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傳承七夕節的文化淵源

作者:春天來了嗎  於 2014-8-4 15: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雜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剛剛過去,很多戀人還沉浸在浪漫的約會氛圍中。七夕節源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任世間風雲變幻,唯有這古老的節日風俗未有顯著變化。「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在中國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國度,將這個本就浪漫的節日顯得更加唯美動人。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隨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為普遍的節日,節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為最為普遍的節俗活動。隋唐是七夕節大發展的時期,雖然其習俗基本上和魏晉相同,但其規模和盛況遠遠超過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間以錦彩結成樓殿,「嬪妃穿針,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的場景。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明清時期,七夕做為最重要的民間年節之一,可謂精彩紛呈。據記載,明代七夕時,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動則是家家陳瓜果等食品和焚香於庭,用以祭祀牽牛郎、織女二星乞巧。因而,七夕節開始並不僅僅與愛情、姻緣有關,它還有其他的風俗習慣。「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有著星宿崇拜的痕迹。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古人將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同時,「七夕」也源於古人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徵忠貞愛情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慢慢地沉澱下來,成為今天的「中國的情人節」。

  對於七夕的文化淵源,現在很多人漸漸忘卻,當下的七夕僅是愛情的一種見證。那麼,對於「七夕」我們我要做的是將其中的文化內涵告之國人,不能將其窄化。固然愛情浪漫,但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將顯得不再厚重。七夕是全國性的傳統民俗節日,匯合了七夕節和牛郎織女傳說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既具有節日精神的統一性又具有地域文化的豐富性。應當將七夕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讓人們盡情享受七夕文化帶來的快樂。

  夏日炎炎,「卧看牽牛織女星」,感慨道「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惟有文化的滌盪,才能繼續書寫這份「中國情」。七夕節如今也流傳國外,風俗易改。在日本,七夕與愛情無關;在韓國,七夕重祭祀講究飲食。其終歸有著炎黃文化留下的印記,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將這一文化傳統延續下去。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02: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