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說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句話。而在今年的中國百家姓排行榜中,「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張三大姓氏。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對照排名榜尋找自己姓氏的排名,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但也有人提出疑問:按理說,趙姓並不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它為什麼會排在第一位?原來排名第一的姓氏,為什麼從趙姓一下變成了王姓?一部字數不多的《百家姓》,其實背後有著豐富的故事。
《百家姓》是何時何人所作
說起《百家姓》,我們都不陌生。民國以前,它更是與《三字經》《千字文》一起合稱「三百千」。作為童蒙讀物,它曾是每個兒童入學后必須誦讀的書目。
《百家姓》共收集姓氏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古時,小朋友們不僅要能背誦,還得說出其中重要姓氏的來歷和歷史名人。
復旦大學歷史系錢文忠教授介紹,這部《百家姓》,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十分流行了。南宋詩人陸遊在《秋日郊遊》的一段注里寫道:「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當時,《百家姓》在鄉村已經成為小孩子的必讀書目,可見其流行程度。
錢文忠推測,《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國末期、北宋初期吳越地區的一位「知識分子」。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記載,《百家姓》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此印證了這一說法。不過,宋時的《百家姓》收錄的姓氏為411個,如今收錄504個姓的版本,其實是後人增補過的。
為何以「趙錢孫李」四姓開頭
《百家姓》中,開頭為什麼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呢?是因為這幾個姓在當時人數較多嗎?
有讀者認為,《百家姓》是北宋初期的人編寫的,「趙」是當時的皇姓,隨後的「錢」代表有錢,「孫」代表子孫眾多,「李」則代表桃李滿天下,合起來就是老趙家不僅有錢,子孫繁衍旺盛,門生也遍布天下。
《玉照新志》記載:「市井間所印《百家姓》,明清嘗詳考之……其首雲『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錢)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雲『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后妃。」
對此,錢文忠介紹,《百家姓》中的姓氏,並不是按照這些姓的人口數量排列的。「趙」是當時的皇姓,理所當然排在第一位;錢鏐曾在吳越地區建立吳越國,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貢獻,當地人都很感念錢家的恩德,所以「錢」就放在了第二位。至於「孫」,則是吳越王錢弘俶皇后的姓;「李」是當時吳越鄰國南唐的國姓。
其實,《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簡單排列,成句后並沒有特定意義,但有一些句子後來演變為成語。比如,「烏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個姓氏,如今常用來比喻物體被「燒得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