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作者:dulisikao  於 2014-5-25 19: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5評論

關鍵詞:教育, 賺錢, 猶太


貝殼村瑋哥2011年11月5日已發表轉載此文。 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276492/article-128404.html

今在此重發,並附有原作者的更多照片。

---------------------------------------------------------------------------------------------


文/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駐中國首席代表 莎拉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

(莎拉和她的父親老伊馬斯)


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


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時生下了我。


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


長大后,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后,丈夫離我們而去。

(年輕的莎拉)


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


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難許多。


我不懂得那裡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


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 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


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卷。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


我的春卷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


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


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


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卷。


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卷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 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


「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


鄰居轉過頭訓斥我:


「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 回家后,我安慰老大:


「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


「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


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餡,捲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


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 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卷,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


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給我。


我覺得很心酸 ,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


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象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 ,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


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 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


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


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


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


家中所有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


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


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卷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


他們帶到學校后,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


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


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卷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


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卷,


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


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后,利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


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


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


「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


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 


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


正確的答案是「教育」。


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


「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后,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


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


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信息,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


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后,


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


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


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它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


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


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 ,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


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周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


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


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


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


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


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四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


我佔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

(拉賓接見了莎拉)


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


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


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


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


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象的還要優秀。


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


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


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


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


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


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


「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莎拉和她的兩個兒子)


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


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游;


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


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


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


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


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

(莎拉在湖畔論壇)


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


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


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這句話很難說嗎?


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人生的每個抉擇都像是一個賭局,輸贏都是自己的。


不管你壓的賭注大與小,選擇了就沒有反悔的機會。


輸不起的人,往往也贏不了! 這才是做父母之道。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mayimayi 2014-5-25 22:45
莎拉和她的兩個兒子----  

長相不錯
回復 小雨點0514 2014-5-26 17:23
作為中國媽媽我可以大聲疾呼:俺兒子健康快樂最重要!小富即安便可。
俺爹俺娘就沒有覺得人非得靠賺錢活著,也沒覺得賺錢重要到那種地步!
所以我今天才是碌碌無為,還沾沾自喜
回復 小雨點0514 2014-5-26 17:30
愛是互相的。中國父母做法有的確實過於寵溺,可是西人的做法又有點過於疏遠。看著村子里的老人,都已經走不動了還得自己生活,沒有兒女照顧,買菜經常是各付各的,能幫貧困媽媽付點醫藥費就已經很好的孩子了!孩子賺錢少的可憐,卻還要自己租房子,家裡二老卻沒有人照顧,不覺得這樣的自立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父母和孩子互幫互助,計較不來那麼多。
記得一個西人的孩子說過最恨的一句話,我和我父母沒有任何感情,我從小就是吃住私立學校,每個月拿生活費而已。
個人有個人的觀點,按照個人的想法去做,我就愛寵溺孩子,介個是遺傳!
回復 dulisikao 2014-5-27 01:19
小雨點0514: 愛是互相的。中國父母做法有的確實過於寵溺,可是西人的做法又有點過於疏遠。看著村子里的老人,都已經走不動了還得自己生活,沒有兒女照顧,買菜經常是各付各的
需要平衡。不偏頗。
回復 ChineseInvest88 2014-6-5 22:01
好能耐,一口氣全貼上,還圖文並茂!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22: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