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唐朝詩人的「博客」:寫在牆壁之上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9-25 16: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常德詩牆

  當今社會,是自媒體時代,每個人寫完了文章,都可以自由地貼到自己的博客上供人欣賞,那麼,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詩人們寫完了詩,在什麼地方發表呢?其實,唐朝詩人也有自己的「博客」,就是「詩牆」、「詩板」、「詩瓢」及「詩屏」。

  所謂「詩牆」,就是把自己的詩作寫到牆壁上供人們觀看,當然,牆壁是有選擇的,要選擇人流量大的鬧市街鋪、風景名勝、交通驛站等地的牆,這樣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但牆壁畢竟有限,很快就都寫滿了,而且,過一段時間,如果想更換內容的話,還得重新粉刷一遍,再把新詩寫到上面,有點麻煩,於是,有的詩人便想出了新的辦法,就是把詩寫到一塊木板上,再把木板懸掛在鬧市的牆壁等處,既擴大了牆壁的容量,又易於更新,這就是唐朝詩人的第二種博客——詩板。

  古代有一部分詩文的內容就是記載詩板的,如唐張祜的《題靈徹上人舊房》詩「寂寞空門支道林,滿堂詩板舊知音」;如鄭谷《送進士吳延保及第后南遊》詩「勝地昔年詩板在,清歌幾處郡筵開」;後世的文人,也在詩文中記載了唐朝的詩板,如元辛文房的《唐才子傳·章八元》:「初長安慈恩寺浮圖,前後名流詩版甚多,八元亦題,有云:『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如清馬曰璐《哭洴江太史》詩「忍看閑房詩板在,暮帆馳影落平田」,都反映了唐朝時詩板的盛況。

  唐朝詩人的「博客」,除了詩牆和詩板之外,還有詩瓢,所謂詩瓢,是一些居於深山古寺的人所常用的發表詩歌的方式。這些人與人接觸極少,詩寫好了之後,沒有人賞讀,怎麼辦呢?他們也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寫好的詩裝在葫蘆里,再將葫蘆投到小溪、河流中,葫蘆隨水漂流,如果被人看到、撈起、打開,這些詩就有讀者了,唐代僧人唐球就曾用此種方法傳播自己的詩作,在一次投放葫蘆后,他感慨地寫道:「斯文不沉沒,方知吾苦心!」

  唐朝詩人的第四種博客,是詩屏,就是寫好了詩以後,把它們寫在家中的屏風上,這樣客人來時,就能讀到了。需要指出的是,唐朝詩人在屏風上所寫的詩,不一定只是自己的,有時也會把朋友或偶像的詩寫到上面,比如,白居易就曾經把元稹的一百首絕句寫在了自家的屏風上。作為報答,元稹便在一堵寺廟的牆上寫滿了白居易的詩,白居易由此感嘆道:「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

  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唐朝詩人為了推廣自己的作品,竟也想出了這樣多的招數,今天想來,真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它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無論今人還是古人,都有強烈的表達意願,都渴望著能得到別人的欣賞,因此才會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博客」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2: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