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降生在河南項城的袁寨。袁世凱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從淮南寄書信到家,向家人報告以重兵攻下了捻軍重要根據地臨淮,捻軍各部潰退,族人都說其命大福大造化大。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聞訊大喜過望,因此為兒子取名為「凱」,按照家族「保世克家啟文紹武」的排行,命名為「世凱」。這似乎也在昭示著這個新生男兒一生的戎馬生涯。
袁世凱從小生活在袁寨。袁寨,是為了避捻軍襲擊、眾志成城保衛家族安全的堡壘。寨堡一丈高,寨牆外有深溝環繞。寨的東北、西北、西南、東南角各有一座炮樓,平時每座炮樓及東西寨門均有衛兵值班,幾十名衛兵輪流站崗放哨,日夜守護。寨門前架設弔橋,弔橋的升降起伏,是一種既讓人安全又孤立無援的象徵。雖然在寨堡里生活相對安穩,但是每當捻軍侵擾,征塵狼煙,袁寨中的人就倍感緊張,十五歲以上的男人都要登上炮樓鳴槍放炮以助威,直到捻軍撤退。
據《容庵弟子記》記載,袁世凱五歲時,被人抱上炮樓觀戰竟面無懼色,我們可以解釋為:人小無所知也就無所畏,天生膽大就處事不驚。相反,袁寨再堅固再森嚴,也抵擋不住時不時心理上的恐慌與失衡。袁世凱從小生活在袁寨就有一種對命運的不安全感、一種家園的不安定感和不確定性,因而嚮往強勢強權保家護家的和平和安寧。
幼年的記憶和經歷讓袁世凱在少年述志時即寫下豪邁的詩句:「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干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這裡的胡天驕,應是借歷史上侵擾中原的游牧民族,代指當時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國。他在二十歲時已經歷兩次科舉落榜,到京城想報捐功名又無望,而這也許是他投筆從戎的契機。
1882年,他隨吳長慶赴朝鮮平亂,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成為一個真正的職業軍人。
1883年,袁世凱以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身份駐紮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經過在朝鮮十二年的歷練,經過甲午戰爭的大國弱兵的教訓,袁世凱堅信「欲使中國變弱為強,自以練兵為第一件事」。
1895年12月8日,經 慈禧 太后批准, 光緒 皇帝終於頒發任命,袁世凱成為「新建陸軍」的督辦大臣——中國近代陸軍的創始人。此時,袁世凱年僅三十六歲,事業如日中天。
小站練兵是袁世凱個人的抱負與國家的重任利害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開始。
而天津小站,這個小小的海河小鎮,由於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曾在1895年後的歐美世界地圖中被標記在中國版圖上,這在中國千百個小城鎮中絕無僅有。天津小站從此拉開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