲病防作、早期治療等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觀點。唐代的《千金要方》中記載有藥物預防的方法:如辟溫殺鬼丸、雄黃丸,這些藥物既可燃燒,又可佩戴,還可吞服,具有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惡病及時疫」之功效;中醫還強調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避免受邪,用扶正中藥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景岳全書》中記載有用「福建茶餅」進行口腔消毒,以防傳染病從口而入的途徑;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有:常食大蒜可預防疫痢、霍亂等傳染病。

預防方法,主要包括早期發現、隔離與治療、消滅傳染源等,消毒諸法。早在《本草綱目》等書中多處記載,謂凡疫氣流傳,可於房內用蒼朮、艾葉、白芷、丁香、硫黃等葯焚燒以進行空氣消毒的方法,用藥物製成煙霧劑或氣霧劑進行消毒,還有用食醋消毒,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蒸煮消毒:對患者接觸過的衣被等,李時珍提出應放於蒸籠中蒸或開水煮沸進行消毒,則「一家不染」。清代陳無擇《石室秘錄》中指出飲水消毒,可用貫眾一枚浸入水缸之內,加入白礬少許用於傳染源飲水消毒。明清之際的醫家不僅認識到瘟疫及時有效預防的重要性,即便是已病之人,亦強調在發病過程中注意「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止病邪深入發展與傳變。這些方法和措施在當今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現在預防傳染病所應用的有效方法。消滅蟲害:積極消滅蟲害,可切斷傳播媒介,防止疾病流行。

人類必將與傳染病並存,中醫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中醫對疫癘的治療,已有豐富的理論及臨床經驗,取得很好的療效,足以供當今的醫學借鑒;中醫學在發揮自己傳統優勢的同時,也要緊跟現代科技發展的步伐,提高臨床療效,開展試驗研究,進行中藥劑型改革,提升中醫在防治急性傳染病和其他重大疾病中的貢獻度。

 

彩色部分文字內容仍可試用於防治在國內正在發生的H7N9禽流感。不過希望國內有科機構儘快對古方做能做相關的研究檢測評估試驗,能儘早拿出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7 個評論)

回復 小皮狗 2013-4-7 07:12
有些經驗和草藥至今還是有參考和實用價值的。
回復 祝君平安 2013-4-7 07:24
小皮狗: 有些經驗和草藥至今還是有參考和實用價值的。
是啊。可惜國內有誰能靜心做這些事呢?

若是有研究機構把古方進行研究,並根據此次疫病特點進行增減,也不枉中醫學存在幾千年了。
回復 木狼 2013-4-7 07:54
中醫最不應該拿傳染病說事了,連什麼是病原什麼是免疫都不清楚,還要拿出千年無效的東西吆喝,丟人現眼。安靜下來,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害不死中醫。
回復 無為村姑 2013-4-7 08:34
估計中醫的東西對預防有些用,但是治療沒有證明啊。
回復 劉小雨 2013-4-7 09:05
我不懂醫,但是我自己曾經被中醫治好病
回復 祝君平安 2013-4-7 11:14
無為村姑: 估計中醫的東西對預防有些用,但是治療沒有證明啊。
我以前了呢同樣的想法。但最近惡補了一下中醫方面的書籍,想法就大變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其他國家那樣的大規模疫病,就是因為當時都有名醫找到對症的治療方法才防止了疫病的大規模擴散。

我另一博中提到的世界上最毒的疫病--天花的防治辦法,在中國歷史上被應用了一千多年,並在17世紀傳播到世界各地了。牛痘的種植其實就是中國的人痘方法的變種,且是在中國治痘方法的影響下產生的。
回復 祝君平安 2013-4-7 11:15
劉小雨: 我不懂醫,但是我自己曾經被中醫治好病
其實我也不是真懂中醫,村裡小皮狗西醫博士學過中醫,她還是比較了解中醫的。
回復 無為村姑 2013-4-7 11:17
祝君平安: 我以前了呢同樣的想法。但最近惡補了一下中醫方面的書籍,想法就大變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其他國家那樣的大規模疫病,就是因為當時都有名醫找到對症的治 ...
噢,那中醫立大功了。
回復 祝君平安 2013-4-7 11:20
木狼: 中醫最不應該拿傳染病說事了,連什麼是病原什麼是免疫都不清楚,還要拿出千年無效的東西吆喝,丟人現眼。安靜下來,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害不死中醫。 ...
我博里已有好幾篇文章里都有明確記錄說明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醫對疫病的防治功不可沒,你都裝著看不到啊。
我的另一博中提到的世界上最毒的疫病--天花的防治辦法,在中國歷史上被應用了一千多年,並在17世紀傳播到世界各地了。牛痘的種植其實就是中國的人痘方法的變種,且是在中國治痘方法的影響下產生的。

天花疫病在中國歷史上是如何被控制住
http://my.backchina.com/home.php?mod=space&uid=328013&do=blog&id=176362

希望你不是為信仰而信仰,為反對而反對啊。
回復 祝君平安 2013-4-7 11:53
無為村姑: 噢,那中醫立大功了。
如果你有空,讀一讀這些有關中醫的故事之書:
《中國古代的醫生》(作者羅大倫)、《思考中醫》(作者劉力紅)及《問中醫幾度秋涼》(作者 艾寧),可能更能理解中醫一些。

咱們這些人,都是被西式教育西式醫學體系培養出來的,知道中醫學的不多啊。
回復 無為村姑 2013-4-7 12:20
祝君平安: 如果你有空,讀一讀這些有關中醫的故事之書:
《中國古代的醫生》(作者羅大倫)、《思考中醫》(作者劉力紅)及《問中醫幾度秋涼》(作者 艾寧),可能更能理解 ...
我覺得中醫目前對於現代醫學來講,是補充治療,另類治療,調養的功效更多,但挑不得治療的大梁的。
回復 祝君平安 2013-4-7 13:11
無為村姑: 我覺得中醫目前對於現代醫學來講,是補充治療,另類治療,調養的功效更多,但挑不得治療的大梁的。
你說的是現實啊。不過原因可能許多人都沒有仔細想過。

中醫一直是民間醫學,歷史好的中醫其實也並不多。因為中醫太難學,而且醫術越高越不發財,因為很短時間就治好,回頭病人不多。

近代在中國國民黨時曾禁止地中醫,共產黨時,因為有中醫醫生曾很容易地治好了毛澤東看了多時、多個西醫專家都看不好的疾病,讓這個曾經只信西醫的老毛信服了中醫,然後老毛才創造也中西醫結合的模式。但其實是將中醫西醫化了,讓中醫按西醫的方式診病(用儀器)、西藥中醫都開,而且是短平快的方式推廣,不是從基礎理論學起的,其實也學不到什麼東西。

文革時忙於階級鬥爭,凡是沾點過去的東西,都被批判成是封建糟粕、是四舊,都被打爛砸碎,甚至許多人家破人亡,和尚道士被迫原俗,醫書和各種書箱被毀,哪有中醫敢研究醫學呢?

現在在中國好不容易不打仗不鬧大革命了,可中醫都是按西醫方式培養出來的,三分之一時間學西醫, 三分之一時間學英語,都按西醫方式看病了,誰靜下心來做學問呢?因為西醫看病掙錢多得多,所有的醫院都是要創利的,都用中醫方式根本掙不了幾個錢,不用西醫方式開貴葯、做大量檢查、動不動就給病人做大手術,醫生靠什麼掙大錢成為10%高收入的納稅呢?西方不也如此?

真正的好中醫,沒有一二十年的全身心的學習是出不來的,可學出來后根本掙不到錢吶,越有本事越如此,因為你一下子就治好了別人的病,不用儀器檢查不用動大手,病人花不了幾個錢嘛,而且好了後人家不用再來了,哪裡還有多少回頭病人?

歷史上真正的名醫,大多是因為眾多至親之人死於庸醫,極度傷心後下決心學習醫術,救治眾生而不謀利,只靠一點微薄的收入過活而已(有不少還得從事其他工作換得收入)。所以現在哪裡會有人願意花這麼大的代價學習研究中醫,卻一輩子養不活全家?

其實不用那些個中醫外行反對叫嚷,真正的中醫基本上已快在中國消亡了。
回復 無為村姑 2013-4-7 13:21
祝君平安: 你說的是現實啊。不過原因可能許多人都沒有仔細想過。

中醫一直是民間醫學,歷史好的中醫其實也並不多。因為中醫太難學,而且醫術越高越不發財,因為很短時間就 ...
也難說,加拿大還有中醫學院呢,也有人上啊。也許,中醫將來在國外反倒生存下來了,但肯定不是主流。
回復 祝君平安 2013-4-7 13:33
無為村姑: 也難說,加拿大還有中醫學院呢,也有人上啊。也許,中醫將來在國外反倒生存下來了,但肯定不是主流。
是的,中醫無法成為主流。

我們這裡也有中醫學院(也在加國),但實習還得回國內去(這裡病人人數不夠?)

但是中醫不只是理論啊,中國歷代的名醫都需要親自採藥,才能對藥材屬性有真正的了解。因為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地方生長都可能會有不同和藥性,好的中醫醫生都得會親自炮製中藥,確保中藥的藥性,那可是上萬種植物啊。而且還有更高的要求,好的中醫一定懂天文地理和氣候變化,因為中醫學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病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現在哪有中醫懂這些?

而且如今植物/食物都是出自化肥、農藥甚至轉基因,藥性大不如從前了,沒有人/沒有機構全面進行植物藥性的研究了。現在的中醫用藥不審根據從前的植物藥性開方,怎能保證藥效呢?

另外,西醫成為主流的推手_-背後所涉及的巨大利益集團也是中醫無法競爭的。不斷開發新葯(價可提高)、用大量各種儀器設備的檢查方式, 和各種的手術等,無不是醫療高昂成本和醫療相關產業高利潤的由來。

中醫只能看一些西醫不能治或治不好的病了。而且不少中國人認為西醫治不好是應該的,中醫治不好就是騙子。所以在中國選擇當中醫,除了少數人,大多數都是無奈的選擇吧,因為沒有多少想上中醫學院,而且大多數中醫畢業的學生,都找不到工作呢。
回復 祝君平安 2013-4-7 13:42
無為村姑: 也難說,加拿大還有中醫學院呢,也有人上啊。也許,中醫將來在國外反倒生存下來了,但肯定不是主流。
所以日本人認為,50年後,中國人要向日本人學習中醫醫學了。
回復 wcat 2013-4-7 21:21
請看:http://my.backchina.com/home.php?mod=space&uid=286159&do=blog&quickforward=1&id=176813
回復 泰山石敢當 2013-9-11 08:09
祝君平安: 是的,中醫無法成為主流。

我們這裡也有中醫學院(也在加國),但實習還得回國內去(這裡病人人數不夠?)

但是中醫不只是理論啊,中國歷代的名醫都需要親自采 ...
闡述得很深刻。

不過不要失去信心,未來,整體醫學(包括中、西醫)的出路,都包含在中醫理論之中。
現在不過是時候未到,但苗頭已經出現了:
西醫這個燒錢且性價比低下的行業,已經讓世界各國(包括中國)的醫療系統都不堪重負,遲早會壓垮各國人民的脊背。
屆時,全人類都必須尋找高性價比並且更加符合自然規律的醫藥方式。這方面,中醫當仁不讓。

對此,一定要有信心。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9: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