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古人為什麼愛題字造像 李淑題字惹出禍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9-30 10:4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照

  古往今來,略微有點名氣的帝王將相、風流文士,都喜歡到處題個匾,寫個字。一方面是對自己的字有絕對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有人恭維、求字,愛抬轎子。到了現在,不少領導題字癖依舊存在,只是不少人的字實在看不下去,所以,到處題字,還是后一種因素居多。

  蔡京,算是北宋末年排列最靠前的「常委」了,喜歡寫字,還喜歡用大筆寫大字,家裡備著一巨大竹編筆筒,裡面放六七枝大筆,「大如椽臂」。但人家字確實好,陸遊《老學庵筆記》說,蔡京寫的臨平寺額,「勑」字別具一格。唐朝以來寫「勑」字,追求平正渾厚。而蔡京的「勑」字,則「作險勁體」,「來」長「力」短。大家把這樣的「勑」字叫「蔡家勑」,還紛紛效仿。當然,字寫得好還不行,必須有人捧,官兒越大捧的越多。蔡京有兩位托兒,一個是書法家米芾,另一個是詞人賀鑄。

  《鐵圍山叢談》里說,有一次蔡京去南方,正好米芾賀鑄倆人來拜訪。正聊著呢,又來了個不服的「惡客」,此人擠兌蔡京說:「人人都說你大字寫得好,我看也是吹,不就是燈影照著,顯得字大么?」蔡京說那就現寫給你看啊。說著就叫人把大筆筒抬出來了。眾人一瞧這大筆,就傻眼了,蔡京問:「寫啥啊?」那人說:「就寫『龜山』二字。」結果蔡京當面把字寫好,在座諸人無不讚歎。等墨幹了,大家湊過去圍觀,沒想到賀鑄一把把字卷了,撒丫子就跑,米芾大怒,跟著就追出去了。

  就為這事,賀、米二人絕交了好幾年,後來才慢慢和解。大字後來刻在龜山寺,米芾旁邊題了小字:「山陰賀鑄刻石也。」這種行為當然讓蔡京高興,這就是明顯的巴結抬身份嘛。

  此事真假難說,影子是有的。《鐵圍山叢談》是蔡京兒子寫的,也不排除誇大其詞,替老爹吹牛。

  所以還是這句話,滿足題字癖,古代兩個條件,一是字好,二是有人抬。現在不講究字了,任何退休老幹部都敢寫字送人,字就不算事兒,光有人抬就行。

  也有謙虛的,例如宋高宗。

  杭州靈隱、天竺附近有個風景不錯的地方叫九里松。當年那有個一字門,門匾是南宋的書法大家吳說寫的。《四朝聞見錄》說,有一次宋高宗去那裡,打算重新題塊門匾,叫人研墨、鋪紙,反反覆複寫了幾十遍,折騰半天,把筆一放,嘆口氣說:「算了,換不下吳說的字。」最後叫工匠把吳說門匾上的字填成金色,重新掛上去了。

  這是皇帝有自知之明,要擱現在,弄不好寫廢的草稿,都會擱博物館里去。官場總是這樣,你在位之時,少不了哄和拍的,即便自己不吃這套,也擋不住硬哄硬拍。

  宋高宗的境界不容易,大多數人還是嘚瑟的。自我膨脹,非要給人寫字。這位叫夏執中,宋孝宗的大舅子。也是逛到風景名勝區了,那有個劉婕妤寺,內有鳳凰泉一眼。「鳳凰泉」三個字,是書法家張孝祥寫的。夏執中自己的字也不錯,還受到太上皇的誇獎,所以一瞧這匾,就說這字寫得不行,自己掏錢,重新寫字,重新刻匾,換上了。

  夏執中走了,宋孝宗來了。宋孝宗以前是來過這裡的,這次抬頭一瞧,嗯,匾怎麼換成夏執中的了?這位皇帝可沒給妻舅留一點面子,啥話都沒說,直接命令左右,把這匾拆下來,劈了當柴燒。幸好上次拆下來的張孝祥匾還在寺里留著,和尚們趕緊抬出來換上。這也算四處留字,無趣變有趣的一例吧。

  還有一位字好的,因為太愛題字斷送了自己。

  此人叫李淑,北宋仁宗年的翰林,字可好了。當時有位官員陳堯佐去世,李淑奉命寫神道碑,這本是件公事,可李淑瞧不上陳堯佐啊,於是通篇不講陳堯佐的功績,只說他這輩子能寫「兩韻小詩」。碑文讓陳堯佐的兒子陳述古看見了,跑來央求他,意思是你不寫功績就算了,可能不能把兩韻小詩這句給刪了啊,這也太擠兌人了吧。可李淑呢,一點面子不給,回答是:「文稿已經上繳審閱,改不了了。」

  《東軒筆錄》說,梁子就此結下,此後陳述古處處盯著李淑,等他出錯。李淑全然不知,他去出差,閑的沒事去憑弔周朝恭帝(就是被趙匡胤篡權的柴氏小皇帝)的墓,題詞了:「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

  這事被陳述古知道,他嫌事兒還不夠大,找寺僧把題詩刻碑、翻拓,弄了上百份兒,在開封府傳開了,終於讓皇帝看到。宋朝的皇帝最忌諱的就是提篡位的事,把題詩發給中書省,讓大家評評,就有大臣上本:「本朝是以揖遜得天下的,這詩卻說是軍事政變動干戈,簡直是污衊。正常臣子干不出這事兒。」

  李淑的政治生涯就此完結——先是降職,然後當侍從當了二十年,再也沒機會提拔,再後來,就死了。

  這故事看完,你說到處題字是個好習慣嗎?

  除了題字,古人還有個癖好,就是造像。偶像么,基本是用來崇拜的,造像的大多是皇帝,也有文臣武將像關公什麼的,成了神的。最好玩的是唐朝建太清宮,除了用太白山的白石鑿成玄元皇帝像(玄元皇帝就是老子,唐朝皇帝認他當祖宗)、唐玄宗像外,還造了李林甫和陳希烈兩位宰相的像,供人膜拜。後來李林甫出事,他的像被抬到後院埋了,換了楊國忠像。再後來楊國忠和陳希烈也出事,這倆人的像乾脆就給砸了。

  多年以後,唐代宗手下重修太清宮,又把李林甫像挖出來了,大夥一瞧後背的銘文,是他呀,那還留著幹嘛啊?砸了吧。

  看來偶像也不保險,被人崇拜的時候多,挨砸也是常事。

  其實最早被塑成偶像,不是好事。孔子曾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這意思。《茶香室叢鈔》作者俞樾考證,最早造像的是個叫虞卿的齊國人。此人父親去世沒有下葬,自知有過錯,就刻了個父親的像來祭拜。如果「生有供養」,則不必再造偶像。若是知道這個典故,恐怕沒人願意自己的像弄得到處都是吧。

  處處題字,是顯擺自己,造像立碑,是為了在後人面前繼續顯擺自己,歸堆兒一句話,大多是一廂情願的事。其實,早有人對此看得很開。例如隋文帝的兒子齊王楊攸死了的時候,眾人申請立碑,隋文帝說了一句:「欲求名,一卷史書足矣。若不能,徒為後人做鎮石耳。」明白人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0: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