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西德由歐美扶植,東德隨俄走入社會主義道路,柏林被一分為二。柏林,曾是第三帝國的象徵,是希特勒惡魔的發酵機。為什麼會在1999年德聯邦將首都由波恩遷往柏林?

二戰後的德國
在戰爭的巨大創傷下,戰敗的德國百業待興。西德與歐美聯繫緊密,融入歐洲,在國民的辛勤努力下,經濟飛速發展,多年後,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經濟體。
反觀東德,二戰後被蘇聯扶植,便追隨蘇聯,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蘇聯吶,一味沉溺於軍備競賽,而輕視國民經濟發展;經濟甚至倒退;另一方面,蘇聯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跨越式發展,導致了國窮民困,反而使社會主義陣營瓦解發生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隨著西德的富裕與強大,東德眼見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崩離析,追求富裕民主的願望爭取上升。以致1990年10月東德人主動推到柏林牆,分裂41年的德國實現國家統一。
歷史上,柏林的輝煌
德國第二帝國成立以來,柏林迅速崛起,與世界知名的城市倫敦、巴黎齊名。柏林,成為德國人的驕傲。

在歷史上,普魯士王國在首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先後在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中獲勝,聯合薩克森、巴伐利亞、符騰堡等25個邦國,組成新的國家,完成統一德意志的大業。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謙一世登基為德意志皇帝,定都柏林,開始了君王立憲制統治,至1919年,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在那個殖民時代,也沒有閑著,積極向外擴張,殖民過太平洋的西薩摩亞、新幾內亞、加林群島,非洲的坦尚尼亞、盧安達和蒲隆地、納米比亞等;亞洲有中國的膠州灣,后勢力範圍伸入黃河流域。可謂如日中天,與老牌殖民國家英法俄相比肩。
柏林,見證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開拓了海外殖民市場。它的輝煌是德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三帝國,讓柏林蒙羞
在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被稱為第三帝國,也是二戰的發動者、軸心國。柏林也親歷了希特勒這個惡魔的罪惡統治,也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通過製造國會縱火案,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統治,在歌劇院焚燒進步書籍,加緊了禁錮人民思想的努力;「水晶之夜」意味著希特勒將其極端民族主義理論付諸實施。這無一不顛覆著人性道德,使柏林成為罪惡之源。
第三帝國在希特勒的統治下,不僅給德國帶來被佔領、被分割的厄運,更給德國人的心靈上帶來永遠難以平息的創痛。一個產生過貝多芬、海涅、席勒、歌德的民族,一個偉人輩出的民族,竟與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罪行聯繫在一起,這種驕傲與自鄙,自豪與自責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著德國人。

渴望和平、統一,走出陰影
在堅定發展與沉浸於恥辱的抉擇中,德國人選擇了利於國家發展的柏林,柏林見證了德意志民族的興起與發展,普奧、普匈、普法三場戰爭是第二帝國的自豪與驕傲;歷史名人輩出,經濟、技術世界領先,柏林是德國的象徵,無以替代。對於二戰,德國人虜誠悔過,承認歷史。戰後,勃蘭特在波蘭二戰雕像前下跪;1999年德國議會決定在柏林市中心為希特勒在屠殺中遇害的猶太人建一個巨型紀念碑。化解了多少歷史恩怨,世界原諒了這個國家。
1999年7月,德國決定由波恩遷都柏林。在前總理科爾的講話中,說道:面對德國日益增長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大家要保持謙虛和樂於助人的精神,要把對祖國的熱愛與歐洲意識和世界公民聯繫起來。德國人應當成為「德國式的歐洲人和歐洲式的德國人。
德國人,渴望和平、統一;承認歷史,走出陰影,以無比自信與努力,打造出一個嶄新的經濟「帝國」。
由此看來,德國人的遷都是基於政治統一與經濟發展,使他們從歷史的陰影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