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很多年以後,我站在豎立著一塊煉泅石的海岸,遙望大海,遙望我的王國,遙望著我冰族與火族在生死之戰中犧牲的子民。」
伴隨著華麗的六毛特效,一隻鳥飛來飛去,最後一頭撞死在山崖。卡索拖著緩慢的步子,一滴淚珠砸在地上,生長出很多血色的晶體。
電視劇版《幻城》就這樣開場了,少了原著中「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囂,面朝天空的霰雪鳥,淚流滿面」,多少讓人有點失落。
作為一個看過郭敬明無數作品,也曾45度角仰望天空,一言不合就流淚滿面,悲傷逆流成河的文藝少年,我竟迫切的期待著《幻城》拍成電視劇是什麼樣子。
3億的大投入,鞠覺亮執導,堪稱野心之作。《指環王》《阿凡達》《地心引力》的特效團隊,似乎能營造出一個美輪美奐的冰雪王國。摒棄以往仙俠劇的風格,模仿《權力的遊戲》的質感,不失為大膽的嘗試。
然而,全劇的服裝頭飾、場景道具,甚至引以為傲的特效,都是那麼簡單粗暴,處處透著廉價感。演員的演技更是讓人尷尬症頻發,帶著美瞳,念奇怪的台詞,做浮誇的反應。絕對女一號宋茜,隨便截屏,不是陰狠冷漠就是面無表情,連笑都讓人無法直視。
每個人似乎都遊離於故事之外,像是一場幼稚cosplay秀,巴拉巴拉小魔仙。
為生活壓力所鉗,每天都在和時間你推我攘,除了《琅琊榜》,我近三年沒有完整看完一部國產劇。我試著去追《幻城》,想給為了卡索、櫻空釋、梨落、嵐裳,甚至月神、皇柝黯然神傷的那些夜晚一個交代。
但是我失敗了,甚至沒有堅持看完第一集。
02
我從來都不嘲笑郭敬明,因為嘲笑他就是嘲笑曾經的自己。
有很多人,看過郭敬明的書,並真切喜歡過他,卻急著表達自己對郭敬明的鄙視、吐槽,急著否定自己青春期時代的審美,急著和他撇清關係。彷佛強調一句「老子早就不看他的書了」,逼格瞬間就得到提高。
撇開抄襲和人品不談,郭敬明仍是個非常壞的寫作者,但你不得不承認,《幻城》的文風有特點。那種憂傷的調調,喚起情緒的力量,對於沒有足夠閱讀和生活經驗的青少年來說,會覺得不錯。
《幻城》里,近乎炫耀的使用大量的排比句和比喻句,營造浮華艷麗的意象,句式和情節上,作者都試圖努力表現出新意來。
從形式主義的「陌生化」理論看來,這種語言,本來就比平實的語言更有「味道」。我們覺得文學的語言多少要不同於平素的語言,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由詩為詩的原因。
寫作者在初期,往往會追求語言的工巧華麗,因為這是最明顯、最容易被把握的,初學者很難懂得平實語言背後的深味。
誠如葉松石在《煮葯漫抄》中所言,「少年愛綺麗,壯年愛豪放,中年愛簡練,老年愛淡遠」。
初高中生選擇讀物,看世界名著,看不太懂也不愛看,看地攤文學又太低俗。恰好就開始看郭敬明的書,他真切地寫出了十四五歲的少男少女內心的感受。
郭敬明所描繪的那種純白、孤寂、撕扯、交織,有點貼標籤的感覺,但是實際上就好像偶像劇一樣,人家就是貼著標籤賣給你。以前搞不清楚哥哥與弟弟的關係,也不喜歡只愛腿腰臀胸的俗人,多年以後才明白這叫「腐」。
《幻城》能擁躉無數,當然也有一些別的原因,比如悲慘的結局。對於剛剛告別童年的人來說,悲慘結局還是比較新鮮的,尤其是與課本、電視和大多數快餐文學中常見的甜俗歡樂正能量相比。
對前路一片茫然,又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少年來說,悲劇應該比喜劇更貼合他們的日常情感。
03
郭敬明說他自己是一個永遠也不長大的彼得潘,作品定位的受眾人群,依舊是那些初高中生。LV、GUUIC之類的奢侈品,給涉世未深的學生,可以帶來對未來的憧憬。
在他早期的散文《左手倒影,右手年華》中,我們能看到他上學時那種青春期的迷茫和焦慮。到了《願風裁塵》,表露出的則是他赤裸裸的炫富,反覆寫到哪裡哪裡簽名售書,舉辦活動,怎麼領著公司員工旅遊玩。
當初那個會跟我們一樣因為考試而煩惱焦躁的人,已經離我們好遠好遠。誰都有年輕、沒品味、隨隨便便就被感動得稀里嘩啦的年紀,卻沒有人可以一輩子活成那種狀態。
從商業角度來說,郭敬明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個如此功利的年代,他選擇一條最功利的道路,成為這個世界的人生贏家。同時,他也被這個世界改變的面目全非,世俗得讓人髮指,圈錢近乎於不要臉。
那些看著他的書成長起來的人,每天擠公交、趕地鐵,加班、被老闆罵,掙微薄的薪水,還高額的貸款。理想撞上現實,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成長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我們無法阻止,但我們能選擇丟掉哪些。
清代作家袁枚說,讀書如蜜蜂採花,採花是為了釀蜜——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文風。
只是郭敬明的小說,猶如塑料花,看起來好看,要是吃了只會腸胃糾結。
04
盡覽古今中外,只有少數擁有文學天賦和思想深度的人,可以擁有長遠的眼界。真理在照耀大地之前,都不能被庸俗的民眾接受,我們承受的反而是無盡的誤解、詆毀和謾罵。
伽利略、達爾文、卡夫卡,莫不如是。
若干年後,人們手拿《幻城》,低頭思考寫出如此偉大小說的作者,該是多麼獨到的見解,他對當時中國少男少女的思想是看得多麼透徹。
《小時代》一部比一部受熱寵,每本都賣斷貨。試問,那個時候的中國作家,誰能做到?
此外,郭敬明不僅僅是通過小說這樣的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他還做起了導演,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世人傳達自己的思想。
至於擔心郭敬明的炫富心理會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的,我覺得是多慮的。我認識好幾個喜歡郭敬明的人,他們並沒有因為看了他的書就變得有多愛慕虛榮。如果幾本書就可以改變人的價值觀,那你也太瞧得起郭敬明了。
誰不希望自己擁有足夠多的財富,女生有顆當公主的心渴望遇到白馬王子,男生希望自己無所不能是拯救世界的騎士,在現實世界得不到滿足,可以在書中得到安慰。
對於還在學校里沒被現實摧殘的青少年,讓他們做做夢也無妨,他們遲早會長大的,某一天突然就對郭敬明的作品提不起興趣。我們已經長大,就讓他繼續做那個孩子。
我們長大了,又有一批小孩在成長。
05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所不同,都會有喜歡的,缺失的,欲求的。
對蘇聯沒有任何情感上的留存那是沒良心,如果希望回到蘇聯的年代,那是沒腦子。同樣的道理,適用於曾經喜歡過郭敬明的人。
我現在喜歡的作家,放到初高中去看,大多數都會被貼上無聊至極、難看要死的標籤,比如卡爾維諾、薩克雷、莫里哀、司湯達。上大學前,我看過很多言情小說,那個時候就是覺得狗血的故事好看。
前不久剛看完《穆斯林的葬禮》,如果青少年時有機會看到這本書,我肯定只看了個開頭就甩到一邊去了,除了讓人入睡快,有啥好看的。
而現在看來,感觸頗深,他年再閱,估計更甚。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梁亦清死的時候,因為一隻手臂的毀壞,他摔壞了傾盡一生心血的玉器作品,鮮血灑在玉的碎片上,那一刻所蘊含的悲痛,閱歷尚淺的青少年很難明白。無可奈何的人生悲劇貫穿了整部作品,一個玉器家族三代人的命運沉浮,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生活沒那麼多平地拔起的瑰麗宮殿,也沒那麼多的鮮花簇擁的輝煌時刻,可是我們還要好好的生活。要更強健的體魄,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沉默,更多的責任和幸福。
還有很多艱難的時刻,我們不再落淚,一個人咬牙堅持,很少對人提及。
06
「大提琴的聲音就像一條河,左岸是我無法忘卻的回憶,右岸是我值得緊握的璀璨年華,心中流淌的,是我年年歲歲淡淡的感傷。」
「我不厭其煩地回首張望,駐足,然後時光就扔下我轟轟烈烈地朝前奔跑。」
剛撫摸完肉體,又急著去約炮,那夕陽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