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劉邦為何能夠戰勝項羽 能用人顯大度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8-11 12: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劉邦

  項羽與劉邦,一個是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個是打不過就跑的漢中王,最終劉邦卻打敗了項羽。是什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過常寶來到福州,為讀者舉辦主題為「性格與命運——項羽、劉邦的人生軌跡」的講座,以全新的視角解讀項羽和劉邦這兩個歷史人物的性格與命運之間的關係。

  ◆司馬遷冷看劉邦惜項羽

  作為一部史書,《史記》同時也是一部紀傳體文學作品。過常寶認為,《史記》是我國古代傳記文學作品的一道分水嶺。「在此之前的史書中,包括《戰國策》、《左傳》、《春秋》等,都是簡單地記述人物在事件中的活動軌跡,而對人物的性格與命運的關係沒有記述。在《史記》中,司馬遷首次關注個人命運,將人物個體存在感作為塑造歷史人物的手段,以人的體驗來完成這部偉大的作品。」過常寶說,這跟司馬遷的個人遭遇有關。

  公元前98年,名將李陵討伐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官員都認為李陵全家該殺。司馬遷與李陵相識,可來往並不多。他就事論事,為李陵的處境辯解,結果被下獄,處以宮刑。「司馬遷覺得這是一大恥辱,本該一死了之,但為了撰寫《史記》這個夙願,寧願隱忍苟活。《史記》就是在如此悲憤的心境下創作的,充滿了主觀精神和生命激情,表現了強烈的文學色彩。同時,也正因為他覺得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書中對項羽、劉邦等個體的命運十分關注。」過常寶說。

  按照《史記》的寫作體例,本紀是天子的傳記,世家是諸侯王的傳記,項羽卻是以本紀出現。從歷史上看,項羽雖曾號令天下,但並未成為帝王,只是自封西楚霸王,還是一方諸侯,可為什麼會列入本紀呢?在過常寶看來,這是因為司馬遷冷看劉邦惜項羽,對項羽特別偏愛,所以破例提升一格。司馬遷此舉可能有跟劉漢王朝過不去的意思,但更多的還是對項羽這位凄楚的英雄的敬重。而在《史記》中,能享受這樣待遇的還有孔子。孔子沒做過諸侯王,可司馬遷同樣將他列入世家來記述,也是對孔子的肯定。

  ◆內心的天真和政治上的幼稚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過常寶認為,由於司馬遷對於個體命運的異常關注,所以特別留意某些具有象徵意義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恰恰體現了人物的性格,最終決定其命運。

  項羽究竟是怎樣一個人?過常寶列舉了《史記》中的大段描述,認為項羽是一個沒有明確目標、隨心所欲,又不失天真、有著強烈的自由意志的人物。

  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率兵破釜沉舟,通常被當作是策略。過常寶卻有著不同的解讀,認為沒有後路的策略,實際上是一種賭博,談不上什麼策略,是項羽無所顧忌的性格使然。「項羽本人缺乏規劃,無所眷念,只是跟著意志行事,不需激勵而生命力自然迸發。但背水一戰卻激發了將士的求生本能。當他們面臨死亡的一剎那,也沒了顧忌,突然間感受到一種自由意志,迸發出無限的生命激情,進而令人敬畏。所以,膽戰心驚的不只是敵人,就連前來救趙的諸侯軍也惶恐不已。」過常寶說。

  「自由的意志、天真的性情,以及蘊藏其中的巨大的生命能量,是項羽成功的關鍵因素。」過常寶說,凡事都有兩面性,自由的意志,是以缺少政治判斷能力為前提的,而這又給項羽的前程和命運帶來巨大的威脅。

  在項羽的軍隊強大之時,謀士范增曾提醒說劉邦有稱帝的大志,建議殺掉劉邦。不過,在鴻門宴上,劉邦的低姿態卻解除了項羽由意志受阻所感到的不快,甚至認為劉邦是一個被人誤解而值得同情的人,對其傾心相待。范增說項羽不夠殘忍,過常寶認為其實是范增不理解項羽。「項羽殺人無數,並不把劉邦放在眼裡,只是他殺劉邦的動機消失了,從中不難看出項羽內心的天真和政治上的幼稚。」

  此後項羽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焚燒秦宮殿,過常寶認為,這些都是項羽對無所顧忌的性情的放縱。在范增因被離間而去,韓信加入劉邦集團后,命運的天平開始向劉邦傾斜。最終,項羽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失敗。

  「項羽的命運悲劇,是他的自由意志造成的。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意志能不能自由,所以沒有仇恨,沒有謀略。難怪范增會怒吼『豎子不足與謀』。」過常寶說。

  ◆「大人長者」遮掩的真性情

  大漢王朝成就了司馬遷作為史官的光榮,給了他追隨孔子著《春秋》而立言以不朽的希望,也給他帶來了莫大的痛苦。過常寶指出,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對於大漢王朝的開創者劉邦,司馬遷是懷著很複雜的心情來寫的。

  「就《史記》全書而言,劉邦給人留下了性格模糊、特徵不很清晰的印象,它反映了司馬遷的複雜心態。但在《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卻很好地梳理了劉邦的多層次性格,使其形象鮮明,具有啟發性。」過常寶說。

  劉邦是什麼樣的個性?「《高祖本紀》說其『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不少學者認定司馬遷要諷刺劉邦,所以這個『仁而愛人』只是不得已而寫出的官樣文字。這個說法不對,如果劉邦沒有突出的品質,光靠玄虛的傳說是不可能登上帝位的。」過常寶說,這裡的「仁而愛人」指的是喜施,即不吝嗇。比如,劉邦能在半道將所押解的徒眾釋放,在戰爭中慷慨地割地封王,跟項羽比起來,確實算得上是喜施。說劉邦「大度」,還說明了其氣象不同凡響。他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高祖本紀》記載其在咸陽看到秦始皇儀仗巍峨,於是喟然嘆息:「大丈夫當如此也!」過常寶認為,劉邦的話是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這與項羽「彼可取而代之」不同,項羽的話只是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意志和自信,說說而已,並不當真。

  在戰亂年代,劉邦沒有王侯貴胄的血統,衝鋒陷陣比不上項羽、韓信,出謀劃策比不上張良、范增,那麼他憑什麼能贏得各方擁戴,從逐鹿的群雄中脫穎而出呢?在過常寶看來,劉邦給自己找到了一個特別卻很有效的面具——「大人長者」。

  當楚王要從項羽和劉邦兩人中選擇一人帶兵入關時,「諸老將」推薦了劉邦,說劉邦是「寬大長者」。「戰亂年代,安全感十分珍稀,即使在楚國內部,面對項羽的目無他人,楚懷王和『諸老將』能從劉邦的大度中感受到安全感,這就是寬大長者的含義。」過常寶說,這種寬容的面具,籠絡了人心,所以受到歡迎。

  劉邦為什麼能戰勝項羽?在《史記》中,劉邦自己的理解就是能用人。「劉邦能用人,這確實是他最終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他籠絡人才,也依賴『大人長者』的面具以及『喜施』的市井性格。」過常寶分析道。

  劉邦和項羽可以說是《史記》中的一對冤家,也是缺一不可的「雙子星座」,司馬遷都寫得十分生動。過常寶引用明代茅坤的話指導讀者:「讀《高祖本紀》,須參《項羽本紀》,兩相得失處,一一入手。」

  人物簡介:

  過常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韓國高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和台灣東吳大學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及唐宋詩詞鑒賞。為國家社科規劃重大課題首席專家。出版專著9種,發表論文60餘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15

返回頂部