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最好的藝術在生活

作者:睜眼看世界  於 2014-12-29 11: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西晉富豪鬥富的故事。石崇用鐵如意打碎了王愷的珊瑚樹,對王愷的痛惜不屑一顧,隨即拿出更大、更漂亮的珊瑚樹補償給他。在石崇眼裡,漂亮的珊瑚樹不過是財富的另一種形態,當他「有錢、任性」地揮起鐵如意時,絲毫沒有看到珊瑚樹給人帶來的藝術美感。

  的確,如果對財富的佔有慾遮蔽了眼界與心靈,那些以美之名出現的藝術,難免會遭遇衣錦夜行、明珠投暗的命運。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人把藝術品當作理財甚至炫富工具,把藝術視為純粹消費的對象,消費快感取代了藝術享受。這讓藝術品市場持續火爆的同時,也難免會引來浮躁之譏、泡沫之患。

  然而,近日的幾條消息,卻顯示出一種可喜的回歸。《人民政協報》和人民政協網聯合評選「2014年中國藝術市場十大事件」,「中國藝術市場進入低谷」位居第一。保利和嘉德今年秋拍總成交額較各自今年春拍和去年秋拍均有下降,勾勒出中國藝術拍賣市場向低谷滑落的現實。而另據《江西日報》消息,當代藝術陶瓷市場銷量下滑、價格趨穩。以往「一物難求」的「大師瓷」出現滯銷,原先專註大師名家瓷的商家將目光瞄準學院派藝術家或有潛質的中青年藝術家。在很大程度上,這樣的遇冷,也正適合沉澱藝術創作的所思所得,讓整個社會的審美心態迎來轉型的契機。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將一個國家的高速成長期視為人的青春期。而當經濟或文化都步入成熟期時,人們應該認識到,「人類的幸福並不是只能在持續增長的經濟中找到」。只有意識到自身文化長處,才能生成與成熟文化相稱的典雅氣質。否則,經濟再發達,也可能只是塑造了一個無趣、膚淺的社會,最終被人們所遺忘。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在高大上的藝術品漸受冷落之時,一些藝術家把目光轉向民間。藝術家呂勝中在陝西安塞偏僻山溝的窯洞里看到,老鄉用身邊的材料營造出了詩一樣的生活,「暖瓶內膽的碎片、雞蛋殼都成了藝術表現的材料,它們被用來像馬賽克一樣鑲嵌在牆壁、灶台四周,組成各種花卉的圖案」。舞蹈家楊麗萍近年來推廣民間藝術時說:「民間的藝術可貴在哪裡?不管是歌舞,還是生活,都非常藝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的,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當前,國人在逐步走向成熟,對傳統藝術精神亦有新認識。在質樸平淡的民間藝術中,傳統藝術的情趣和真實生活交融在一起,活潑潑地閃爍著令中華兒女心馳神往的光彩。在這個意義上,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美」,是藝術與「石崇心理」的切割,也是藝術的生活化轉向。充滿信心地審視傳統,滿懷熱情地關注日常生活,用平常心去發現和欣賞身邊的美,在尋找自我中讓生活慢下來,正是最可寶貴的藝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3: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