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哪位大神發明了毛筆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8-28 15: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清明節期間,南充蒙氏宗親祭祖儀式在嘉陵區大興鄉碑埡口村蒙家山舉行,順慶、高坪、西充、南部以及重慶、遂寧、攀枝花等地200餘名蒙氏宗親圍在一座古墓前,向先祖鞠躬。 

  南充蒙氏從何地、何時遷來已無從考證,但有證據顯示,南充蒙氏很可能是秦朝大將蒙恬的後裔。「蒙氏最早在秦末漢初就入川了,另有一部分蒙氏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湖廣填四川』來的。」嘉陵區地方志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順慶、嘉陵、高坪、西充、南部等地如今均有蒙氏定居,而順慶區金台鎮當是南充境內蒙氏聚居人數最多的地方。」老家在金台鎮蒙承宮村的蒙彪介紹,金台鎮素有「毛筆之鄉」的美譽,當地人製作毛筆需經過108道工序,到上世紀80年代初,該鎮仍有數百人製作毛筆,集市上建有好幾個「筆市」。當地蒙氏普遍認為,蒙恬發明了毛筆,蒙氏祖上把制筆的工藝帶到了金台。 

  據傳,公元前223年,蒙恬帶兵在外作戰,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況,蒙恬定期寫戰報上奏秦王,但當時所用的書寫工具書寫速度很慢。一天,蒙恬打了幾隻野兔回營,一隻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彎彎曲曲的痕迹。蒙恬大受啟發,利用兔尾製作毛筆,經過多次試驗、改良,總結出制筆的108道工序,才有了後來被稱為「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 

  「金台制筆工藝是否為蒙恬後人所授,已沒有真憑實據。」蒙彪介紹,但在金台鎮的蒙承宮村、土地埡村,至今約有90%以上的村民姓蒙。60多年前,蒙承宮村建有蒙氏家廟,家廟神龕上和嘉陵區大興鄉蒙家大院的神龕上一樣,寫著「造筆啟文人,輔秦稱大將」的楹聯。蒙氏後裔認為,神龕上供奉的祖先當是秦朝名將蒙恬。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1: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